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探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io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作为一部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它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深厚绵长的中国文学领域之中,还存在于奥妙多姿的社会心理学领域之中。《论语》所提倡的仁爱思想、尚志理念以及其中流露出的乐生法则,与关注人类美德和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孔子在《论语》中所倡导的各种道德品质成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指导性思想,“仁爱”思想,“中庸”之道,“乐生”理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性互为表里,而其中所渗透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论语;积极心理学;仁爱;尚志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的美德与潜能的科学”,它强调对人性的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并且注重人自身的主观体验,通过一种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幸福感。传统的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科学,而现代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和儒家的“人本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思想在另一个侧面是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反映。《论语》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尚志”为理念,以“乐生”法则植根其中。而仁爱、尚志、乐生这三个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积极效应的,与积极心理学所要追求的人的快乐、幸福感、满足感取得了一致。因而,探析《论语》中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仁爱”思想中的积极观念
   “仁”作为《论语》的核心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仁者爱人”,人的本质是仁,是人生而具有的最质朴的血缘亲情,孝是仁爱的根基,同时随着理智的发展,最终达到仁者生活状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强调了作为根本的“仁爱”理念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将仁爱与智慧相提并论。又如“父母在,不远游”,体现了对父母双亲的敬爱之情,是孝慈之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与积极心理学中的“美德”思想不谋而合。君子是《论语》中所极力赞扬的一种人,君子必须具备忠恕、诚信、孝慈等多种品质方才称得上君子,也就是君子贵有德,君子的至高境界就是圣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将君子与小人作比,突出了君子身上所流露出的道德品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
   《论语》一书中关于仁爱思想的阐释,其所强调的人伦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现代伦理学的一个发端,之前就有过这样的观点,“具备了‘仁’人素质的人,其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抛却世俗杂念,以坚定的信念为自身的目标取向,并不惜一切代价在具体行为中达到这一目标”。《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积极力量,这与积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另一个主题“积极社会关系”类似。
   二、“尚志”观念下的积极心理效应
   “尚志”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又一重要思想,志是一种精神因素,是理想目标的感召力与实现现实目标的意志力的统一,对一个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尚志”立足于两个方面,即“志学”与“志道”,而《论语》的开篇就提到了劝学,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如此。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制度,而这三点在《论语》中均得以显现。积极体验注重实践,它强调情感体验与实践性,而《论语》中的实践理论贯穿始终。譬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的实践性。而积极人格在《论语》中的体现就更显而易见了,道德的提升就是对积极人格的最高体现。
   《论语》是一部关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典书目,而其中对于政治理念的设想也具备了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理念也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描绘了一个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其实,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儒家的一个终极理想也是立志于构建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
   三、“乐生”哲学下的心理学智慧
   儒家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关于快乐的学问,是一部研究人的学问。前人有意识地将《论语》的思想总结为“乐生”哲学,笔者认为这一点很好地诠释了儒家以人为出发点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触摸社会的本质。而在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人积极体验的核心,也是人生活的最高目标,生活因为幸福感而变得丰富多彩,生命因为幸福感而变得快乐有意义。《论语》一书中,乐生哲学的智慧所通往的道路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幸福感和乐观精神,孔子的言行展示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生命因此变得更有意义。孔子是理想人格的追求者,是积极入世的实践者,是力求至善的完美主义者,是学而不倦的前行者。博学、慎思、贵德,这些优良品质在孔子身上均得以体现。
   除去圣人的称号,孔子只是一个与我们并无两样的平常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样一种境界并不是奢望,孔子的乐观豁达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生存哲学。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而在《论语》中孔门弟子的言行也成为乐观哲学的代表者。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在颜回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之所以钟爱颜回,也许是因为颜回是最接近于自己人格理想的一个弟子。当然,除了颜回,孔门弟子在孝、忠、勇、智等方面都有与之匹配的贤人君子,他们大都富有个性,许多弟子跟随孔子四处游说的时候,有时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保证不了,却依然能保持一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中所贯穿的“乐生”的学问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平台,这种生存哲学的背后实际上也夹带了积极心理学的智慧。
   四、《论语》中积极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学说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其丰富性和包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特征。它既是中国文学的集合,也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学的指导书目。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往往隐藏在文学与哲学的背后,往前面眺望是一部思想与文化的交融史,往后面看是一部充满人性真善的心灵典籍。而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论语》,则更多了一层人性之美,它和积极心理学相类似的是都注意到了发挥人性的优点以及发掘人的价值,始终把目光着眼于人本身。
   笔者认为,《论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所创立的一整套道德价值观,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它是作为一部研究人的学问的书而存在的,这种价值附带了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论语》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存在,在另一个维度上,它用极具特色的语言阐释了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精髓,今人审之,也可谓感慨系之矣。
  
  参考文献:
  [1](美)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3]杨永利.《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刘平华.《论语》社会学思想学发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5]任俊,李倩.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2).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研究”,项目编号:15Q063。
其他文献
该阀安装在QD—25C爆破孔钻机上,作为支腿油缸和立塔油缸的液压锁。实践证明,它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兼有锁紧和过载保护作用。结构完全相同的上、下两阀Ⅰ、Ⅱ,装在油缸体(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其中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的标准,因此,调查了解问题儿童的性格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是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重难点。本文针对电学内容知识容量大、电路图的连接及分析繁琐等特点,提出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实现教法和学法统一的
妈祖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海上女神,其所延伸的妈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上文化百花星河中一颗璀璨的繁星。妈祖是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后裔林默。她
世界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与中国科技期刊赵晓君,刘永新,郭景富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需要世界了解我们。因此,作为科技信息载体的科技期刊,一方
本文介绍了全无油润滑压缩机连杆小头轴承,应用改性聚甲醛滑动轴承、铜基含油滑动轴承和滚针轴承的试验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st con
1.最快乐的女孩接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湿滑的路面,偶尔会走过微微叹息的人。这并不是一拳繁华的街道,短小而精致,像个情节紧凑的故事,转眼便能讲完。我就住在附近,但这条街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共情是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对方的情感变化,理解对方,与对方进行情感互动与交流,使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和主动发现问题。共情的使用有助于咨询师与来访
在看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外国人都长得很像呢?  其实,不光我们分不清欧美人的面孔,许多欧美人也分不清咱亚洲人的长相。这种跨种族面孔识别困难的现象有一个专业名词:异族效应。  全世界人民都不太分得清安南、曼德拉和摩根·弗里曼,他们看起来就像大众的迈腾、速腾和辉腾。  异族效应是发生在面孔识别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科学家们发现了。截至本世纪初,80%的面孔识别研究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