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性、活动性、情境性、实践性、开放性、直观性和主体性。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教学策略 七性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注重实践体验,兼具开放型和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教学中要注重“七性”。
一、生活性
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是道德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品德教育就成了空洞说教,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精选符合教学主题的生活素材。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晚上睡觉前洗澡洗脚都要用到水;每天三餐做饭煮菜要用到水,平时洗衣服冲马桶等也要用到水。进而体会水和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可让家里有过缺水经历的同学谈谈没水时生活的不便,如父母要到很远地方取水,并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这样联系生活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认识,培养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
二、活动性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因此,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如教学《上课了》,可以设计“上课高手大挑战”活动,分四个游戏进行。一是洗耳恭听:听故事,数汉字,体验认真听的快乐;二是火眼金睛:规定时间看图后说图意,体会眼脑并用、专注做事的成果;三是口齿伶俐:倒背词语,逐渐增加字数,训练头脑反应和口语表达;四是得心应手:练习眼耳脑心口并用回答问题。因为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积极,并有效训练上课专心听讲的能力。
三、情境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儿童参与,可以让学生获得难以身临其境学习的体验、经验和知识等。在教学中可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借助表演、视频等再现某一生活情境;还可创设虚拟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
如教学《做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伸伸手、弯弯腰,拣起纸屑,摆正桌椅,放好扫把,现场动手为班级做好事,体验做好事的愉快心情。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活中需要做好事的情境,如校园里有纸屑、水龙头没关、放学了教室门窗没关等,让学生从中寻找做好事的机会,知道好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实践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一条鸿沟填平。”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不是传授书本上的系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知识传授完成的,而要通过儿童的实践。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实践、多亲历,动手动脑,参与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现场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资料等活动。
如教学《种子的探索》时,可布置学生课前亲自播种,认真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并记录下来;课上把豆子、萝卜、花生、葡萄、苹果等果实带到学校,大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议一议;还可把学生带到劳动基地观察发现种子的秘密。
五、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儿童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单靠书上的知识和课内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学要打破学校、课堂的束缚,把教学时空扩展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向课前课后拓展,联系学校、家庭、社区,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自然环境等课程资源。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课前可先让学生调查家里每天、每月要用多少水,并记录下每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以及周围什么地方缺水,缺水时用水情形又是怎样的,课上进行交流。课后还可设计“节水卫士行动”的延伸活动,让学生出“节约用水专刊”,劝阻生活中浪费水和污染水的行为,并记录下自己是怎么节约用水的,一段时间后对活动进行交流总结和评比表彰。
六、直观性
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他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性,把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内容,充分利用图片、表演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若能把水可发电、灭火、浇花、游泳、洗澡等用途制成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直接感知,就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水的作用,教学效果自然更好。教学《祖国真美丽》,可通过播放祖国美丽风光的录像,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还可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图片、旅游照片、视频等,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并扮演小导游等。
七、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想、充分说,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而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在安排活动和设计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考虑本地区、本班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灵活地选用、修改或补充。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所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主题活动,而不只是引导学生熟悉交通规则和记住交通标志符号,或者只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应考虑城乡差别,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上学和平时经过路上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还可动手画一画进行介绍,课堂上模拟过马路等。
相信,只要教师们注重以上“七性”,品德与生活课堂会更精彩,学生的品德之花会开得更艳。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教学策略 七性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注重实践体验,兼具开放型和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教学中要注重“七性”。
一、生活性
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是道德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品德教育就成了空洞说教,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精选符合教学主题的生活素材。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晚上睡觉前洗澡洗脚都要用到水;每天三餐做饭煮菜要用到水,平时洗衣服冲马桶等也要用到水。进而体会水和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可让家里有过缺水经历的同学谈谈没水时生活的不便,如父母要到很远地方取水,并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这样联系生活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认识,培养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
二、活动性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因此,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如教学《上课了》,可以设计“上课高手大挑战”活动,分四个游戏进行。一是洗耳恭听:听故事,数汉字,体验认真听的快乐;二是火眼金睛:规定时间看图后说图意,体会眼脑并用、专注做事的成果;三是口齿伶俐:倒背词语,逐渐增加字数,训练头脑反应和口语表达;四是得心应手:练习眼耳脑心口并用回答问题。因为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积极,并有效训练上课专心听讲的能力。
三、情境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儿童参与,可以让学生获得难以身临其境学习的体验、经验和知识等。在教学中可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借助表演、视频等再现某一生活情境;还可创设虚拟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
如教学《做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伸伸手、弯弯腰,拣起纸屑,摆正桌椅,放好扫把,现场动手为班级做好事,体验做好事的愉快心情。还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活中需要做好事的情境,如校园里有纸屑、水龙头没关、放学了教室门窗没关等,让学生从中寻找做好事的机会,知道好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实践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一条鸿沟填平。”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不是传授书本上的系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知识传授完成的,而要通过儿童的实践。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实践、多亲历,动手动脑,参与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现场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资料等活动。
如教学《种子的探索》时,可布置学生课前亲自播种,认真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并记录下来;课上把豆子、萝卜、花生、葡萄、苹果等果实带到学校,大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议一议;还可把学生带到劳动基地观察发现种子的秘密。
五、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儿童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单靠书上的知识和课内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学要打破学校、课堂的束缚,把教学时空扩展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向课前课后拓展,联系学校、家庭、社区,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自然环境等课程资源。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课前可先让学生调查家里每天、每月要用多少水,并记录下每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以及周围什么地方缺水,缺水时用水情形又是怎样的,课上进行交流。课后还可设计“节水卫士行动”的延伸活动,让学生出“节约用水专刊”,劝阻生活中浪费水和污染水的行为,并记录下自己是怎么节约用水的,一段时间后对活动进行交流总结和评比表彰。
六、直观性
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他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性,把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内容,充分利用图片、表演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若能把水可发电、灭火、浇花、游泳、洗澡等用途制成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直接感知,就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水的作用,教学效果自然更好。教学《祖国真美丽》,可通过播放祖国美丽风光的录像,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还可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图片、旅游照片、视频等,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并扮演小导游等。
七、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想、充分说,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而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在安排活动和设计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考虑本地区、本班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灵活地选用、修改或补充。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所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主题活动,而不只是引导学生熟悉交通规则和记住交通标志符号,或者只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应考虑城乡差别,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上学和平时经过路上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还可动手画一画进行介绍,课堂上模拟过马路等。
相信,只要教师们注重以上“七性”,品德与生活课堂会更精彩,学生的品德之花会开得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