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謂个性化作文,就是独立性作文,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不落窠臼,有独创性质和鲜明个性的作文;是写给自己和知己看的,饱含真情实感、“口随心走,笔随口走”的作文,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能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笔,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说自己想说的话。
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而又呈现出个体的差异,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与众不同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阅读鉴赏的独特感悟与个性色彩相通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有可以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可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缺乏观察,对生活缺乏感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巧设情境,发掘作品的个性色彩,培养学生对个性作品的感悟。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把大千世界与个人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二、扩大阅读视野,积累素材,进行相关联想,写出个性作文
写作即信息的输出,而这种输出是与信息的输入——素材的积累分不开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的有个性的好文章来的。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强化作文训练必须以强化积累为前提。“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因而教师要教育学生除要学好教材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中外名著、优秀散文,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对每一部书,要教学生学会“厚读一薄读一厚读”的反复阅读方法。教学生树立“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阅读写作观念。
人生的阅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历。更何况我们的中学生呢?阅读可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不曾经历、不曾熟悉的生活与人生,比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阅读积累的过程是悟性的触发,阅读和积累的意义在于探究人生、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完善自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受文学气息的影响,加上又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在汲取大量健康思想和艺术精髓的同时,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材料,提起笔来也自然就洋洋洒洒,妙语连珠了。
大凡好的文章,都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欲言而又不能言,抒人之所欲抒而又不能尽抒的。这就是个性创新的魅力所在。
三、建立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激励学生大胆亮出个性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遐想、对人生的探索;其次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指导寄予愿望,允许学生在作文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而不要因噎而废食。
四、改变评价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作文评改弊多利少,其最大的弊端不仅在于浪费教师的精力、延长了作文评改的周期,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而且在于把学生摆在了被批评的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呢?叶圣陶先生在《着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笔者在作文批改上兼收并蓄,想了一些点子,拓宽了作文评改的路径。
首先,实行“即批即改式”。就是在写完后,按共同提出的修改方案,让学生就原作文题重作一遍,不厌其烦,做到写一篇落实一篇,注重写作质量。
其次,教师批改采取“面对面式”。即每改学生一篇作文,就把学生叫到面前,以商讨式、朋友式的口吻,因势利导,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观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批改。
第三,学生个体之间“交互评点式”。用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学生互改作文十条标准”,让学生相互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和修正。通过学生的相互评改,使学生在“寻宝”和“挑刺”中潜移默化提高写作水平。于教师来说,这不是“减负”,而是“增负”,因为教师还要对回收来的作文复改。
第四,作文评语做到“鼓励式、期望式、朋友式”一改过去作文评语“居高临下”的口气,或只用一个分数来粗略评价学生作文的方式,改用“好喜欢你的”“我个人认为”等语言和商量式、鼓舞式、祝福式的语调。
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风采;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成果;作文就是文化,写作就是负载文化底蕴;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写作时,把诗词的理性思考、文人的哲思有机地统率起来,能使文章顿时生色。以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板桥的放浪形骸,循着古人的足迹,巧妙地化用名言,展示驾驭语言的机智和灵活,使语言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如此,作文才更显个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而又呈现出个体的差异,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与众不同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阅读鉴赏的独特感悟与个性色彩相通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有可以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可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缺乏观察,对生活缺乏感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巧设情境,发掘作品的个性色彩,培养学生对个性作品的感悟。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把大千世界与个人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二、扩大阅读视野,积累素材,进行相关联想,写出个性作文
写作即信息的输出,而这种输出是与信息的输入——素材的积累分不开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的有个性的好文章来的。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强化作文训练必须以强化积累为前提。“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因而教师要教育学生除要学好教材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中外名著、优秀散文,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对每一部书,要教学生学会“厚读一薄读一厚读”的反复阅读方法。教学生树立“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阅读写作观念。
人生的阅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历。更何况我们的中学生呢?阅读可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不曾经历、不曾熟悉的生活与人生,比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阅读积累的过程是悟性的触发,阅读和积累的意义在于探究人生、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完善自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受文学气息的影响,加上又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在汲取大量健康思想和艺术精髓的同时,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材料,提起笔来也自然就洋洋洒洒,妙语连珠了。
大凡好的文章,都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欲言而又不能言,抒人之所欲抒而又不能尽抒的。这就是个性创新的魅力所在。
三、建立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激励学生大胆亮出个性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遐想、对人生的探索;其次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指导寄予愿望,允许学生在作文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而不要因噎而废食。
四、改变评价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作文评改弊多利少,其最大的弊端不仅在于浪费教师的精力、延长了作文评改的周期,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而且在于把学生摆在了被批评的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呢?叶圣陶先生在《着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笔者在作文批改上兼收并蓄,想了一些点子,拓宽了作文评改的路径。
首先,实行“即批即改式”。就是在写完后,按共同提出的修改方案,让学生就原作文题重作一遍,不厌其烦,做到写一篇落实一篇,注重写作质量。
其次,教师批改采取“面对面式”。即每改学生一篇作文,就把学生叫到面前,以商讨式、朋友式的口吻,因势利导,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观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批改。
第三,学生个体之间“交互评点式”。用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学生互改作文十条标准”,让学生相互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和修正。通过学生的相互评改,使学生在“寻宝”和“挑刺”中潜移默化提高写作水平。于教师来说,这不是“减负”,而是“增负”,因为教师还要对回收来的作文复改。
第四,作文评语做到“鼓励式、期望式、朋友式”一改过去作文评语“居高临下”的口气,或只用一个分数来粗略评价学生作文的方式,改用“好喜欢你的”“我个人认为”等语言和商量式、鼓舞式、祝福式的语调。
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风采;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成果;作文就是文化,写作就是负载文化底蕴;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写作时,把诗词的理性思考、文人的哲思有机地统率起来,能使文章顿时生色。以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板桥的放浪形骸,循着古人的足迹,巧妙地化用名言,展示驾驭语言的机智和灵活,使语言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如此,作文才更显个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