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所揭示的教育规律;用实际案例诠释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人才培养;期望效应
0. 引言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主力军, 是院校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力量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 一位优秀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不仅本身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懂得循循善诱与因材施教,在巧妙地让学生乐于吸收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亦能恰如其分的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专业型人才。毋庸置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鼓励与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神奇的教育效应,强调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和恰到好处的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中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解读“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教育规律
从词源来讲,“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则神话故事:在古希腊,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擅长雕刻。有一次,他精心雕成了一个美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于是每天都深情地凝视她、抚摸她、对她倾诉衷肠,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品有了生命,成为一个绝色美女,皮格马利翁也因此梦想成真,娶到他最心爱的美女为妻。
这则故事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在教育现实中却可找到类似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束后, 他们列出了一张“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任课教师, 并秘密告诉他们说, 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是未来的人才, 并让教师保密。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 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隨机抽取的。八个月后, 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 且性格活泼开朗, 求知欲望强, 尤其是师生情感亲密融洽。[2]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名单上的学生最后成绩更优秀呢?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智力超群,只是因为教师的格外关注与教育。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马仕卡利亚普也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2] 他亦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影响之大。
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和现实教育中的类似现象,并不只是美丽的传说,这些观念和故事都揭示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学规律:只要倾注恰当的关怀与关心,进行持之以恒的赏识教育就可以点石成精、化腐朽为力量,创造出各种教学奇迹,培养出各科各类的栋梁之才;推而广之,就是要对所作用的对象注入恰当的感情,发自内心地给予赏识和鼓励教育,对其充满自信永不言弃,用情感的力量去促进对象往期望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得到期望结果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甚至出现“奇迹”。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自古称得上名师者,不胜枚举,他们不仅本身学富五车,具有极高的学术科研水平,更是教导有方培育有道,在对有意培养之弟子寄予厚望的同时,会以弟子之特长和缺陷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潜能,直到将其培养成为高徒。这是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教育规律的肯定与倡导。在高校,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理念、人格以及心理等各方面产生积极效应,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
2.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趋向成熟,同时在思想行为特点上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他们的价值取向观是多样化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很强,思想关注点呈现宽区域与分散性。要将这一批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需要教授有道,还需要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从而做好未来规划,并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加以指引,即不光培养学生的“智”,更要让学生“专业上成才”且“精神上成才”。
有道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可否认,教师如何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例,一位有素养的老师,一句极具鼓舞作用的话,或许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一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触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3] 这一故事虽然发生在小学生身上,但其反映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校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罗杰·罗尔斯以正确引导和期望,这给罗杰·罗尔斯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动力,最终罗杰·罗尔斯按照校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校长所期望的成就。
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感受学生之苦恼,体味学生之难处,与学生产生共情,让学生愿意听教于你,然后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后,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其正确的期望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另外,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化和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效应。一个教师对学生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期望,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也给每位高校教师一个极大的培养学生的自由空间,只有用时间去了解学生、用心去教学生如何成人成才、用信心去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让学生更优秀,让学生快速的健康成长。
3. 结语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神奇的教育效应,适当加以利用,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并能够指导学生茁壮、健康成长。在高校,教师一般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偌大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高校教师更加容易了解现代学生的想法和个性,能够更好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予教育和积极影响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很好的与学生相处,促进“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增强,形成影响的正反馈作用,最终在亦师亦友的身份中,帮助学生成人并且成才。
参考文献:
[1]林定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9):170-171.
[2]周瑞华.皮革马利翁效应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37.
[3]李雷雷.“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J].杏林园地.2011.3.
[4]张璐.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青年教师[J].学理论.2010(29):248-249.
[5]方忠,王志彬. 论高校教学科研双优型青年教师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4(4):112-114.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人才培养;期望效应
0. 引言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主力军, 是院校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力量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 一位优秀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不仅本身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懂得循循善诱与因材施教,在巧妙地让学生乐于吸收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亦能恰如其分的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专业型人才。毋庸置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鼓励与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神奇的教育效应,强调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和恰到好处的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中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解读“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教育规律
从词源来讲,“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则神话故事:在古希腊,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擅长雕刻。有一次,他精心雕成了一个美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于是每天都深情地凝视她、抚摸她、对她倾诉衷肠,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品有了生命,成为一个绝色美女,皮格马利翁也因此梦想成真,娶到他最心爱的美女为妻。
这则故事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在教育现实中却可找到类似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束后, 他们列出了一张“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任课教师, 并秘密告诉他们说, 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是未来的人才, 并让教师保密。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 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隨机抽取的。八个月后, 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 且性格活泼开朗, 求知欲望强, 尤其是师生情感亲密融洽。[2]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名单上的学生最后成绩更优秀呢?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智力超群,只是因为教师的格外关注与教育。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马仕卡利亚普也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2] 他亦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影响之大。
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和现实教育中的类似现象,并不只是美丽的传说,这些观念和故事都揭示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学规律:只要倾注恰当的关怀与关心,进行持之以恒的赏识教育就可以点石成精、化腐朽为力量,创造出各种教学奇迹,培养出各科各类的栋梁之才;推而广之,就是要对所作用的对象注入恰当的感情,发自内心地给予赏识和鼓励教育,对其充满自信永不言弃,用情感的力量去促进对象往期望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得到期望结果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甚至出现“奇迹”。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自古称得上名师者,不胜枚举,他们不仅本身学富五车,具有极高的学术科研水平,更是教导有方培育有道,在对有意培养之弟子寄予厚望的同时,会以弟子之特长和缺陷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潜能,直到将其培养成为高徒。这是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教育规律的肯定与倡导。在高校,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理念、人格以及心理等各方面产生积极效应,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
2.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趋向成熟,同时在思想行为特点上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他们的价值取向观是多样化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很强,思想关注点呈现宽区域与分散性。要将这一批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需要教授有道,还需要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从而做好未来规划,并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加以指引,即不光培养学生的“智”,更要让学生“专业上成才”且“精神上成才”。
有道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可否认,教师如何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例,一位有素养的老师,一句极具鼓舞作用的话,或许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一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触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3] 这一故事虽然发生在小学生身上,但其反映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校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罗杰·罗尔斯以正确引导和期望,这给罗杰·罗尔斯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动力,最终罗杰·罗尔斯按照校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校长所期望的成就。
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感受学生之苦恼,体味学生之难处,与学生产生共情,让学生愿意听教于你,然后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后,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其正确的期望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另外,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化和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效应。一个教师对学生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期望,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也给每位高校教师一个极大的培养学生的自由空间,只有用时间去了解学生、用心去教学生如何成人成才、用信心去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让学生更优秀,让学生快速的健康成长。
3. 结语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神奇的教育效应,适当加以利用,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并能够指导学生茁壮、健康成长。在高校,教师一般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偌大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高校教师更加容易了解现代学生的想法和个性,能够更好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予教育和积极影响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很好的与学生相处,促进“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增强,形成影响的正反馈作用,最终在亦师亦友的身份中,帮助学生成人并且成才。
参考文献:
[1]林定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9):170-171.
[2]周瑞华.皮革马利翁效应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37.
[3]李雷雷.“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J].杏林园地.2011.3.
[4]张璐.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青年教师[J].学理论.2010(29):248-249.
[5]方忠,王志彬. 论高校教学科研双优型青年教师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4(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