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爱在家乡”活动为例,对校地联合党团组织建设的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力求找准校地互促共赢的着力点,激活团创新的动力之源,夯实了党执政的青年之基。
关键词:校地联合 党团组织建设 “爱在家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39-02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既是学习中心又是精神文明创造的主阵地,承载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推进并引领党团组织创新建设是高校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的应尽职责。地方党委囿于时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而高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缺乏对地方的具体实际深入的了解,党团组织创新建设容易出现虚化、表面化现象。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立足于学校的地方办学特色以及与地方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围绕党建带团建这一基本思路,推进了“爱在家乡”活动,确立了校地合作共创共建务实活力型党团组织的基本方法。围绕校地双方事业发展这个根本,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实现校地双方共赢发展。
一、“爱在家乡”活动概述
1.“爱在家乡”活动的运作模式
“爱在家乡”活动旨在创建一种“平时在校搞科研,假期返乡做实践”的校地联合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创新模式。
大学生假期返乡时,在地方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由大学生组成的“假期流动党团支部”统筹安排大学生的定向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感受家乡变化的同时,学以致用,知行相长;假期结束后,大学生带着调研课题返校,“网上党团支部”架起地方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产学研结合,校地企三赢。
2.“爱在家乡”活动的组织体系
“爱在家乡”活动通过打造“假期流动党团支部”和“网上党团支部”两大平台保证大学生“假期实践”和“在校科研”的循环实施。
现实平台——“假期流动党团支部”以镇街为单位将大学生合理地组织分配进入相关支部,每个支部选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作为支部委员,配合镇街党委和团委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网络平台——“网上党团支部”针对大学生就读院校分设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党团工委,并从每个省选出1名优秀大学生作为网上支部委员,配合所属党团工委、镇街党委、团委跟踪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3. “爱在家乡”活动的行动体系
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学生实际,“爱在家乡”活动量身打造了“党旗辉映团旗红、魅力家乡话征程、七彩家乡志愿行、青春建功展豪情、调研给力新发展、书香漫溢浸古城、助推乡企做先锋、阳光雨露泽群英”等八项行动,内容涵盖党团组织建设、文化大搜索、志愿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招商合作等多方面。
党团组织把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工作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加独特的社会作用,就能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力。
二、“爱在家乡”活动分析
“爱在家乡”活动力促教育与引导有效结合,内力与外力一齐发力,当前与长远一起兼顾,探索与实践一路同行,从而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弥补高校教育实践短板,拓展企业选才招商渠道,提升基层党团组织工作,推动基层科学发展。满意凝集艰辛,经验来自实践。回顾活动开展历程,可以从创新实践中采撷五条经验。
1.坚持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纳入基层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服务基层,基层党团组织接纳高校进而互相推动,需要将党团工作创新性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谋划党团建设工作,在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考虑团的队伍建设。党建带团建,确保组织的活力和新生力量源源不断。毕竟团建还是不同于党建的,其组织建设流动性强,团员到龄要退团,团干要转业,波动在所难免。而党的组织建设相对稳定,也是团员青年的向往。
2.坚持合理使用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建立党团组织青年人才培养链。“爱在家乡”活动在选聘大学生志愿者时即注重大学生的择岗意愿和适岗适任。从高中毕业生升学伊始,即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档案资料库;活动前期,充分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意向和各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志愿者需求两项信息的调研工作,并统一做好志愿者的统筹调配工作,在强化教育培养中提高能力,在放胆使用中经受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精干队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青年大学生培养链。以“青春助力工程”为例:2011年,校地结成“党团建联盟”, 从中选派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心基层工作,并富有创新性的学生党员、团干部、学生会及社团干部,为基层镇(街)党团(工)委书记配备助理50名,从源头上确保了大学生的适岗质量和人才素质。工作过程中,校地党团组织注重对大学生助理的跟踪培养,为助理设置“七个一”工作指标,即:“一次集中培训”:接受一次集中性的基层党团建工作培训,认真学习并努力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一个两新党团组织”:协助基层党委、团委走访调研企业,并至少完成新建一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新社会组织党团组织的目标任务;“一场文化活动”:结合学校和基层实际,策划组织一次富有成效的社区(村居)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一项志愿服务”:组织或参与组织一项针对性强的社区(村居)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条社区(村居)建议”:结合所在社区(村居)实际情况,提出一条推进社区(村居)建设和发展的实用性意见或建议;“一个中小学班级”:结合服务地实际情况,定点联络一个农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的中小学班级,开展适当的学习指导活动;“一篇社会实践报告”:积极开展基层党团建工作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至少完成1篇基层党团建调研报告或社会实践报告。实践表明,择优选择是前提,跟踪培养是核心,干事创业是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坚持项目带动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爱在家乡”活动通过活动前期的调研统筹,活动中期的规范运行,活动后期的激励表彰全程规划活动运作,将青年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与八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长效提高。“爱在家乡”活动八项行动有效的融入了区党委政府中心发展工作,得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经费制度保障。活动开始之后,地方党政领导迅速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各部门对活动给予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软硬件支持。专业培训,安全保障。每项活动开始之前,地方党委政府都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并以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实践,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多渠道联络,信息保障。通过政务信息网、宣传海报及电视新闻等方式发布活动信息,让地方民众了解活动;通过向全国大学发送邀请参加活动的“英雄帖”与各高校进行广泛的联络;通过设立“爱在家乡”主题网站、网上信箱、QQ群、微博、飞信、人人网小组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前沿方式与遍布全国的学子交流沟通。
4.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构建强力推进工作格局。工作实践中,坚持一手抓组织引导,一手抓典型示范,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和榜样的力量。“爱在家乡”活动在重点打造了市级活动办公室、城区志愿者示范点、企业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新社区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希望家园”示范点、新农村“三支一扶”示范点五大代表性工作点,为全区活动的开展树立典范。 “爱在家乡”活动八项行动实施项目化运作。八项行动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它串起了“爱在家乡”在全区各镇街、各企事业单位的着力点和闪光点,为各镇街党委、团委结合各自的发展主题,提出的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引导,“点、线、面”结合,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彩的展示舞台。
5.坚持人文关怀与成才绿色通道相结合,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爱在家乡”活动的实施,既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因为空闲时间过多可能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又为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开辟了通道。以2011年活动为例,先后有5000余名学生及其家长联络地方党委和团委,涉及近百所高校的2000余名大学生经过地方党委政府协调联络,获得了区直机关、镇街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机会,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爱在家乡”,帮助学子成才,就是关心群众的希望和未来,最能打动群众、赢得民心,对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爱在家乡”活动启示
“爱在家乡”活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酵母工程”,假以时日予以健全完善、拓展深化、总结推广,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出更为丰硕的实践成果。坚持“组织有形,内涵扩容”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高校和地方党团组织提供新的党团建设工作理念,催生出高校在地方有基地,地方在高校有组织的党团组织建设新格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实施人才战略打开新视野,催生出面向本地大学生就地取才的招才用才模式;坚持“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群众工作找到新抓手,客观上创造出一种干部→学生→学生家长的群众工作曲线思维,催生出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双轨制群众工作模式,干群之间多了一座连心桥,做起群众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坚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招商引资增添新力量,催生出专业招商与人才招商相结合的联动招商模式,每一名大学生都是宣传推介地方的一面流动旗帜,都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一个招商信息采集点,借助“爱在家乡”活动,能产生招商引资力量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从而在招商引资攻坚战中出奇制胜;坚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党团组织建设工作打开新思路,催生出服务青年与服务中心紧密结合的双服务模式;坚持“校地联合、学用结合”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大学生培养闯出新路子,催生出以大学课堂教育为主、以地方社会教育为辅的校地联合培养模式。
“爱在家乡”活动的实施,创新了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模式,促进校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互惠互利、一举多赢。
参考文献
[1]刘会胜 赫琳 王连之.文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模式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08) .
[2]杜红芳.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3]郭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思考[J]. 文教资料, 2009,(10) .
关键词:校地联合 党团组织建设 “爱在家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39-02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既是学习中心又是精神文明创造的主阵地,承载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推进并引领党团组织创新建设是高校谋求发展、服务社会的应尽职责。地方党委囿于时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而高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缺乏对地方的具体实际深入的了解,党团组织创新建设容易出现虚化、表面化现象。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立足于学校的地方办学特色以及与地方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围绕党建带团建这一基本思路,推进了“爱在家乡”活动,确立了校地合作共创共建务实活力型党团组织的基本方法。围绕校地双方事业发展这个根本,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实现校地双方共赢发展。
一、“爱在家乡”活动概述
1.“爱在家乡”活动的运作模式
“爱在家乡”活动旨在创建一种“平时在校搞科研,假期返乡做实践”的校地联合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创新模式。
大学生假期返乡时,在地方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由大学生组成的“假期流动党团支部”统筹安排大学生的定向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感受家乡变化的同时,学以致用,知行相长;假期结束后,大学生带着调研课题返校,“网上党团支部”架起地方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产学研结合,校地企三赢。
2.“爱在家乡”活动的组织体系
“爱在家乡”活动通过打造“假期流动党团支部”和“网上党团支部”两大平台保证大学生“假期实践”和“在校科研”的循环实施。
现实平台——“假期流动党团支部”以镇街为单位将大学生合理地组织分配进入相关支部,每个支部选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作为支部委员,配合镇街党委和团委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网络平台——“网上党团支部”针对大学生就读院校分设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党团工委,并从每个省选出1名优秀大学生作为网上支部委员,配合所属党团工委、镇街党委、团委跟踪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3. “爱在家乡”活动的行动体系
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学生实际,“爱在家乡”活动量身打造了“党旗辉映团旗红、魅力家乡话征程、七彩家乡志愿行、青春建功展豪情、调研给力新发展、书香漫溢浸古城、助推乡企做先锋、阳光雨露泽群英”等八项行动,内容涵盖党团组织建设、文化大搜索、志愿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招商合作等多方面。
党团组织把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工作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加独特的社会作用,就能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力。
二、“爱在家乡”活动分析
“爱在家乡”活动力促教育与引导有效结合,内力与外力一齐发力,当前与长远一起兼顾,探索与实践一路同行,从而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弥补高校教育实践短板,拓展企业选才招商渠道,提升基层党团组织工作,推动基层科学发展。满意凝集艰辛,经验来自实践。回顾活动开展历程,可以从创新实践中采撷五条经验。
1.坚持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纳入基层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服务基层,基层党团组织接纳高校进而互相推动,需要将党团工作创新性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谋划党团建设工作,在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考虑团的队伍建设。党建带团建,确保组织的活力和新生力量源源不断。毕竟团建还是不同于党建的,其组织建设流动性强,团员到龄要退团,团干要转业,波动在所难免。而党的组织建设相对稳定,也是团员青年的向往。
2.坚持合理使用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建立党团组织青年人才培养链。“爱在家乡”活动在选聘大学生志愿者时即注重大学生的择岗意愿和适岗适任。从高中毕业生升学伊始,即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档案资料库;活动前期,充分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意向和各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志愿者需求两项信息的调研工作,并统一做好志愿者的统筹调配工作,在强化教育培养中提高能力,在放胆使用中经受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精干队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青年大学生培养链。以“青春助力工程”为例:2011年,校地结成“党团建联盟”, 从中选派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心基层工作,并富有创新性的学生党员、团干部、学生会及社团干部,为基层镇(街)党团(工)委书记配备助理50名,从源头上确保了大学生的适岗质量和人才素质。工作过程中,校地党团组织注重对大学生助理的跟踪培养,为助理设置“七个一”工作指标,即:“一次集中培训”:接受一次集中性的基层党团建工作培训,认真学习并努力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一个两新党团组织”:协助基层党委、团委走访调研企业,并至少完成新建一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新社会组织党团组织的目标任务;“一场文化活动”:结合学校和基层实际,策划组织一次富有成效的社区(村居)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一项志愿服务”:组织或参与组织一项针对性强的社区(村居)志愿者服务活动;“一条社区(村居)建议”:结合所在社区(村居)实际情况,提出一条推进社区(村居)建设和发展的实用性意见或建议;“一个中小学班级”:结合服务地实际情况,定点联络一个农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的中小学班级,开展适当的学习指导活动;“一篇社会实践报告”:积极开展基层党团建工作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至少完成1篇基层党团建调研报告或社会实践报告。实践表明,择优选择是前提,跟踪培养是核心,干事创业是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坚持项目带动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爱在家乡”活动通过活动前期的调研统筹,活动中期的规范运行,活动后期的激励表彰全程规划活动运作,将青年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与八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长效提高。“爱在家乡”活动八项行动有效的融入了区党委政府中心发展工作,得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经费制度保障。活动开始之后,地方党政领导迅速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各部门对活动给予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软硬件支持。专业培训,安全保障。每项活动开始之前,地方党委政府都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并以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实践,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多渠道联络,信息保障。通过政务信息网、宣传海报及电视新闻等方式发布活动信息,让地方民众了解活动;通过向全国大学发送邀请参加活动的“英雄帖”与各高校进行广泛的联络;通过设立“爱在家乡”主题网站、网上信箱、QQ群、微博、飞信、人人网小组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前沿方式与遍布全国的学子交流沟通。
4.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构建强力推进工作格局。工作实践中,坚持一手抓组织引导,一手抓典型示范,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和榜样的力量。“爱在家乡”活动在重点打造了市级活动办公室、城区志愿者示范点、企业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新社区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希望家园”示范点、新农村“三支一扶”示范点五大代表性工作点,为全区活动的开展树立典范。 “爱在家乡”活动八项行动实施项目化运作。八项行动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它串起了“爱在家乡”在全区各镇街、各企事业单位的着力点和闪光点,为各镇街党委、团委结合各自的发展主题,提出的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引导,“点、线、面”结合,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彩的展示舞台。
5.坚持人文关怀与成才绿色通道相结合,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爱在家乡”活动的实施,既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因为空闲时间过多可能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又为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开辟了通道。以2011年活动为例,先后有5000余名学生及其家长联络地方党委和团委,涉及近百所高校的2000余名大学生经过地方党委政府协调联络,获得了区直机关、镇街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机会,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爱在家乡”,帮助学子成才,就是关心群众的希望和未来,最能打动群众、赢得民心,对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爱在家乡”活动启示
“爱在家乡”活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酵母工程”,假以时日予以健全完善、拓展深化、总结推广,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出更为丰硕的实践成果。坚持“组织有形,内涵扩容”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高校和地方党团组织提供新的党团建设工作理念,催生出高校在地方有基地,地方在高校有组织的党团组织建设新格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实施人才战略打开新视野,催生出面向本地大学生就地取才的招才用才模式;坚持“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群众工作找到新抓手,客观上创造出一种干部→学生→学生家长的群众工作曲线思维,催生出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双轨制群众工作模式,干群之间多了一座连心桥,做起群众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坚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招商引资增添新力量,催生出专业招商与人才招商相结合的联动招商模式,每一名大学生都是宣传推介地方的一面流动旗帜,都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一个招商信息采集点,借助“爱在家乡”活动,能产生招商引资力量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从而在招商引资攻坚战中出奇制胜;坚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党团组织建设工作打开新思路,催生出服务青年与服务中心紧密结合的双服务模式;坚持“校地联合、学用结合”理念,“爱在家乡”活动将为大学生培养闯出新路子,催生出以大学课堂教育为主、以地方社会教育为辅的校地联合培养模式。
“爱在家乡”活动的实施,创新了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模式,促进校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互惠互利、一举多赢。
参考文献
[1]刘会胜 赫琳 王连之.文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模式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08) .
[2]杜红芳.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3]郭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思考[J]. 文教资料,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