肖像:献给马尔克斯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朵品读:
  这首诗有一个明确的致敬对象,这就要求诗人铭记这人的肖像与作为,通过一连串的信息供给来勾勒出致意的轮廓(怎么来写一首致意之诗),考虑到受主/理想读者已经不在这里(人世、中国),诗人就必须构想出其他的读者形象(并适当地炫技,以征服讀者并告诉他们,这首诗的的确确有跟马尔克斯的一次亲密无间的心灵交汇),他要凭借所掌握的关于马尔克斯的信息来表露出这一次致敬确实是关乎马尔克斯的。诗仰仗于铺陈与排比所奉献的基调(人称代词“你”叠加一个动词的句法结构),同时又得从马尔克斯的相关轶事中举出几个确切形象,来刻画致意的来龙去脉:一首致敬之诗始于何方,又将终于何处。
  第一次,不眠的星辰认可了你的长眠
  你使用过的魔术仍在迷雾中闪烁
  那张服膺于虚无的脸上,曾密布城镇、山川
  以及永恒的悲伤,灾难的风暴中哭泣的
  野鸭。迷宫已让你厌倦,你只渴望成为一种
  元素,成为世界的本质的一部分
  成为你从未写出的一本书中隐匿的文字
  像岩石内部的淙淙流水,只为神捏出的嘴唇准备
  你躺在贫穷的尘土中,尘土一般安然
  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空出来的一行
  士兵笨重的皮靴再也踩不醒你的梦
  唯有你留下的声音,还在书页里呢喃
  你派遣的影子还在墙壁上读书
  你用心血喂养的蚊子,在闷热的午夜煽动翅膀
  向墨西哥城环形剧场空空的椅子发表演讲
  像克尔凯郭尔笔下的克利马科斯所说
  “我没有学问可以提供”,你也不准备
  提供担架,对于混乱、匮乏、不可救药的现实
  你只负责提供另一种炽烈的“现实”
  你留下的冰块,依然在遥远的大陆闪耀
  行刑队的枪口,滚烫,余烟袅袅
  (选自本刊2017年第3期“江南风度”栏目)
其他文献
落潮的沙滩上飞过一只海鸟  它不知道海水已换了一张皮肤  退潮的沙滩是安静的面孔  它想象那弯弧形是巨大的翅膀  细细的水波像指纹一样生动  它如兰花的脚趾踏在半空  它用翅膀把自己高高吊起  像一架风车吊着自己丰腴的大腿  滑过海面,滑过滩涂,它要寻找  落点,不能停在水面呼吸  这只飞翔的海鸟发出了鸣叫  它已吊不动自己的影子,那影子  越聚越厚,越来越低,吹一口气  就会掉下来,它拼命地把自
期刊
旧 事  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放开他  刚才他们还说着话  父亲突然走向路那一边  他和一个人搂抱在一起  手在那个人背上拍着  他隔着马路远远看着  听不见他们大声说些什么  两人互相递着香烟  然后那里升起一团烟雾  他们身后有株巨大的槐树  开满了白花,香气浓郁  他开始踢地上的石子  讓过路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个讨厌的小男孩  此时父亲忘记了他  过了很久也许只是一会  父亲重新拉起他的手 
期刊
此时 阳光已拂过了我的大半生  風拂过树  树拂过水  水拂过石头  我坐在离石头最近的木椅里  春天的小草从矮小的几株到没膝深的一片  仅是一个春天的事情  我看着每日初升的太阳淋在河面上  金灿灿的一片  分不清是阳光碎在了河水里  还是河水碎在了阳光里  石头一动不动  而我深深地沉醉在这散碎无解的日子里  河水依然追逐着河水  风追逐着风  渐渐地 木椅没落于风中的夏雨里  我孤独地没落于
期刊
主持人语:  本期四位女性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沈木槿在90年代末20世纪初曾写出一批让人吃惊的诗作,从近作中看到她在寻求洗练的语言效果以及语句之间张力。黄茜用宏阔的视角和富有激情的语言回溯了两河文明源头之一的幼发拉底河,读来让人感到波澜壮阔。安海茵的诗更富温情,注重于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期许、对逝去之物的眷恋、对现实的抗衡和独自面对的寂冷。冰水的诗则多了一份小清新和对细微之物的敏
期刊
一首诗的细节活络与否,形象是否明晰,全赖诗者对诗歌结构有无施与厚意的绸缪。星芽的《人类史》中,“鲨鱼:常用牙齿撬开啤酒/鸵鸟:藏起父亲的一支领带”——这一俏皮的言说,令人忍不住联想起鲨鱼锋锐的牙齿和鸵鸟缺毛的脖颈——“牙齿/酒瓶”、“鸟脖/领带”——这是一种尖锐与尖锐、柔软同柔软间的纠葛,是星芽搅起的一出黑色幽默短剧。接下来,星芽将“我”适时放进叙事场,“情感”出现:“如果哪一日 活在族谱中的人都
期刊
李世成在《那没有陪伴着我的一个》里写道“赫拉巴尔,布朗肖/他们都曾在路边/冒犯修辞,捡到过/生活遗弃的月亮”。赫拉巴尔,布朗肖都是孤独的大作家,生活对作家诗人的遗弃帶去的后果是使得他们有比平常人更多的机会接触“月亮”,他们作为平常人中的一份子,由对“平凡化”疏离的反作用力造就了对陌生诗性敏锐的嗅觉。而李世成的这种嗅觉无时无刻不从他作品的疏离关系中突显出来,他拥有一种类似的孤独,这几乎是大部分诗人艺
期刊
母亲是世界的开端  母亲是世界的开端……  我心中存留着  那幅最温柔的女人肖像,  世上再无人比她更温柔……  从出生那一刻,  她,如同尘世的天使,  赐予我母爱、耐心……  她宛如孩子身后的一面墙……  妈妈为每一滴泪忧伤,  她的心焦急不安。  于她,我们终是当初的样子,  你可知,她永不会忘记自己的婴孩,  是什么在心底萌发,拥堵……  如不眠之夜的圆舞曲……  像牙齿艰难地初次萌生  
期刊
木朵品读:  这首诗是“顾此得彼”写法的典范。这是一种对早年生活的怀念,一种乡愁的抽绎进程,早期生活入诗必须有一个妥当的逻辑起点/痛点,而诗人屡试不爽的办法是,通过此时此地的触景生情,为更为必要的后续抒怀赢取第二次踏入同一片风景的契机,其实,这种凭窗远眺所营造的故地重游效果,含蓄地验证了一个写作方面的事实:如今之我已具备叙述早年景观之才能。也即,怀旧之诗盘算过诗人写作实力之增幅。诗所需要的二重奏、
期刊
木朵品读:  “如果”与“是”为这首诗提供句法逻辑,而“太阳”、“月亮”都紧密围绕这个关键句子——“河流是回家的犟孩子”——润色、着调,“土地”、“泥土”、“麦田”和“大地”(类似的还有“金”/“银”、“犟”/“较劲”“想着”/“数着”、“凝视”/“听见”)高密度地在句群的不同位置上显现,其实为这首诗所需要的时空转换(诗人渴望着一时之间调动不同时期的人生记忆)竭力奉献意象得以活跃起来的场景。简言之
期刊
主持人语:   荷尔德林在18世纪末的质问:“在一个技术和功利占统治地位的贫乏时代,诗人何为?”至今振聋发聩。他发现了繁荣时代的最严峻问题,即贫乏问题。追寻隐匿的神迹,发现人内在的神圣性,用诗与思重塑心灵,人与万有合一,天空、大地、神圣者、短暂者的合一,激情、美、诗性……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是一种伟大的“复魅精神”。如此,人才能“诗意栖居”。李德武的文章是与荷尔德林的一次“神交”,限于栏目篇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