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最核心的功能是育人,育人最有效的载体是课程。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道路。基于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东直门中学提出了“四个学会”培养目标:学会做人——有教养、讲诚信、明是非、知廉耻;学会做事——讲规则、有条理、善沟通、负责任;学会做学问——爱学习、勤实践、善思辨、勇创新;学会自主发展——怀天下、健体魄、懂规划、强意志。
构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学校系统梳理80年的办学历史,传承课程文化。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以“四个学会”为核心,构建了“三层五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各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策划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了支撑学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三个课程层次。包括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的拓展性课程、满足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发展性课程。
五大课程领域。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在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中划分出“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大领域。在发展性课程中设置了自主研究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翱翔课程、职业发展课程等。
一体化课程建设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作为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校,近两年来,东直门中学与雍和宫小学结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又与165中学、北新桥小学携手成为深度联盟校。
1.开展九年一贯课程整体建设
学校尝试打破中小学界限,跨学段联合教研,建设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服务于6-18岁孩子的成长需要,服务于人的终生发展。目前,东直门中学与雍和宫小学、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组成了四校纵向联合备课组,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进行跨学段课程整合,打造一条更加紧密的发展链条,实现学段间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缝对接。
每天清晨,无论是一年级的“小豆包”,还是高中的风华少年,都在捧读经典,朗朗书声传响校园。除了经典诵读,学校还从一年级起开设了小提琴必修课,并非期待每个孩子都成为乐手,而是希望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们则正在开发小、初、高一体的“24节气课程”。
2.“深度联盟”实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校”
2015年,东直门中学和165中学启动了深度联盟,两校在文化、课程、师资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新初一年级学生同址上课,并共同开展走班教学试验。一个课堂里同时坐着两校的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了“深度联盟”的“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校”。两校教师也同组教研、备课,跨校上课,共同提高专业水平,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
课程建设实现多边界跨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近三年,东直门中学先后参加了一系列课程改革项目: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合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北京市“遨游计划”,开办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叶企孙实验班”。学校在课程功能定位上,抓住学科本质,实现学科融通,提高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融合开放的系统。
学校课程设置打通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界限,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对课程进行规划和协调,使课程穿越课堂边界、学科边界、校园边界。例如,基础性课程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科学实验课”“数学思维课”等;拓展性课程有“博物馆课程”“文化探访课程”“益智玩具制作”“传感器的应用与制作”等。学校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发满足具有创新潜质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程。总之,“三层五领域”200余门课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平台。
学校还采取行政班与走班制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连续两年在初中年级开展走班教学试验。从2015年起,实验扩大到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科。高中的走班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取向、兴趣特点和学业水平,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
总之,学校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用人文精神打下育人的基础和底色,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中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悟出生命的意义。
构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学校系统梳理80年的办学历史,传承课程文化。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以“四个学会”为核心,构建了“三层五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各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策划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了支撑学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三个课程层次。包括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的拓展性课程、满足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发展性课程。
五大课程领域。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在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中划分出“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大领域。在发展性课程中设置了自主研究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翱翔课程、职业发展课程等。
一体化课程建设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作为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校,近两年来,东直门中学与雍和宫小学结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又与165中学、北新桥小学携手成为深度联盟校。
1.开展九年一贯课程整体建设
学校尝试打破中小学界限,跨学段联合教研,建设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服务于6-18岁孩子的成长需要,服务于人的终生发展。目前,东直门中学与雍和宫小学、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组成了四校纵向联合备课组,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进行跨学段课程整合,打造一条更加紧密的发展链条,实现学段间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缝对接。
每天清晨,无论是一年级的“小豆包”,还是高中的风华少年,都在捧读经典,朗朗书声传响校园。除了经典诵读,学校还从一年级起开设了小提琴必修课,并非期待每个孩子都成为乐手,而是希望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们则正在开发小、初、高一体的“24节气课程”。
2.“深度联盟”实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校”
2015年,东直门中学和165中学启动了深度联盟,两校在文化、课程、师资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新初一年级学生同址上课,并共同开展走班教学试验。一个课堂里同时坐着两校的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了“深度联盟”的“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校”。两校教师也同组教研、备课,跨校上课,共同提高专业水平,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
课程建设实现多边界跨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近三年,东直门中学先后参加了一系列课程改革项目: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合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北京市“遨游计划”,开办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叶企孙实验班”。学校在课程功能定位上,抓住学科本质,实现学科融通,提高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融合开放的系统。
学校课程设置打通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界限,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对课程进行规划和协调,使课程穿越课堂边界、学科边界、校园边界。例如,基础性课程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科学实验课”“数学思维课”等;拓展性课程有“博物馆课程”“文化探访课程”“益智玩具制作”“传感器的应用与制作”等。学校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发满足具有创新潜质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程。总之,“三层五领域”200余门课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平台。
学校还采取行政班与走班制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连续两年在初中年级开展走班教学试验。从2015年起,实验扩大到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科。高中的走班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取向、兴趣特点和学业水平,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
总之,学校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用人文精神打下育人的基础和底色,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中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悟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