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的文化元素是塑造特定历史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甚至决定着历史性题材电视剧的成败。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独特的地域性更多是通过音乐文化的内涵来彰显。它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亘古不息的民族文化精髓。
[关键词]音乐文化 影视 内涵 蒙太奇 成吉思汗
如果说在历史剧中,能否塑造出鲜活生动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特定而独有的音乐元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因为特定故事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更多是通过本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相关文化来体现的。电视剧《成吉思汗》便是成功运用这一文化的优秀之作。它以写实风格与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近乎完美地描绘了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景观、民族情怀、地域风情等,用古朴苍劲和内蕴丰富的音乐语言细腻贴切地刻画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时深化了电视剧本身的思想性——民族独有的。
谈到电视剧音乐自然要谈一谈曲作者张千一,他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严肃音乐领域、影视音乐领域、舞蹈音乐领域、通俗音乐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作曲家。为电视剧《成吉思汗》作曲他曾三赴内蒙古,“我是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我有想法一个一个地搞各民族风格的作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我对《成吉思汗》的音乐有信心。生活在这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对艺术家来讲真是太幸运了。”他善于从特定的题材出发,赋予音乐作品以丰富的内涵。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天赋,但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根植的这块大地——多民族的文化养分是他艺术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草原精神与影响的异化在电视剧里通过音乐得到了完美体现。
一、剧中主题性音乐:英雄赞歌与浪漫传奇
“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在剧情的发展中,本片使用了多段音乐主题,并交错贯穿于电视剧的整体叙事中,同时也在多种叙事的情境下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内涵和英雄气质。
主题1对英雄气概的颂扬
在电视剧中,当“蒙古人”被提起时,无疑是自豪勇敢坚强的同意语,是草原的雄鹰。正如安巴亥汗(成吉思汗的祖父)被铁木真·兀格钉在木驴上的那一刻曾说:“举起你们的刀,我安巴亥汗要皱一皱眉头就不是蒙古人的子孙!”因此,赞颂英雄气概的主题音乐就成了该剧的重要主题。
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当铁木真母亲遭遇绑架时,纵使护送者被杀,丈夫逃离,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抓起马缰。竭尽全力地逃脱即将来临的灾难。此时主题音乐响起,烘托出一种身临绝境时的危急与悲壮的氛围,刻画了逆境中的倔强和坚韧气质的伟大母亲。同时也预示了这位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过的蒙古女人,将用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和信念造就一位蒙古族未来顶天立地的英雄。当然,这段音乐也自然成了预示铁木真提前降世的前奏。
当铁木真运用智慧和勇气巧妙地把原属于他的马匹从敌人手中抢回时,主题音乐再次奏响,音乐气质的豪迈隐喻着铁木真将在未来岁月中的成长轨迹,其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此外,在主题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正是这种欲言又止的停顿,大音希声的意境以及与之配合的定音鼓的鲜明节奏都恰当地表现着一种正义的崛起,势不可挡。还有,在第四集中铁木真解救被金兵逮捕的蒙古人、二十二集中大将那牙阿带兵出征、二十七集中蒙古人追赶花剌子模人等不同场景中都选用了这段主题,不仅渲染了场景的气氛,同时也塑造了英雄们驰骋草原征战南北的英勇和无畏。
主题2,对主人公多劫命运的描述主题
节奏是一种动力的源泉,是深蕴旋律中的灵魂。同一音乐素材在不同的节奏的进行中其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赋予主题以新的内涵(主题2由主题1变奏而来):
打破原来音符等的排列组合后,在通过节奏的扩张,尽管主奏乐器仍然是弦乐,但却演绎出命运的多劫和残酷。
如在第三集中,当同为乞彦部落的族人们要离开铁木真一家时。小提琴如歌如泣地诉说着一个丧失了支柱的家庭是多么悲凉和凄惨。同时也仿佛是用无声的语言斥责了族人过河拆桥的无情,以及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冷漠。同样的素材。不同的节奏演绎了不同音乐情绪的意境。烘托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进一步对比强烈地描绘了失去也速该前后铁木真一家生活状况的巨大落差。使人物的境遇更具震撼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此外,在第五集与岳母告别;第六集也速该别妻遭蔑尔契人侮辱后自杀;第十七集处死三次结拜的安达扎木合前二人共饮;第二十九集长子诸赤被独自留在玉龙杰赤城远离家人;以及第三十集铁木真逝世等场面都出现了主题2。进一步渲染英雄成长中的磨难和艰苦的经历,揭示着必将降大任与英雄的历史必然。
在剧中,这段主题虽大多数是用来渲染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无奈,然而,在一些场景里,它又烘托出漫长苦涩中短暂的喜悦,成长中的欢乐。铁木真在父亲去世后成了家中最年长的男人。被家人视为首领。年少的他,难免遭欺凌,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幸的现实锻造了他刚毅和果敢的个性。当他经过一番战斗从托朵手中抢回马匹武器之后,镜头里是铁木真策马回家的画面,这时主题1和主题2先后出现,以或激情或舒缓的情绪演绎相同的素材,这种对比式的音乐处理似乎表现出主人公不甘屈服于悲惨命运的愚弄,试图以顽强的斗争来改变现实的信念,以及在战胜命运时所拥有的愉悦与欣慰之情。在这里音乐最好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复杂情怀——磨难与艰辛;无奈与自信;胜利与悲伤;痛苦与尉籍……
另外,多段音乐主题贯穿于整个电视剧中,它们分别担纲着自己的角色,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塑造着共同的形象。总之,这些主题的加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进一步深化了电视剧的主题。揭示着剧作深层的文化底蕴,铺垫着布满荆棘的英雄的成长道路。
主题3:对乡情、友情、亲情、爱情的渲染和烘托
少年时期遭遇的磨难,父亲惨死、亲友离弃、生活的艰辛等种种不幸打击,使成长后的铁木真倍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在这种背景上剧中出现了一段先由竖琴以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演奏的引子,继而是小提琴娓娓动听的旋律演绎出了英雄心中的温情与浪漫:
曲调婉转、优美而辽阔的音乐经常伴随着主人公动情之时闪现。先后出现在第二集,铁木真与孛尔帖初次相识后的谈话场面,两个孩子天真烂漫,无忧和无虑。音乐伴随着铁木真度过童年时期最后的幸福时光。在第三集中落难的主人公与不趋炎附势的扎木合结拜安达时,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揭示了人物内心对真情的渴望。还有第三集铁木真杀死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爱恨交加、泪流满面地责打他:在第 五集铁木真与九年来朝思暮想的未婚妻孛尔帖在火堆旁抒发相思之情;第十五集铁木真只剩下4000余人的兵将,境况惨淡,但镇海等人仍慕名而来,并慷慨地给予他经济上无私的支持,第二十五集与远征花剌子模。预示这是与母亲最后的离别之时;在第二十七集中。当母亲离世消息传来之时,影片画面是一系列回顾铁木真与母亲相处的感人场面。这段音乐在许多抒情段落里都有精彩呈现,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母子情深以及夫妻的恩爱。当然还有表现跟随他的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兄弟们的手足之情。这无不揭示着主人公看似外表刚毅但内心深蕴柔肠的儿女情怀。
主题4对主题歌的延伸与内涵的深化——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
主题歌是对剧情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提升。以主题歌为素材发展的主题音乐不仅能起到营造氛围、渲染情感、塑造人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全剧音乐风格的统一性和贯穿剧情发展的整体性。主题4(谱例四、谱例五)的两条旋律是从片尾主题歌(谱例六)的框架音发展而来的,虽然它们的节拍不尽相同,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调式(羽调式),半终止均落在属音上,从低音向上四度跳进等相同的旋法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性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凝练地展现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与歌词相契合的旋律抒发着人们对主人公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对生养和锻造英雄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当然还有发自心底的感恩。
首先简短回顾一下主题4,在电视剧第三集的开始第一次出现,其情节是:九岁的铁木真和十岁的扎木合这两小无猜的初次相遇竟然是无意中为一起先后射中同一个狍子而发生归属纷争,在这里表现了铁木真和扎木合的智慧:有勇、有谋、有诚、有信、有规、有矩。这段剧情始终有主题4的伴随。女声演绎的长调嘹亮而深远,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柔软绸缎,低吟的呼麦好像展示着草原的辽阔和神奇的魅力。实际上是暗喻在肥沃的草原和蒙古人宽广胸襟滋润下的铁木真将茁壮成长。
虽然它们的主旋律、节拍等不尽相同。但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羽调式以及相关的旋法等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因如此它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剧情发展的重要烘托
在剧中音乐是一种形式同时更是一种内容,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运用使人物塑造更加鲜活、情节进行更加逼真、氛围营造更加浓郁。史诗性的题材注定了恢弘气势和宏大场面。同时为音乐表现力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应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不仅运用器乐。还运用了清唱、重唱、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刻画出剧中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神态、表情,准确地烘托出场景氛围。在显示主人公超然卓绝的王者气势和英雄气节中,片首曲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合奏形式;在剧中描述主人公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时,音乐却是用小提琴或马头琴的独奏来演绎;众多厮杀场面却运用合唱音乐作为配乐来展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仇家之子札岭不合斟毒酒给也速该时,这里采用了清唱的独唱形式。这显然胜过配有乐队的独唱或合唱能更有力的反映出这位身世凄惨的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憎恨。
当然。除了音乐本身丰富的表现力外,本剧还巧妙运用了多种画面与音乐结合的手法。在这里称之为画面、音乐同步蒙太奇。
“同步指的是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同一种情绪、情调、同一种运动节奏。”在第二集中也速该喝下了札岭不合下过毒的酒后,这时音乐出现了在纯四度与增四度之间徘徊的旋律音程(如下谱例),与画面也速该将死的不幸遭遇属于同一种情绪。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加强了紧张感,同时也增添了对这种不光彩手段的唾弃与憎恶(谱例七)。
本片中音乐与镜头画面相结合的同步手法多次出现。有力增加了画面和音响的感染力。
“音乐蒙太奇是指当一组镜头用音乐来组接时,音乐不仅成为连接这些镜头的纽带,音乐同时赋予这组镜头以镜头之外的含义。”如二十九集范延堡之战时传来的女声合唱,在一组接一组的用愤懑堆积出来的战争场面背后,响起的却是清澈无邪宛如来自天国的歌声。画面配以音乐使人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卑劣、战争的凶残和命运的多劫。随着弥漫的战火,伴着悠远的歌声,牺牲战士们的灵魂将永远安息于宁静的天堂。仿佛是给予牺牲者无奈的慰籍!
三、音乐语汇的个性:民族气质与地域风情
民族的风骨符号是区别与他民族最重要的特点,民族音乐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电视剧《成吉思汗》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蒙筝、盅碗舞:还有萨满神乐马刀舞等”民族特色都凸显了具有蒙古风情和地域文化。为剧情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长调是一种蒙古民歌,其“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这种被视为蒙古音乐灵魂的长调音乐作为特定的民俗艺术贯穿于全剧,它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共同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同时也与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野马、挥舞的马刀和果敢刚毅的英雄形成了视听上的呼应。在本剧中长调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功能——以悲伤的情怀哭诉战争带来的悲剧。第二集中,当铁木真全家来到也速该坟前祭拜时,响起了优美的长调,它高亢婉转久久地回荡——她穿透云层。延伸于地平线,预示了也速该一家将堕入痛苦的深渊。长调在该剧中多次出现不同展现着不同的事件和剧情有力渲染着草原上各种悲情、亲情、友情等,同时也倾诉着大众百姓对战争的恐怖和无奈以及对平的渴望和期盼。
谈到长调更要提起“呼麦”,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蒙古唱腔。“呼麦。也就是浩林·潮尔,指的是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持续低音的独特二重结构。”呼麦在剧中的运用不仅明确地展示了地域的文化特色,也为抢救这种濒临绝迹的古老唱腔做出了明确的暗示。在本剧中的第一集,当也速该带着从塔塔尔人手中抢来的新娘额尔论,策马返回部落时,首次响起了这段呼麦唱腔的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低声部的喉音落在了低主旋律三个八度的主音上,形成浑厚粗壮的金属气泡音,荡漾在美丽的草原上,仿佛大自然的天籁。美妙绝伦的音乐与歌声,不仅折射出也速该欢愉的心情,也显示了蒙古民族被辽阔草原锻造的豪爽与质朴:
萨满教是蒙古人自古以来的信奉,《多桑·蒙古史》中说:“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惘。及神灵附体也,则舞蹈瞑弦,妄言凶吉……”这里所谓的舞蹈瞑弦,就是指萨满巫师们的歌舞表演。萨满音乐和舞蹈在剧中的出现充满了更为真实的地域宗教特点,在十二集中的一个场景昏暗的灯光下马头琴的伴奏和狂热的萨满舞蹈,在招魂附体。四胡、蒙筝、马头琴、长调、浩麦、萨满舞、蒙歌、蒙舞、蒙乐器、还有独特的语言等在本剧中巧妙的结合,无疑也成为该剧的又一大亮点。
诚然,蒙古民族音乐在剧中的运用,其音乐语言独特的魅力为剧情起到了渲染、为人物塑造起到了烘托、为情节的发展起到铺垫、为主题发展起到了深化等作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为这部史诗题材的电视剧彰显了更加浓厚地道和古朴苍劲的地域风情,令人荡气回肠。所以,本剧的音乐表现出一种极强而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亘古不息的民族文化精髓。
[关键词]音乐文化 影视 内涵 蒙太奇 成吉思汗
如果说在历史剧中,能否塑造出鲜活生动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特定而独有的音乐元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因为特定故事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更多是通过本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相关文化来体现的。电视剧《成吉思汗》便是成功运用这一文化的优秀之作。它以写实风格与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近乎完美地描绘了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景观、民族情怀、地域风情等,用古朴苍劲和内蕴丰富的音乐语言细腻贴切地刻画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时深化了电视剧本身的思想性——民族独有的。
谈到电视剧音乐自然要谈一谈曲作者张千一,他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严肃音乐领域、影视音乐领域、舞蹈音乐领域、通俗音乐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作曲家。为电视剧《成吉思汗》作曲他曾三赴内蒙古,“我是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我有想法一个一个地搞各民族风格的作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我对《成吉思汗》的音乐有信心。生活在这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对艺术家来讲真是太幸运了。”他善于从特定的题材出发,赋予音乐作品以丰富的内涵。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天赋,但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根植的这块大地——多民族的文化养分是他艺术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草原精神与影响的异化在电视剧里通过音乐得到了完美体现。
一、剧中主题性音乐:英雄赞歌与浪漫传奇
“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在剧情的发展中,本片使用了多段音乐主题,并交错贯穿于电视剧的整体叙事中,同时也在多种叙事的情境下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内涵和英雄气质。
主题1对英雄气概的颂扬
在电视剧中,当“蒙古人”被提起时,无疑是自豪勇敢坚强的同意语,是草原的雄鹰。正如安巴亥汗(成吉思汗的祖父)被铁木真·兀格钉在木驴上的那一刻曾说:“举起你们的刀,我安巴亥汗要皱一皱眉头就不是蒙古人的子孙!”因此,赞颂英雄气概的主题音乐就成了该剧的重要主题。
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当铁木真母亲遭遇绑架时,纵使护送者被杀,丈夫逃离,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抓起马缰。竭尽全力地逃脱即将来临的灾难。此时主题音乐响起,烘托出一种身临绝境时的危急与悲壮的氛围,刻画了逆境中的倔强和坚韧气质的伟大母亲。同时也预示了这位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过的蒙古女人,将用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和信念造就一位蒙古族未来顶天立地的英雄。当然,这段音乐也自然成了预示铁木真提前降世的前奏。
当铁木真运用智慧和勇气巧妙地把原属于他的马匹从敌人手中抢回时,主题音乐再次奏响,音乐气质的豪迈隐喻着铁木真将在未来岁月中的成长轨迹,其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此外,在主题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正是这种欲言又止的停顿,大音希声的意境以及与之配合的定音鼓的鲜明节奏都恰当地表现着一种正义的崛起,势不可挡。还有,在第四集中铁木真解救被金兵逮捕的蒙古人、二十二集中大将那牙阿带兵出征、二十七集中蒙古人追赶花剌子模人等不同场景中都选用了这段主题,不仅渲染了场景的气氛,同时也塑造了英雄们驰骋草原征战南北的英勇和无畏。
主题2,对主人公多劫命运的描述主题
节奏是一种动力的源泉,是深蕴旋律中的灵魂。同一音乐素材在不同的节奏的进行中其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赋予主题以新的内涵(主题2由主题1变奏而来):
打破原来音符等的排列组合后,在通过节奏的扩张,尽管主奏乐器仍然是弦乐,但却演绎出命运的多劫和残酷。
如在第三集中,当同为乞彦部落的族人们要离开铁木真一家时。小提琴如歌如泣地诉说着一个丧失了支柱的家庭是多么悲凉和凄惨。同时也仿佛是用无声的语言斥责了族人过河拆桥的无情,以及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冷漠。同样的素材。不同的节奏演绎了不同音乐情绪的意境。烘托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进一步对比强烈地描绘了失去也速该前后铁木真一家生活状况的巨大落差。使人物的境遇更具震撼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此外,在第五集与岳母告别;第六集也速该别妻遭蔑尔契人侮辱后自杀;第十七集处死三次结拜的安达扎木合前二人共饮;第二十九集长子诸赤被独自留在玉龙杰赤城远离家人;以及第三十集铁木真逝世等场面都出现了主题2。进一步渲染英雄成长中的磨难和艰苦的经历,揭示着必将降大任与英雄的历史必然。
在剧中,这段主题虽大多数是用来渲染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无奈,然而,在一些场景里,它又烘托出漫长苦涩中短暂的喜悦,成长中的欢乐。铁木真在父亲去世后成了家中最年长的男人。被家人视为首领。年少的他,难免遭欺凌,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幸的现实锻造了他刚毅和果敢的个性。当他经过一番战斗从托朵手中抢回马匹武器之后,镜头里是铁木真策马回家的画面,这时主题1和主题2先后出现,以或激情或舒缓的情绪演绎相同的素材,这种对比式的音乐处理似乎表现出主人公不甘屈服于悲惨命运的愚弄,试图以顽强的斗争来改变现实的信念,以及在战胜命运时所拥有的愉悦与欣慰之情。在这里音乐最好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复杂情怀——磨难与艰辛;无奈与自信;胜利与悲伤;痛苦与尉籍……
另外,多段音乐主题贯穿于整个电视剧中,它们分别担纲着自己的角色,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塑造着共同的形象。总之,这些主题的加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进一步深化了电视剧的主题。揭示着剧作深层的文化底蕴,铺垫着布满荆棘的英雄的成长道路。
主题3:对乡情、友情、亲情、爱情的渲染和烘托
少年时期遭遇的磨难,父亲惨死、亲友离弃、生活的艰辛等种种不幸打击,使成长后的铁木真倍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在这种背景上剧中出现了一段先由竖琴以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演奏的引子,继而是小提琴娓娓动听的旋律演绎出了英雄心中的温情与浪漫:
曲调婉转、优美而辽阔的音乐经常伴随着主人公动情之时闪现。先后出现在第二集,铁木真与孛尔帖初次相识后的谈话场面,两个孩子天真烂漫,无忧和无虑。音乐伴随着铁木真度过童年时期最后的幸福时光。在第三集中落难的主人公与不趋炎附势的扎木合结拜安达时,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揭示了人物内心对真情的渴望。还有第三集铁木真杀死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爱恨交加、泪流满面地责打他:在第 五集铁木真与九年来朝思暮想的未婚妻孛尔帖在火堆旁抒发相思之情;第十五集铁木真只剩下4000余人的兵将,境况惨淡,但镇海等人仍慕名而来,并慷慨地给予他经济上无私的支持,第二十五集与远征花剌子模。预示这是与母亲最后的离别之时;在第二十七集中。当母亲离世消息传来之时,影片画面是一系列回顾铁木真与母亲相处的感人场面。这段音乐在许多抒情段落里都有精彩呈现,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母子情深以及夫妻的恩爱。当然还有表现跟随他的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兄弟们的手足之情。这无不揭示着主人公看似外表刚毅但内心深蕴柔肠的儿女情怀。
主题4对主题歌的延伸与内涵的深化——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
主题歌是对剧情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提升。以主题歌为素材发展的主题音乐不仅能起到营造氛围、渲染情感、塑造人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全剧音乐风格的统一性和贯穿剧情发展的整体性。主题4(谱例四、谱例五)的两条旋律是从片尾主题歌(谱例六)的框架音发展而来的,虽然它们的节拍不尽相同,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调式(羽调式),半终止均落在属音上,从低音向上四度跳进等相同的旋法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性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凝练地展现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与歌词相契合的旋律抒发着人们对主人公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对生养和锻造英雄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当然还有发自心底的感恩。
首先简短回顾一下主题4,在电视剧第三集的开始第一次出现,其情节是:九岁的铁木真和十岁的扎木合这两小无猜的初次相遇竟然是无意中为一起先后射中同一个狍子而发生归属纷争,在这里表现了铁木真和扎木合的智慧:有勇、有谋、有诚、有信、有规、有矩。这段剧情始终有主题4的伴随。女声演绎的长调嘹亮而深远,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柔软绸缎,低吟的呼麦好像展示着草原的辽阔和神奇的魅力。实际上是暗喻在肥沃的草原和蒙古人宽广胸襟滋润下的铁木真将茁壮成长。
虽然它们的主旋律、节拍等不尽相同。但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羽调式以及相关的旋法等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因如此它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剧情发展的重要烘托
在剧中音乐是一种形式同时更是一种内容,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运用使人物塑造更加鲜活、情节进行更加逼真、氛围营造更加浓郁。史诗性的题材注定了恢弘气势和宏大场面。同时为音乐表现力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应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不仅运用器乐。还运用了清唱、重唱、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刻画出剧中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神态、表情,准确地烘托出场景氛围。在显示主人公超然卓绝的王者气势和英雄气节中,片首曲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合奏形式;在剧中描述主人公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时,音乐却是用小提琴或马头琴的独奏来演绎;众多厮杀场面却运用合唱音乐作为配乐来展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仇家之子札岭不合斟毒酒给也速该时,这里采用了清唱的独唱形式。这显然胜过配有乐队的独唱或合唱能更有力的反映出这位身世凄惨的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憎恨。
当然。除了音乐本身丰富的表现力外,本剧还巧妙运用了多种画面与音乐结合的手法。在这里称之为画面、音乐同步蒙太奇。
“同步指的是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同一种情绪、情调、同一种运动节奏。”在第二集中也速该喝下了札岭不合下过毒的酒后,这时音乐出现了在纯四度与增四度之间徘徊的旋律音程(如下谱例),与画面也速该将死的不幸遭遇属于同一种情绪。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加强了紧张感,同时也增添了对这种不光彩手段的唾弃与憎恶(谱例七)。
本片中音乐与镜头画面相结合的同步手法多次出现。有力增加了画面和音响的感染力。
“音乐蒙太奇是指当一组镜头用音乐来组接时,音乐不仅成为连接这些镜头的纽带,音乐同时赋予这组镜头以镜头之外的含义。”如二十九集范延堡之战时传来的女声合唱,在一组接一组的用愤懑堆积出来的战争场面背后,响起的却是清澈无邪宛如来自天国的歌声。画面配以音乐使人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卑劣、战争的凶残和命运的多劫。随着弥漫的战火,伴着悠远的歌声,牺牲战士们的灵魂将永远安息于宁静的天堂。仿佛是给予牺牲者无奈的慰籍!
三、音乐语汇的个性:民族气质与地域风情
民族的风骨符号是区别与他民族最重要的特点,民族音乐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电视剧《成吉思汗》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蒙筝、盅碗舞:还有萨满神乐马刀舞等”民族特色都凸显了具有蒙古风情和地域文化。为剧情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长调是一种蒙古民歌,其“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这种被视为蒙古音乐灵魂的长调音乐作为特定的民俗艺术贯穿于全剧,它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共同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同时也与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野马、挥舞的马刀和果敢刚毅的英雄形成了视听上的呼应。在本剧中长调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功能——以悲伤的情怀哭诉战争带来的悲剧。第二集中,当铁木真全家来到也速该坟前祭拜时,响起了优美的长调,它高亢婉转久久地回荡——她穿透云层。延伸于地平线,预示了也速该一家将堕入痛苦的深渊。长调在该剧中多次出现不同展现着不同的事件和剧情有力渲染着草原上各种悲情、亲情、友情等,同时也倾诉着大众百姓对战争的恐怖和无奈以及对平的渴望和期盼。
谈到长调更要提起“呼麦”,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蒙古唱腔。“呼麦。也就是浩林·潮尔,指的是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持续低音的独特二重结构。”呼麦在剧中的运用不仅明确地展示了地域的文化特色,也为抢救这种濒临绝迹的古老唱腔做出了明确的暗示。在本剧中的第一集,当也速该带着从塔塔尔人手中抢来的新娘额尔论,策马返回部落时,首次响起了这段呼麦唱腔的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低声部的喉音落在了低主旋律三个八度的主音上,形成浑厚粗壮的金属气泡音,荡漾在美丽的草原上,仿佛大自然的天籁。美妙绝伦的音乐与歌声,不仅折射出也速该欢愉的心情,也显示了蒙古民族被辽阔草原锻造的豪爽与质朴:
萨满教是蒙古人自古以来的信奉,《多桑·蒙古史》中说:“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惘。及神灵附体也,则舞蹈瞑弦,妄言凶吉……”这里所谓的舞蹈瞑弦,就是指萨满巫师们的歌舞表演。萨满音乐和舞蹈在剧中的出现充满了更为真实的地域宗教特点,在十二集中的一个场景昏暗的灯光下马头琴的伴奏和狂热的萨满舞蹈,在招魂附体。四胡、蒙筝、马头琴、长调、浩麦、萨满舞、蒙歌、蒙舞、蒙乐器、还有独特的语言等在本剧中巧妙的结合,无疑也成为该剧的又一大亮点。
诚然,蒙古民族音乐在剧中的运用,其音乐语言独特的魅力为剧情起到了渲染、为人物塑造起到了烘托、为情节的发展起到铺垫、为主题发展起到了深化等作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为这部史诗题材的电视剧彰显了更加浓厚地道和古朴苍劲的地域风情,令人荡气回肠。所以,本剧的音乐表现出一种极强而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亘古不息的民族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