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应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原发性肝癌CT诊断方法及征象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1个,肿瘤大小0.5~18 cm。≤3 cm的结节17个,3~5 cm结节9个,≥5.0 cm巨大肿块15个。病变位于左叶2例,右叶20例,全肝受累1例,累及肝门5例。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晰的密度减低区,但也可呈边缘模糊,大小不等的多发阴影,阳性率在90%以上。结论:CT诊断为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好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影像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15-01
CT能反映肝癌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数目,以及出血、坏死、钙化、癌栓等病变,肝癌平扫呈局限性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的晕圈。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肝血管瘤。螺旋CT可以在一次屏气期间完成全部肝扫描,从而避免呼吸运动所致层面移动而漏扫微小病灶[1]。选取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41~69岁,平均59岁。
1.2 检查方法:平扫按设计范围依次扫描。发现病变则进行病变部位的动态扫描。即快速注入60ml造影剂后,于病变部位行同一层面连续扫描(持续2~3min)。这样,可掌握病变部位的血流动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若平扫时肝内未发现病变,可行渐进性动态扫描。即快速静脉注入造影剂30~40ml,每间隔10mm,同一层面连续扫描3~4次。将全部肝动态扫描,对发现肝内病变效果很好。
2 结果
28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1个,肿瘤大小0.5~18 cm。≤3 cm的结节17个,3~5 cm结节9个,≥5.0 cm巨大肿块15个。病变位于左叶2例,右叶20例,全肝受累1例,累及肝门5例。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晰的密度减低区,但也可呈边缘模糊,大小不等的多发阴影,阳性率在90%以上,
3 讨论
肝癌CT平扫检查检查显示局灶性密度減低区,边界清楚或模糊,单个或多个,部分病灶周围有一层更低密度的环影(晕圈征);增强,即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采用团注法动态扫描或螺旋CT快速扫描,病灶和肝组织密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早期(肝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增强,高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持续10~30 s,随后病灶密度迅速下降,接近正常肝组织为等密度,此期易遗漏;此后病灶密度继续下降,此期可持续数分钟。CT平扫可显示直径在l~2 cm或以上的肝癌病灶, CT平扫对肝癌直径小于2 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的肝癌难以显示,肝癌呈弥漫性时,CT平扫也不易发现;CT平扫对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也有困难[2]。如采用增强CT扫描或结合肝动脉造影(CTA),经造影增强后可显著提高对直径在1~2 cm以下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门脉系统及其他系统受侵犯的表现:原发性肝癌门脉系统癌栓形成时,CT显示增强后,局部可见较长时间内为强化的癌栓,与周围明显强化的血流形成较大的差异,表现条状的充盈缺损,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规则或不显影。CT尚可见肝门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肝脏转移癌病灶。
CT扫描为无创性检查,图像清晰,分辨力高。注射造影剂可增强组织对比度,更能提高检出率,检出的最小癌结节为1.5cm,但它可显示肝癌的分布与范围,特别是超声盲区近膈面的小肝癌。CT与超声相辅相成,对定位及确定癌肿范围有较大价值。近来,随着CT检查技术的改进,对小肝癌选用血管造影结合CT检查阳性率升高。肝癌一般血流丰富,在动态扫描之动脉期呈现明显之高密度改变。小肿瘤则为均一染色,大肿瘤由于形成隔壁,内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染色不均一,而且差别较大。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与造影时相变化,肿瘤内密度逐渐低下,当肝实质被造影剂增强时,肿瘤则呈现低密度区域。此时,比平扫时病变范围略显缩小,边界较之清晰。呈膨胀性发育之肿瘤压迫其边缘部分肝组织,多可造成肝细胞萎缩、消失,形成纤维性包膜,称之为被膜。平扫时,被膜呈肿瘤边缘比内部密度更低的环状带[3]。增强后,显示为肿瘤周围的环状增强影象。从被膜增强的时间来看,一般相当于动脉期时不被增强,至少要在37s后,方开始被增强,而于3min以后被增强的比率最高。肿瘤内部及被膜的增强形态及时间延迟之变化特征,对鉴别肝细胞癌、血管瘤及转移癌很有价值。对小肝癌的诊断很有价值。根据CT图象难以判断被膜是否被癌浸润。部分被膜的破坏中断,有可能是癌已浸润至被膜外的征象。
CT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限度:在病变的存在诊断方面,直径1cm以下小肿瘤于平扫时效果不好,一定要同时采用增强扫描。小肿瘤漏诊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机器伪迹掩盖,而被误认为脉管。或者由于呼吸造成位置移动,而遗漏病变。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3cm以下肝细胞癌于单纯平扫及一般增强扫描其定性诊断效果均欠佳。而采用病变部位动态CT扫描可大大减少误诊,尤其应用Angio CT检查可大大提高定性诊断水平。但尽管如此,据报告,仍有5%左右病例定性诊断困难,为CT诊断之限度。今后可采用经动脉注入Lipiodol CT检查,以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21.
[2] 曹志宏,刘怡文. 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67~969.
[3] 陈卫霞,闵鹏秋,周翔平,等.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52-156.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影像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15-01
CT能反映肝癌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数目,以及出血、坏死、钙化、癌栓等病变,肝癌平扫呈局限性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的晕圈。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肝血管瘤。螺旋CT可以在一次屏气期间完成全部肝扫描,从而避免呼吸运动所致层面移动而漏扫微小病灶[1]。选取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41~69岁,平均59岁。
1.2 检查方法:平扫按设计范围依次扫描。发现病变则进行病变部位的动态扫描。即快速注入60ml造影剂后,于病变部位行同一层面连续扫描(持续2~3min)。这样,可掌握病变部位的血流动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若平扫时肝内未发现病变,可行渐进性动态扫描。即快速静脉注入造影剂30~40ml,每间隔10mm,同一层面连续扫描3~4次。将全部肝动态扫描,对发现肝内病变效果很好。
2 结果
28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1个,肿瘤大小0.5~18 cm。≤3 cm的结节17个,3~5 cm结节9个,≥5.0 cm巨大肿块15个。病变位于左叶2例,右叶20例,全肝受累1例,累及肝门5例。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晰的密度减低区,但也可呈边缘模糊,大小不等的多发阴影,阳性率在90%以上,
3 讨论
肝癌CT平扫检查检查显示局灶性密度減低区,边界清楚或模糊,单个或多个,部分病灶周围有一层更低密度的环影(晕圈征);增强,即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采用团注法动态扫描或螺旋CT快速扫描,病灶和肝组织密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早期(肝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增强,高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持续10~30 s,随后病灶密度迅速下降,接近正常肝组织为等密度,此期易遗漏;此后病灶密度继续下降,此期可持续数分钟。CT平扫可显示直径在l~2 cm或以上的肝癌病灶, CT平扫对肝癌直径小于2 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的肝癌难以显示,肝癌呈弥漫性时,CT平扫也不易发现;CT平扫对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也有困难[2]。如采用增强CT扫描或结合肝动脉造影(CTA),经造影增强后可显著提高对直径在1~2 cm以下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门脉系统及其他系统受侵犯的表现:原发性肝癌门脉系统癌栓形成时,CT显示增强后,局部可见较长时间内为强化的癌栓,与周围明显强化的血流形成较大的差异,表现条状的充盈缺损,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规则或不显影。CT尚可见肝门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肝脏转移癌病灶。
CT扫描为无创性检查,图像清晰,分辨力高。注射造影剂可增强组织对比度,更能提高检出率,检出的最小癌结节为1.5cm,但它可显示肝癌的分布与范围,特别是超声盲区近膈面的小肝癌。CT与超声相辅相成,对定位及确定癌肿范围有较大价值。近来,随着CT检查技术的改进,对小肝癌选用血管造影结合CT检查阳性率升高。肝癌一般血流丰富,在动态扫描之动脉期呈现明显之高密度改变。小肿瘤则为均一染色,大肿瘤由于形成隔壁,内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染色不均一,而且差别较大。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与造影时相变化,肿瘤内密度逐渐低下,当肝实质被造影剂增强时,肿瘤则呈现低密度区域。此时,比平扫时病变范围略显缩小,边界较之清晰。呈膨胀性发育之肿瘤压迫其边缘部分肝组织,多可造成肝细胞萎缩、消失,形成纤维性包膜,称之为被膜。平扫时,被膜呈肿瘤边缘比内部密度更低的环状带[3]。增强后,显示为肿瘤周围的环状增强影象。从被膜增强的时间来看,一般相当于动脉期时不被增强,至少要在37s后,方开始被增强,而于3min以后被增强的比率最高。肿瘤内部及被膜的增强形态及时间延迟之变化特征,对鉴别肝细胞癌、血管瘤及转移癌很有价值。对小肝癌的诊断很有价值。根据CT图象难以判断被膜是否被癌浸润。部分被膜的破坏中断,有可能是癌已浸润至被膜外的征象。
CT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限度:在病变的存在诊断方面,直径1cm以下小肿瘤于平扫时效果不好,一定要同时采用增强扫描。小肿瘤漏诊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机器伪迹掩盖,而被误认为脉管。或者由于呼吸造成位置移动,而遗漏病变。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3cm以下肝细胞癌于单纯平扫及一般增强扫描其定性诊断效果均欠佳。而采用病变部位动态CT扫描可大大减少误诊,尤其应用Angio CT检查可大大提高定性诊断水平。但尽管如此,据报告,仍有5%左右病例定性诊断困难,为CT诊断之限度。今后可采用经动脉注入Lipiodol CT检查,以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21.
[2] 曹志宏,刘怡文. 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67~969.
[3] 陈卫霞,闵鹏秋,周翔平,等.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