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数据 良性互动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文学是日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国内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几乎均设有日本文学等相关课程。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日本文学庞杂的知识脉络,需要周密的统筹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本文拟结合实际教学,来探讨“雨课堂”在本科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日本文学 教学 雨课堂
  长期以来,日本文学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等级考试及升学考试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日本文学课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a。而且,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日本文学课程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在本科阶段至少开设了一门日本文学相关课程。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了日本文学课程所占课时有所减少的现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随之减弱。为此,教师对文学课不免产生危机与困惑:这门如此基础与重要的课程,教师如何教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本科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也明确强调:“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b可见,日本文学课程作为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心性、修养及人文情怀的塑造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予以重视。
  日本文学课程,一般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高年级学生课业相对较繁忙,课余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也是教学中面临的现状。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试着采用了“雨课堂”的教学形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将日本文学史庞杂的脉络化繁为简,拆解成各个知识点进行课前学习、课上讲解互动与课后复习运用三个环节来输出。导入“雨课堂”教学方法后,与传统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需要师生双方与时俱进地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体验,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本文将结合上述教学实践,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后复习三个层面,介绍“雨课堂”在本科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并进行反思。
  课前预习
  新学期第一节课,会明确告诉学生本学期的授课进度、考核方式和学习要求。本人担任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李先瑞著《新编日本文学史(日文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全書内容共分6章,涵盖了日本自上古时代至今的文学史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重点介绍和评述。其中,日本古代文学部分占四章的篇幅,日本近代文学和日本战后文学各占一章。全书所涉既包含传统作家及经典作品,又包含20世纪以来的现代作家及其创作成果,书后附有日本文学史大事记年表。此外,本课程还辅之以相应的参考教材,分别是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日文原版)》(岩波书店2008年版)和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日文原版上、下和补充版)》(筑摩书房1999年、2012年版)。
  关于课前预习,提前一周,教师会将课前预习内容和课前预习题通过雨课堂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最晚于开课前一天将预习作业完成并将电子版上传至雨课堂。教师在发布作业时可以用电脑端制作手机课件,并插入习题、网络视频、慕课视频等内容。然后,推送这些预习材料到学生微信,并可附上语音讲解。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实时查看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系统会自动进行预习进展统计。同时,课前也可进行师生答疑,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教师可记录教学设计和心得等笔记。通过一个学期十八周的教学观察,学生完成度良好,达到了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效果。
  课中授课
  每次课上,会安排一名同学对预习内容进行十分钟的发表。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当天担任课堂发表学生的完成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当然,首先教师要对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因为有了课前预习和课前预习题的检测,所以课上讲解时就可以高于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增加课堂容量和外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讲解过程中,教师准备的PPT课件会同步到学生的微信上,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再忙于抄写、拍照,而是可以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而且,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和教师实时互动。如果有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弹幕匿名反馈给老师。同时,课上还可以设置随堂限时测试,这样也促使学生听课更专注,否则将无法回答这些随堂测试的问题。此外,课上还可以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给课堂增加刺激和活跃度。整堂课下来,雨课堂会自动生成考勤备注和课堂加分,越是勤奋努力的同学得到的分数和肯定越多。这样一来,教师根据雨课堂自动生成的这些数据,就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适当地辅之以板书来提示重点。虽然每节课均会准备生动翔实的PPT课件,但板书也是课堂上与学生实时互动的重要手段。将教材及补充资料中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巧妙地表现出来,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左右,还能强化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教师讲解完成后,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布置给学生课程内容相关的论题进行讨论,讨论完成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同学进行汇报总结。例如,讲到日本古代神话时,分四组同学进行讨论,具体讨论题目分别为:(一)日本的神话系谱:(二)中国的神话系谱;(三)西方的神话系谱:(四)中国、日本和西方神话的区别。学生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资料查找与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完成度良好。这样一次课下来,基本能够达到在课中对内容理解领会的效果。
  同时,在课间休息时间,也会通过雨课堂播放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纪录片等视频。课间休息,是大学课堂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前一节课程刚结束,部分学生难免会产生疲惫和倦怠心理。利用休息的空档,播放一些与课堂内容及背景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和求知欲,激发更浓的学习兴趣,提升后一节课的课堂参与热情。   课后复习
  因为日本文学课程中,涉及汉文训读法、和歌、俳句等知识点,如果没有课后练习来巩固和理解,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最后只能留于表面知识的习得,只知道一些专有名词等,对所学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理解。为此,需要精心编制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
  一年的教学中,教师需准备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等丰富的测试题型。例如,对讲到汉文训读法时,教师应对日本的汉文训读法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日本由于长期通过训读法来阅读理解汉文,便逐渐形成了汉文训读体。这种汉文训读体与和文体是日语两大重要的文体,汉文训读体甚至对和文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平安朝的日记和物语文学,还是中世的军纪乃至江户小说戏剧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汉文训读体的影响。如《平家物语》的开头(“祇園精舎の鐘の声、諸行無常の響あり、沙羅双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这则著名的文字,便是汉文训读体。而“文明开化”时期的明治政府则把汉文训读体当作标准的“普通文(標準語)”,当时,不但所有的公式文书均以汉文训读体书写,包括报纸杂志等媒体,也多用汉文训读体。明治初期的小说、翻译文字等,也明显地带有汉文训读体甚至直接援用汉文训读体。活跃于日本近代初期文坛的诸家,如夏目漱石、森欧外等,均为汉诗文修养颇深之士,所以,汉文训读的学习,不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日本,同时也是学习、理解、研究近代日本的一门补课或缺的重要知识。所以,本人在授课时专门设置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两首诗作为随后练习测试题,让学生来练习,大部分同学均掌握了给汉文标注训点的方法并能够直接用日语将汉文读出来。
  结语
  采用雨课堂后,较之传统课堂,实现了学生随时提交作业教师随时修改的实时互动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之后可以有的放矢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同时,课后学生还可以反复回看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会看次数等,掌握课程数据。为期一年的“雨课堂”教學,“教”与“学”的过程由之前的单向指令变成了双方的灵活互动。雨课堂教学,基本覆盖了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每一个环节。而且,雨课堂系统生成的个性化报表和评价,以全景数据的形式,让“教”与“学”变得更明了,达到了学生心中有数,老师心明眼亮,管理者心知肚明的效果。
  a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19页。
  b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编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第111页。
  参考文献:
  [1]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上、下)[M].东京:筑摩書房,1999.
  [2]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M].东京:岩波書店,2008.
  [3]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補講)[M].东京:ちくま学芸文庫,2012.
  [4] 李先瑞.新编日本文学史(日文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5] 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3.
  [6] 徐盛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雨课堂”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35):192.
  [7] 邓亮.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06.
  [8] 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9(5):36.
  [9] 蒋雯音,杨芬红,范鲁宁.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16.
  [10]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7.
  [11] 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5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项目“日本文学史‘雨课堂’课程设计”(项目编号111010022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王丽华,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宁肯的短篇小说《火车》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笔者以火车、少年、城与年为关键词,通过镜像理论、存在主义等解读小说,分析《火车》中潜藏的话语,并试图评价其创作价值。  关键词:宁肯 《火车》 城与年  短篇小说《火车》是宁肯少年题材小说集“城与年”系列中的首篇,延续了他从个体生命出发写时代之感的风格。小说以行动主体“我”的口吻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城里的一群少年走向成人的故事。  一、火车和少
期刊
摘 要: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不仅是在品味北国秋天的自然姿态,更是在描绘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姿态,并由此引出对自然生命、自我命运、时代凋敝现状和文化衰微等的悲凉体验。不仅三种“秋味”具有多重审美意蕴,而且每种“秋味”里面也具有多重审美意蕴。  关键词:《故都的秋》 自然之秋 人生姿态 生命文化  郁达夫开篇一来就把自己品味出的北国之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独特韵味告诉读者。很明显,“这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结,大英帝国逐步走向衰落。在外众多竞争者虎视眈眈,在内广大殖民地离心倾向日益明显。英国政府试图通过战争走出危机,却最终加速了帝国分崩离析的局面。美国作家坎蒂丝·米勒德撰写的丘吉尔青年时期在布尔战争中的传奇经历,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这场大英帝国最后的殖民地战争的实景全貌。  关键词:《帝国英雄》 坎蒂丝·米勒 丘吉尔 布尔战争  美国作家坎蒂丝·米勒德(Can
期刊
摘 要:《家》中借觉慧毅然决然的出走显示的是巴金对于封建家庭的厌恶,然而在理智“出走”之下亦显示出巴金对于“家”的情感向往,《憩园》《寒夜》表现出的更多是作家在理想破灭后对于“回归”家园温情的向往。理智上对封建家族文化激烈否定,情感上又无法抵御它的深层诱惑,从“出走”到“回归”的态度转变,是巴金一生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家》 出走 回归 精神困境  在巴金的写作生涯中,从早期的“激流三
期刊
摘 要:明末才女叶小鸾,其诗词以哀艳相济、灵秀流美著称。在其遗作《返生香》中多有描绘春景之作,春日意象出现频率颇高,体现出浓厚的伤春情怀。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叶小鸾伤春情怀的产生与文学史之伤春传统及叶小鸾个人经历有关,其伤春情怀蕴含着少女闺怨的忧思、岁月流逝的焦虑及人生无常的叹息等多重意蕴。  关键词:叶小鸾 伤春 《返生香》  晚明才女叶小鸾,字琼章,又字瑶期,是叶绍袁与沈宜修三女。因其于婚前五日
期刊
摘 要:汉唐之际,中原王朝开辟出一条横跨亚非欧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商贸往来,加强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唐朝文化呈现出蓬勃张扬、包容进取的时代风貌。唐诗受丝绸之路胡汉文化交融的影响,融入西域文化特质。边塞诗大量创作、诗歌唱和风气兴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唐诗的繁荣是丝绸之路文化功能的集中发挥,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文明与古朴、礼乐与豪放的重要文化桥梁作
期刊
摘 要:余光中《乡愁》的四个小节是一种对比性结构而非平行性结构,这种结构表达了诗情的深度;“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重叠式形容词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两重性物象群调节了诗情的烈度。在把握了诗情的深度和烈度的基础上去朗读作品方可找到用声的尺度。  关键词:朗读 《乡愁》 余光中 文本分析  引言:《乡愁》朗读用声的困惑  余光中的《乡愁》诗,流沙河认为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疵,外
期刊
摘 要:《散步》这篇散文多被解读为通过一家三辈四口在初春散步的小事,抒写了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种主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家庭中坚的“我”在尊重母亲和依从儿子之间的伦理困境,以及最后母亲极富智慧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顺从 委屈 伦理困境 解决之道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之后深受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后被编入
期刊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首次提出了文学作品需要采取“陌生化”手段,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所谓“陌生化”就是要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而杜甫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与组织上的创新,正体现了“陌生化”,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感受与体验。  关键词:杜甫 诗歌 语言 陌生化  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而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
期刊
摘 要:电影《小丑》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恰当的情感叙事。基于人类认知的图形—背景模型、认知脚本是影片叙事移情的基本条件,为观众提供了理解的形式和结构,使观众获悉影片生与死对抗的叙事主题;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角的采用缩短了观众与小丑的距离,既便于让观众对小丑情况的认知,也便于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移情;在观影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加工使观众形成了影片——认知——情感的认知模型。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