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是对本国优秀传统典籍和精神道理的总称,诵读经典对提高高中生乃至各年龄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意义重大,不仅对个人知识储备,还有思想情操、人格发展等都有较好的培养作用。学生经典诵读工作早已展开,但实际反馈情况却显示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期望能够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开发特色课程和书香校园的建设来实现问题的改善。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
引言
在各教育工作者的助力下,新课改工作有序进行,不断暴露我国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的背景下,我们提倡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提高个人知识储备和人文情怀,以期更好地完成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
一、经典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意义
1.拓展学生语文知识
有些经典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存在晦涩难懂的情况,简单的学习不易实现真正理解内涵的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工作的展开,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理解其中可赞之处,学习前人优秀精神品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有问题的找问题,即使初步理解,经过推敲也能重新有所收获。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积累获得的过程。如对《阿房宫赋》的诵读,学习古文人描写历史的赋体文章,积累语文知识。
2.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国学经典中蕴含古文人墨客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他们或慷慨激昂,或雄心壮志,或愤懑不堪……无论何种表现,对于今人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填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再诵读中体味经典,感受前人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亦或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影响重大。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加以适时的引导,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介连接学生和作者,让他们产生共情,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说对《诗经》的学习和诵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周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借鉴参考的过程,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经典,感悟作者生命诉求,受其影响,生活状况或多或少有所变化。但是经典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准备的,里面所展现的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现状而言,起着引导疏解的作用,通过对古文人轶事情趣的接触,潜移默化中沾染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完善个体人格。如对《离骚》的诵读,不仅学习屈原借物抒情的手法,还能体味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
二、影响经典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原因分析
1.诵读时间不够
一方面,诵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假如不能真正走进,将是一个痛苦烦闷的经历,自然所花费的时间就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在学校里上课时间安排的紧凑,挤压给诵读的时间就相对较少,课后需完成大量的作业,那么留给诵读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悟这些蕴含经典中的优秀内容。
2.所接触的资源狭窄
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经典名篇有限,虽然所提倡,但自资源的缺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大,长此以往,学生行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三、实行的具体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
老师和家长作为学生生活中起着带领作用的人,应当充分意识到诵读经典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然后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可以进行诵读活动的场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学生自身也会养成进行该活动的意识。要及时更新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学习。同时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这些经典中,能够发展学生整体思维的内容。《赤壁赋》是苏轼月夜泛舟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老师应该发现其中暗含的,能够对学生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的情感转变。
2. 开发特色课程
简单的诵读活动难免会枯燥无味,老师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能不断窥探中国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以一个主动者的姿态,自觉地践行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1]。学生对经典名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将学生带入场景,或者补充背景知识,以期达到吸引的效果。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先引以音频,展现橘子洲头美景,再让学生自由诵读,探索其中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创建书香校园
“应该坚持环境育人的原则,努力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2]。创设一个充满书香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心情舒畅,而且有了自然而然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图书漂流活动等实现。潜移默化中,浸染学生思想感情,影响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属于教育活动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一项,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目标的实现,诵读经典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达到掌握我国历史文化知识及优秀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麒霄. 高中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王暢. “经典诵读”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追问和反思[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
引言
在各教育工作者的助力下,新课改工作有序进行,不断暴露我国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的背景下,我们提倡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提高个人知识储备和人文情怀,以期更好地完成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
一、经典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意义
1.拓展学生语文知识
有些经典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存在晦涩难懂的情况,简单的学习不易实现真正理解内涵的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工作的展开,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理解其中可赞之处,学习前人优秀精神品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有问题的找问题,即使初步理解,经过推敲也能重新有所收获。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积累获得的过程。如对《阿房宫赋》的诵读,学习古文人描写历史的赋体文章,积累语文知识。
2.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国学经典中蕴含古文人墨客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他们或慷慨激昂,或雄心壮志,或愤懑不堪……无论何种表现,对于今人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填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再诵读中体味经典,感受前人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亦或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影响重大。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加以适时的引导,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介连接学生和作者,让他们产生共情,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说对《诗经》的学习和诵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周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借鉴参考的过程,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经典,感悟作者生命诉求,受其影响,生活状况或多或少有所变化。但是经典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准备的,里面所展现的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现状而言,起着引导疏解的作用,通过对古文人轶事情趣的接触,潜移默化中沾染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完善个体人格。如对《离骚》的诵读,不仅学习屈原借物抒情的手法,还能体味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
二、影响经典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原因分析
1.诵读时间不够
一方面,诵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假如不能真正走进,将是一个痛苦烦闷的经历,自然所花费的时间就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在学校里上课时间安排的紧凑,挤压给诵读的时间就相对较少,课后需完成大量的作业,那么留给诵读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悟这些蕴含经典中的优秀内容。
2.所接触的资源狭窄
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经典名篇有限,虽然所提倡,但自资源的缺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大,长此以往,学生行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三、实行的具体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
老师和家长作为学生生活中起着带领作用的人,应当充分意识到诵读经典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然后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可以进行诵读活动的场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学生自身也会养成进行该活动的意识。要及时更新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学习。同时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这些经典中,能够发展学生整体思维的内容。《赤壁赋》是苏轼月夜泛舟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老师应该发现其中暗含的,能够对学生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的情感转变。
2. 开发特色课程
简单的诵读活动难免会枯燥无味,老师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能不断窥探中国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以一个主动者的姿态,自觉地践行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1]。学生对经典名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将学生带入场景,或者补充背景知识,以期达到吸引的效果。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先引以音频,展现橘子洲头美景,再让学生自由诵读,探索其中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创建书香校园
“应该坚持环境育人的原则,努力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2]。创设一个充满书香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心情舒畅,而且有了自然而然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图书漂流活动等实现。潜移默化中,浸染学生思想感情,影响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属于教育活动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一项,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目标的实现,诵读经典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达到掌握我国历史文化知识及优秀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麒霄. 高中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王暢. “经典诵读”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追问和反思[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