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情境教学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为想学、好学,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情境体验最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境教学,适时积极地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我们只有注重情境教学,把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安排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易懂,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引入情境
积极科学的引入情境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将情境教学引入激趣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心灵上的特点,以积极活跃健康的情感体验为依托,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有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知识的转化时,情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场景,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模糊的经验获得了系统化,数学化。比如苏教版一年级《阿福的新衣》的引入环节,故事服装店老板与学徒不一样的一拃,所做出的衣服完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怎么避免那样的情况?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设开放性课堂情境
数学教学是抽象的,简单的数字化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等两种方法入手,活跃的氛围会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开阔。这样开放的课堂,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底边的高是6厘米,让学生独立计算竟然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10 8)×2=36平方厘米;(2)(10 6)×2=32平方厘米;(3)10×8=80平方厘米(4)10×6=60平方厘米;(5)10 8 6×2=30平方厘米。怎么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拨,再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通过现场测量,使学生由迷惑变成理解,得出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答案。这样帮助学生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到理解巩固问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创造良好的设疑情境
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也就是理想的情境)。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第一,比较设疑。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出示15×3,15×10为新课启思搭桥,再出示例题每盒钢笔15支,13盒共有多少支?学生通过讨论,解答,把13盒分成10盒和3盒,分别计算支数,最后算出一共的支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进行对照比较,并提问:自己的算式与书上的竖式有什么不同?那种算式好?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梯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适时引导: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观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得到答案。这样既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练习——创造良好的巩固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巩固环节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了新知的生成过程,这时需要一个科学的巩固升华环节,使学生能通过练习发现共性,产生共鸣。就需要教师应该能充分利用巧妙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巩固练习环节中,例如五年级学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师给出教室的长10米,宽7米,高3米,让学生自己计算表面积,这样的现学现用马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很快算出(10×7 7×3 10×3)×2=242平方米。进而给出门窗面积是36平方米,让他们计算需要粉刷的面积。很快得出两种结果一种:(10×7 7×3 10×3)×2-36=206平方米;另外一种:10×7 7×3×2 10×3×2-36=136平方米 。这时展开讨论:门窗不粉刷,地面粉刷吗?从而得出第二种是正确的。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现实的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科学而合理的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愿意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情境体验最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境教学,适时积极地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我们只有注重情境教学,把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安排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易懂,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引入情境
积极科学的引入情境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将情境教学引入激趣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心灵上的特点,以积极活跃健康的情感体验为依托,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有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知识的转化时,情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场景,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模糊的经验获得了系统化,数学化。比如苏教版一年级《阿福的新衣》的引入环节,故事服装店老板与学徒不一样的一拃,所做出的衣服完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怎么避免那样的情况?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设开放性课堂情境
数学教学是抽象的,简单的数字化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等两种方法入手,活跃的氛围会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开阔。这样开放的课堂,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底边的高是6厘米,让学生独立计算竟然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10 8)×2=36平方厘米;(2)(10 6)×2=32平方厘米;(3)10×8=80平方厘米(4)10×6=60平方厘米;(5)10 8 6×2=30平方厘米。怎么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拨,再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通过现场测量,使学生由迷惑变成理解,得出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答案。这样帮助学生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到理解巩固问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创造良好的设疑情境
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也就是理想的情境)。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第一,比较设疑。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出示15×3,15×10为新课启思搭桥,再出示例题每盒钢笔15支,13盒共有多少支?学生通过讨论,解答,把13盒分成10盒和3盒,分别计算支数,最后算出一共的支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进行对照比较,并提问:自己的算式与书上的竖式有什么不同?那种算式好?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梯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适时引导: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观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得到答案。这样既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练习——创造良好的巩固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巩固环节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了新知的生成过程,这时需要一个科学的巩固升华环节,使学生能通过练习发现共性,产生共鸣。就需要教师应该能充分利用巧妙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巩固练习环节中,例如五年级学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师给出教室的长10米,宽7米,高3米,让学生自己计算表面积,这样的现学现用马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很快算出(10×7 7×3 10×3)×2=242平方米。进而给出门窗面积是36平方米,让他们计算需要粉刷的面积。很快得出两种结果一种:(10×7 7×3 10×3)×2-36=206平方米;另外一种:10×7 7×3×2 10×3×2-36=136平方米 。这时展开讨论:门窗不粉刷,地面粉刷吗?从而得出第二种是正确的。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现实的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科学而合理的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比较愿意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