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人”的焦虑:唐人街二代华裔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骨》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发表之后便大受好评,不仅被福克纳小说奖提名,被收录在“小推车奖文选”中。这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上的有三个女儿的华裔家庭故事,体现出第二代华裔在面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的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文本来分析作为女儿和移民二代的双重身份的女性的不同形象所展现出的焦虑,揭示她们的焦虑之下的来自唐人街、家庭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伍慧明;骨;女性形象;唐人街
  作者简介:皮薪琦(1994-),女,四川岳池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在小说《骨》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得最多的人物形象是女主人公莱拉作为一个优秀的新一代华裔的形象以及父亲利昂作为老一代移民所代表的父辈及男性形象。之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华裔男性形象解读、叙事结构、华裔身份建构、骨的意象,而小说中其他女性的形象解析几乎被忽略,而关于这些女性角色在文中呈现的一种焦虑状态也没有得到分析。本文试图从分析三个女儿的形象出发,解读她们不同的形象以及焦虑背后来自家庭、唐人街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
  莱拉是小说中的大女儿,她的形象不是静止不变的,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她不断改变的痕迹。首先,作为家中长女,莱拉跟传统中国家庭中的长女一样负责帮助父母照顾妹妹和管理家务事。但是对于父母的一些传统观念,莱拉也屡次在内心抱怨,以及帮助父母翻译的事情也曾让莱拉陷入不满的情绪:“我最讨厌的是替妈和利昂说话,作翻译。我必须对我说出来的每个英文词负责任。”甚至有一次在帮助继父利昂办理生育保险金时,莱拉对于利昂不满工作人员对他身份的问题的盘问而发火感到愤怒,甚至当众辱骂利昂。但那时莱拉还没有完全理解利昂作为一个“契纸儿子”对于身份问题的敏感。出生于美国,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殖民主义思想熏陶的女儿,已经将东方主义内化,开始运用这种思想来审视自己的父亲,自觉地与父亲划清了界限,站在了父亲的对立面(张莉,102,2012)。但小说紧接着描写了莱拉在利昂的公寓里找到装着利昂各式各样的拒绝信的箱子,莱拉开始思考关于利昂和自己。“梅森说我很像利昂:我也把什么都留着,而且在内心深处总不能忘记。我把什么都记在心里。”“我所拥有的就是这些记忆,所以我想把它们全都保留下来。”(伍慧明,75,2011)至此,莱拉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她承认了并且接受了家族历史,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也找到了自我。尽管三姐妹都是两种文化的“中间人”,莱拉比她们还多一层身份,因为她的工作相当于一个“交际者”,她负责新华人移民的孩子的学校老师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沟通。这些新移民大都也不会流利的英语,来美国充当廉价劳动力,对西方教育也了解甚少,于是莱拉与这些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总是受挫,这些家长“过分的客气和不着边际的奉承总让我感到紧张”(伍慧明,17,2011)。这些土生土长的新移民与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尽管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的思想方式却大为不同。但是莱拉并没有因为这些矛盾而放弃家庭、唐人街和工作,她最终适应了自己的这种跨文化交际者的形象,尽管她在蜕变的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崩溃。
  莱拉这样成功克服文化上的焦虑的例子是少数,她的二妹安娜在这样的多重压迫下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关于安娜的描写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她的自杀事件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安娜的焦虑主要来源于父亲因为与安娜男友的父亲的合伙生意的失败而逼迫安娜与男友分手一事。因为安娜从小与父亲的关系最亲密,安娜的名字来源于利昂的中国名,甚至安娜小时候在商店偷了东西被父亲来接走并且没有惩罚她还说两人要一起保守秘密。利昂“契纸儿子”的身份已经让他习惯保守秘密,他与女儿约定保守秘密的行为也说明他对安娜的一种信任,他把安娜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安娜选择与男友一起离开家的时候“他目送着安娜的离去,好像在看着一切他曾害怕失去却又抱有希望的东西”(伍慧明,206,2011)但是离开家的安娜还是处于焦虑之中,“她从没有觉得舒服过,即使和奥斯瓦尔多的那帮朋友在一起。她从没有认为自己真正融了进去”(伍慧明,204,2011)。莱拉认为安娜之所以崩溃是因为她没有可以发泄的对象,莱拉的发泄对象是男友梅森,利昂则选择航海,小妹尼娜是当空乘,而母亲选择了与汤米洪发生不正当关系。每个人在压力之下都选择了自己的发泄方式,而安娜没有,她一直处于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持续最终造成了她选择死亡来解脱自我。
  尼娜是家中最小的妹妹,她对关于唐人街的一切都是排斥的,并且很早就离开家去纽约当了一名空乘。她对唐人街的排斥甚至延伸到对自己家庭的排斥,她多次劝告莱拉不要總是顾忌父母的想法要做属于自己的选择,她认为父母“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也不想走进我们的世界中来。”(伍慧明,38,2011)从表面上看,她的出逃行为似乎避免了她遭受夹在中间的那种焦虑感,但是莱拉在看望了尼娜后说她仍然处于痛苦中。尼娜当空乘的选择实际与她父亲当海员这一选择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脱离唐人街这一空间就可以暂时脱离自己身份上的含混性,但是利昂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缺失导致无法言说自己加上主流社会的早期种族歧视政策对他的打击,使利昂成为一个牺牲者,而女儿尼娜选择逃离唐人街,把自己从少数族裔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是脱离了家族的她也只能夹在少数族裔身份与美国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尴尬境地,陷入一种空虚的煎熬。
  三个女儿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影响:家庭环境、唐人街以及美国主流社会。从家庭来说,文中对父亲这一形象的描写足以看出他对三个女儿的影响,他的身上所背负的“家族秘密”让全家都笼罩在一种抑郁的氛围中。作为一个“契纸儿子”,利昂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主流社会眼中的华人男子形象:沉默、软弱、邋遢,这样的形象显然与儒家父权文化中的男子形象不同,然而利昂内心仍是一个喜欢在家大谈“孔孟之道”的传统中国男人,而他利用父亲身份逼迫安娜与男友分手的行为也显示他内心的父权心理。但是在唐人街外,利昂是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失败者,他收藏的一箱子拒绝信也是他破碎的美国梦的见证。于是利昂选择当海员长年漂泊在外,渴望在另一个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而母亲杜尔西曾经被莱拉的亲生父亲傅里满抛弃,为了留在美国以及挽回自己的尊严她嫁给了利昂,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文中也多次提到杜尔西与利昂总是不停争吵。因为利昂长年在海上,杜尔西一个人负担起全家的生计,她在唐人街上一家纺织厂当女工,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劳作,这也解释了她与纺织厂厂长汤米洪的一段地下情。生长在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无疑对三个女儿的成长造成了很多压力。   而作为小说主要背景的唐人街作为一个“时间错位和历史倒置的荒诞的化身”(李贵苍,冯洁,2009),居住在这里的早期华人移民大都还保存着中国的旧价值观和传统思想如男尊女卑。小说中的一开头讲到利昂一家人因为有三个女儿而被唐人街的外人们形容是“没用的家庭”(伍慧明,1,2011)。在这一荒诞的空间内成长,同时又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无疑对三姐妹的成长造成了很多焦虑。 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可以按时代划分为两类: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明显的种族歧视政策和现象如排华法案造成了华人社会中的单身汉社会,这样的畸形社会又造成畸形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又再次成为主流社会再次歧视的理由,并形成东方主义式的刻板印象。对于第二代移民更多的是一种隐含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主要来源于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加上家族历史的复杂性使她们无法同外界言说,如利昂契纸儿子的身份、母亲被抛弃为了绿卡嫁给利昂……这也导致主流社会对他们这一群体加深了偏见,这些偏见加深了他们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
  小说的结局是大女儿最终与男友一起搬出了唐人街准备开始新的生活。这一结局看似印证了移民群体研究中基于“大熔炉”理论的同化模式——认为大民族隔离是暂时的,民族交往会让独特的民族性消失,但其实小说中的莱拉明确表现她最终对唐人街文化的容忍和对家族历史的接受,从这一点来说民族性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牢记。莱拉凭借这些记忆确立自己的身份,不再迷失自我,勇敢地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克服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者的“焦虑”,是新一代华裔的优秀代表形象。而对于安娜和妮娜的结局,更多的是引人思考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而不迷失在“焦虑”中,找到继续生活的勇气。
  参考文献:
  [1]Chang, Juliana. 2005.Melancholic Remains: Domestic and National Secrets in Fae Myenne Ng’s Bone. [J]Modern Fiction Studies.
  [2]Ferguson, Adam. 2015.“A Bit of a Missionary Number”: Reading Identity in Fae Myenne Ng’s BONE. [J]The Explicator.
  [3]管建明. 2010.独特的叙事形式和主题的多重指涉——评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02):63-70.
  [4]蒋金运,张艳华. 2009.对自我身份与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求索——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解析[J]. 文化学刊,(02):185-189.
  [5]李贵苍,冯洁. 2009.存在与荒诞:《骨》中唐人街的时空政治与华裔的主体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06):104-110.
  [6]陆薇. 2003.跨越此岸与彼岸的人: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家”与身份的思考[J]. 当代外国文学,(03):36-42.
  [7]陸薇. 2002.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 外国文学研究,(02):47-53 169.
  [8]蒲若茜. 2005.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
  [9]王惠. 2010.重思历史性与当代亚/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骨》为视点[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237-239.
  [10]王建平,金烁锋. 2006.“骨”之意象解读——对伍慧明小说《骨》的主题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75-78.
  [11]云玲,郭棲庆. 2013.雌雄同体与美国华裔男性气质的重构——以伍慧明小说《骨》和《望岩》为例[J]. 外国语文,(01):34-37.
  [12]朱峰颖,吴宪忠. 2014从身份的迷失到和谐人格的建构——评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J]. 小说评论,(02):200-203.
  [13]张莉. 2012.走失与回归——从伍慧明小说《骨》看华裔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建构[J]. 译林(学术版),(01):99-106.
其他文献
大约是因为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很长时间我都偏好婉约凄清的文字,逐渐习惯并喜欢这种渺茫的痛感,似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人生的多变与缺憾。可就在邂逅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后,我蓦然发现自己其实更钟爱也更契合于东坡那快乐明亮的笑容,那慈仁纯真的心境,那浑然天成的文字,那卓然于世的风骨。  就是这样一位男子,长发不羁地挽起,戴着一顶特别高、顶上窄而微向前倾的帽子,竹杖芒鞋粗布衣衫却难掩
離开是一次意外  就像九月下了一场真实的雪  大雁来不及留言  据说土地已睡去  玉米在场院里微笑  没有人在意这场出人意料的雪  就像没有人注意我的离去  冷也是真实的  皮肤有些夸张  血管收缩  心停止张望  双手相互抚慰  脚与土地在碰撞  一声声 响亮
在兴安杜鹃绚烂多彩的枝头上  我看见,有一首歌谣在倾情传唱  在雅鲁河畔稻香旖旎的旋律中  我看见,有一个梦想在拔节生长  在父老乡亲望眼欲穿的期待里  我看见,有一行脚印在铿锵作响  在鱼水情深丹心绘就的蓝图上  我看见,有一面党旗在迎风飘扬  春和景明,东风浩荡  在广袤的龙江大地,迸发出磅礴的力量  走出机关大楼的扶贫干部,焕发出无限的激情  质朴的山村,从此绽放出浓墨重彩的脱贫画卷  扶贫
摘 要:电影《抢钱至尊》讲述了美国后工业时代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被华尔街投资商收购清算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美国自由主义经济传统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商业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不管掠夺者和被掠夺者有何立场和动机,使用何种手段,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或屈从于丛林法则。  关键词:收购;反收购;别人的钱;自由主义经济  作者简介:韦美璇(1972.11-),女,广西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师,主
岁月掀开了渴望的面纱  桃花润红了苍白的脸颊  青砖黛瓦  小桥倒映着流逝的霜华  六千余年的延续变化  丝绸之府的不朽神话  鱼米之乡  富足了两岸灯火人家  白驹过隙纵横天涯  浅笑低眉信手涂鸦  一壶清茶  携尽天下孤寂繁华  银镰割尽了相思的童话  煎熬着两地书一纸泪花  西窗的灯花诉说了  独爱的美 渗入鬓发  揭開江南的水墨画  摇一摇微信里美景不暇  好友添加  互联网不分你我他  
摘 要: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其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全词以“愁”为词眼,表现了晚年时期李清照亡国丧夫、孤苦无依,天涯沦落的悲苦。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成功把握李清照《声声慢》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本词的艺术手法入手,得见一般。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为表现国破家亡,丧夫孀居的不幸,表现愁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的苦闷,运用了叠字艺术、仄声押韵和意象叠加三种艺术手法。本文拟就词作三个艺术手法,简要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多么好的意象  但我说的不是死也不是生  而是包装人类生与死的  这层纸——时间  冰冻绝底的河流  原地空转的轮子  无始以来的有始  面对时间 再多的隐喻  也无法触及它的本质——  假如它有本质  源于传统甚或基因  我们最大的不幸莫过于  把万花筒收缩成  一根不断提升的绞索  从懂事起就奔赴刑场  还没到刑场就已筋疲力竭  死在路上 活着的人  前仆后继涌进队列
我总想在眼前  放映那蓝天下的万顷碧波  在祖国的北方  有一个叫扎龙的“鹤乡”  那是我乳名诞生的地方  我不过是  其中的一竿纤细的芦苇  却骄傲地把旷远的苇塘  当作母亲的胸怀  醉在你的怀抱里  放養碧波上银色的翅膀  扎龙的苇  用她的赤诚  挚爱着这方的沃土  繁衍着美丽的精灵  令世人想往  扎龙的苇啊  我爱你的慈爱与博大  你像慈母  分娩着松嫩平原的涛声  孵化了蓝天的遐想  
爱情,你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刽子手  你在哪里撒野丢了屠刀  你就让我这么站着  傻愣愣地等待死亡  我恨你爱情  比恨死亡还多一千倍  我现在真想杀了你  你的屠刀何在  你殺我之前  杀过谁  你的屠刀丢哪了  我在大雪飞扬的北国恸哭  你听见了吗  爱情  这比死亡都悲伤的声音  好了  爱情  你华丽地转身吧  我为屠刀  有谁是我
淅淅沥沥的小雨  把故鄉洗了一遍又一遍  直至眉宇清秀 种子发芽  连绵的山峦  错落的田地  清流的河水  宛如一幅山水画  花草携手轻唱  庄稼人,笑得眼里都是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