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化学用语作为科学知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学好化学用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一、化学用语在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对奠定化学基本知识的作用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本工具。没有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学不好化学用语也就无法掌握化学学科。初中化学是启蒙化学,它在比较靠前的章节就开始介绍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这样一些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为了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开好头”,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并分阶段、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习惯于运用化学用语来表达它们所代表的物质和化学变化。以后再经过不断学习,多次练习,逐步达到“三会”,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好化学用语就给化学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质。
2.对培养科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第一,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化学用语既然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就蕴含了相应的化学概念。由于化学概念是化学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所以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能力。化学用语是一套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学生要做到会写、会读、会用,首先必须牢固记忆这些符号。因此,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
第三,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这在化学用语中的体现较为明显,学习时若能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可加深理解和记忆。元素间、化合物间、同族元素与异族元素间,以及一些化学方程式等,学习时均可进行对比。对比的方法不仅能加深、扩大、巩固新旧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的过程。在各类化合物的学习中利用连线图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联系与区别,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就很好地形成了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
部分学生刚升入高中时,还沿用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简单记忆的多,灵活运用的少,甚至还有错误的识记方法,如用读字母的方法读物质的化学式,而不是用化学方法去识记。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不再是容量小、零散、介绍性的基础知识,而是以系统阐述知识为主,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深刻。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还要求掌握知识网络和知识规律、化学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等,更多地考虑和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因此,要学好化学用语就得及时地更新学习方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4.对形成良好科学意识的作用
化学用语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表示物质的符号或式子和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式子两个不同的层次,表示物质的符号或式子,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这些符号或式子代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其数量庞大,且每种符号和式子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要掌握它们,对于中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另外,表示物质变化的式子,又包括电子的形成过程和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两种,其如此繁杂,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和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物质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等一些化学用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好的重视这一点,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学习的意识。
5.对培养良好科学品质的作用
高中化学用语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一些化学符号,而是在这些化学符号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不再是表示单一的、简单的一些意义,而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化学知识的展现。因此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因素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包括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学生的总体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理解和记忆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非认知方面包括动机、意志、性格、性别、学校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尤其从非认知方面来说,注重化学用语的学习,能无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二、学习化学用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思路和方法
1.高中化学用语学习的问题分析
上了高中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换了化学老师,换了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参差不齐,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一方面的影响。有些初中教师在对学生化学用语的教学上要求过急,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许多从未见过的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充满神往。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师的不断激发下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充满信心。在随后的化学用语的学习时,课堂上无戏可看,内容枯燥,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直线下降,再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前后连贯,元素符号还没有记住,化学式又来了,接着又出现了化学方程式,像记忆第二外语一样去强记大量的符号,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入高一之前就被压抑,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这样的学生上了高一,往往表现出基本化学用语知识匮乏,常常错写化学符号,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吃力,教师感到学生的基本功差,教得费劲。
2.高中化学用语学习的应对策略
高中化学的教学不同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化学用语的教学比重有所变化,教学要求不一样,教法也跟着变化。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注重的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化学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应用方式。懂得化学用语的应用,即对于将来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一些常见的常识性的化学基础知识,对于在将来要在化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来说,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能在这一个平台上有所发展。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教师必须利用实验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规律教给学生。只有充分巩固学生的认识兴趣,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揭露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因果关系中去,引向教学目的和任务,兴趣才能趋于稳定,有了很好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好化学就有了可能。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发展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记忆;通过学习化合价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进而让学生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及各符号的意义,加深对概念、原则、定律、规律的理解,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进而达到学好化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仲鹏.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上半月版),2008(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5-66.
[3]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5-26.
[4]贾道兰.强化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的运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化学用语在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对奠定化学基本知识的作用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本工具。没有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学不好化学用语也就无法掌握化学学科。初中化学是启蒙化学,它在比较靠前的章节就开始介绍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这样一些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为了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开好头”,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并分阶段、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习惯于运用化学用语来表达它们所代表的物质和化学变化。以后再经过不断学习,多次练习,逐步达到“三会”,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好化学用语就给化学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质。
2.对培养科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第一,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化学用语既然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就蕴含了相应的化学概念。由于化学概念是化学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所以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能力。化学用语是一套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学生要做到会写、会读、会用,首先必须牢固记忆这些符号。因此,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
第三,化学用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这在化学用语中的体现较为明显,学习时若能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可加深理解和记忆。元素间、化合物间、同族元素与异族元素间,以及一些化学方程式等,学习时均可进行对比。对比的方法不仅能加深、扩大、巩固新旧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的过程。在各类化合物的学习中利用连线图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联系与区别,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就很好地形成了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
部分学生刚升入高中时,还沿用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简单记忆的多,灵活运用的少,甚至还有错误的识记方法,如用读字母的方法读物质的化学式,而不是用化学方法去识记。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不再是容量小、零散、介绍性的基础知识,而是以系统阐述知识为主,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深刻。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还要求掌握知识网络和知识规律、化学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等,更多地考虑和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因此,要学好化学用语就得及时地更新学习方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4.对形成良好科学意识的作用
化学用语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表示物质的符号或式子和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式子两个不同的层次,表示物质的符号或式子,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这些符号或式子代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其数量庞大,且每种符号和式子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要掌握它们,对于中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另外,表示物质变化的式子,又包括电子的形成过程和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两种,其如此繁杂,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和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物质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等一些化学用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好的重视这一点,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学习的意识。
5.对培养良好科学品质的作用
高中化学用语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一些化学符号,而是在这些化学符号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不再是表示单一的、简单的一些意义,而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化学知识的展现。因此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因素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包括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学生的总体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理解和记忆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非认知方面包括动机、意志、性格、性别、学校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尤其从非认知方面来说,注重化学用语的学习,能无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二、学习化学用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思路和方法
1.高中化学用语学习的问题分析
上了高中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换了化学老师,换了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参差不齐,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一方面的影响。有些初中教师在对学生化学用语的教学上要求过急,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许多从未见过的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充满神往。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师的不断激发下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充满信心。在随后的化学用语的学习时,课堂上无戏可看,内容枯燥,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直线下降,再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前后连贯,元素符号还没有记住,化学式又来了,接着又出现了化学方程式,像记忆第二外语一样去强记大量的符号,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入高一之前就被压抑,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这样的学生上了高一,往往表现出基本化学用语知识匮乏,常常错写化学符号,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吃力,教师感到学生的基本功差,教得费劲。
2.高中化学用语学习的应对策略
高中化学的教学不同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化学用语的教学比重有所变化,教学要求不一样,教法也跟着变化。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注重的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化学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应用方式。懂得化学用语的应用,即对于将来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一些常见的常识性的化学基础知识,对于在将来要在化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来说,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能在这一个平台上有所发展。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教师必须利用实验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规律教给学生。只有充分巩固学生的认识兴趣,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揭露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因果关系中去,引向教学目的和任务,兴趣才能趋于稳定,有了很好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好化学就有了可能。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发展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记忆;通过学习化合价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进而让学生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及各符号的意义,加深对概念、原则、定律、规律的理解,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进而达到学好化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仲鹏.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上半月版),2008(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5-66.
[3]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5-26.
[4]贾道兰.强化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的运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