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题不清导致答题失误是小学生常犯的错误,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尤为明显,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要求细心和耐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所以审题能力极为重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日后学习大有好处。学生更加细心,降低低级错误的发生频率,老师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教授新知识,扩展课堂内容。
关键词:小学數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走马观花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小学课程中,数学不像语文一般好理解,它的语言是拗口的,有时候不止是一个方面的数学知识,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点的汇总,而有的时候,一道题的重点就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上,其他的字眼都是烟雾弹,这时候就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细心程度了,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会打击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所以只有准确审题,深入分析,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一、打破固态思维
培养审题能力,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老师上课讲的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理解老师讲的步骤。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做该题,很多学生还是会犯和上次一模一样的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细心地去审题,去联系同类型的题,或者运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去探索,下课后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为什么犯错误,不求甚解,只是简单地对答案,所以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同类型的题,学生发现和老师上课讲的差不多,粗略一看就开始做题。殊不知很多时候,题中的一些条件或者所求已经发生改变,但学生因为审题能力较差,照搬老师上课讲的步骤,做题粗心,没有发现这些小改动,所以会再次做错。这种固态思维对数学学习非常不利,因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只是简单地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老师在上课讲题的时候要对题目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到底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过程写出来。
很多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运用靠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例如,很多小学生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顺着背都会背,如果突然提问7×8是多少,他们就需要顺着把整个乘法口诀再背一遍才能回答出来。这对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数学的涵盖面非常广,有时候需要几个公式的联合运用,但是死记硬背可能考虑不周,答题也只是套用模板。很多时候,一个步骤在一个题中必须要写出来,可在另一题中,却是不必要的,可以简写甚至是不写。所以数学的学习必须要打破模板式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二、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需要理解,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很多学生对“把”和“被”这两种句子的转换难以理解。例如,小明把五个苹果给了小红,小红被小明给了五个苹果,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了是因为他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所以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老师需要调整训练方案,一二年级学生大多理解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关联的图片,让他们讲述这中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看图讲话。或者进行算术的时候,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利用教学专用木棒来进行计算。这种实际操作的方法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制定另一种方式。例如5×3+5×4÷7这类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会忽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原则,而是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审题不认真。这类题不能说他们不会,而是缺乏谨慎的阅读。把这个长公式分成几个短公式,他们也能算出答案。但是因为粗心大意,想当然,所以才会出错。这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大对这类迷惑性较强的题的训练,培养他们关于这类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的联想能力和对题目的联想能力。但是这时候不应该采取题海战术,做多了学生自然会疲倦,会厌烦,老师可以适当地训练学生做些有趣的智力题,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也要细心观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趣的训练,吸引学生去思考和锻炼,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分析答题条件
有时候,很多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明白了该怎样做题,但还是出错了,这是因为他们把条件给混淆了。比如:在一个笼子里关了很多只鸡和兔,从上面算起,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著名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先把已知条件清晰地罗列出来:共有35个头,共有94只脚。一个兔子有四只脚,一只鸡有两只脚,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得知有12只兔子,23只鸡。可是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就搞混了,他们把兔子算成了两只脚,把鸡算成了四只脚,不能说他们没有常识,也不能说他们不会写,只能说还是不够细心。所以,如果一个题所需要的条件过多或者需要很多公式,我们可以找一张干净的纸,清楚地把所需要的条件罗列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最后检查一遍,看看哪些条件没有用到或者用错了。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必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老师应该在选择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和课堂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相适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4):169.
[2]程学.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49.
编辑 刘晓宇
关键词:小学數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走马观花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小学课程中,数学不像语文一般好理解,它的语言是拗口的,有时候不止是一个方面的数学知识,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点的汇总,而有的时候,一道题的重点就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上,其他的字眼都是烟雾弹,这时候就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细心程度了,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会打击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所以只有准确审题,深入分析,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一、打破固态思维
培养审题能力,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老师上课讲的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理解老师讲的步骤。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做该题,很多学生还是会犯和上次一模一样的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细心地去审题,去联系同类型的题,或者运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去探索,下课后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为什么犯错误,不求甚解,只是简单地对答案,所以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同类型的题,学生发现和老师上课讲的差不多,粗略一看就开始做题。殊不知很多时候,题中的一些条件或者所求已经发生改变,但学生因为审题能力较差,照搬老师上课讲的步骤,做题粗心,没有发现这些小改动,所以会再次做错。这种固态思维对数学学习非常不利,因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只是简单地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老师在上课讲题的时候要对题目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到底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过程写出来。
很多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运用靠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例如,很多小学生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顺着背都会背,如果突然提问7×8是多少,他们就需要顺着把整个乘法口诀再背一遍才能回答出来。这对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数学的涵盖面非常广,有时候需要几个公式的联合运用,但是死记硬背可能考虑不周,答题也只是套用模板。很多时候,一个步骤在一个题中必须要写出来,可在另一题中,却是不必要的,可以简写甚至是不写。所以数学的学习必须要打破模板式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二、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需要理解,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很多学生对“把”和“被”这两种句子的转换难以理解。例如,小明把五个苹果给了小红,小红被小明给了五个苹果,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了是因为他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所以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老师需要调整训练方案,一二年级学生大多理解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关联的图片,让他们讲述这中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看图讲话。或者进行算术的时候,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利用教学专用木棒来进行计算。这种实际操作的方法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制定另一种方式。例如5×3+5×4÷7这类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会忽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原则,而是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审题不认真。这类题不能说他们不会,而是缺乏谨慎的阅读。把这个长公式分成几个短公式,他们也能算出答案。但是因为粗心大意,想当然,所以才会出错。这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大对这类迷惑性较强的题的训练,培养他们关于这类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的联想能力和对题目的联想能力。但是这时候不应该采取题海战术,做多了学生自然会疲倦,会厌烦,老师可以适当地训练学生做些有趣的智力题,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也要细心观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趣的训练,吸引学生去思考和锻炼,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分析答题条件
有时候,很多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明白了该怎样做题,但还是出错了,这是因为他们把条件给混淆了。比如:在一个笼子里关了很多只鸡和兔,从上面算起,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著名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先把已知条件清晰地罗列出来:共有35个头,共有94只脚。一个兔子有四只脚,一只鸡有两只脚,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得知有12只兔子,23只鸡。可是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就搞混了,他们把兔子算成了两只脚,把鸡算成了四只脚,不能说他们没有常识,也不能说他们不会写,只能说还是不够细心。所以,如果一个题所需要的条件过多或者需要很多公式,我们可以找一张干净的纸,清楚地把所需要的条件罗列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最后检查一遍,看看哪些条件没有用到或者用错了。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必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老师应该在选择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和课堂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相适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4):169.
[2]程学.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49.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