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上好复习课,教师必须做到统揽教材、深入分析、全面掌控、优化设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为例,浅谈复习课的几点做法。
一、统揽教材,清晰构建知识框架
新授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侧重单个知识的探索研究,复习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单个的知识进行延伸,相互“搭桥”,有效链接;通过梳理知识间的共性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图。并借助知识结构图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如,在整理复习《四边形》时,笔者和学生建立了这样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四边形][特征:
都有4条直边,4个角][对边相等][对边相等][四边相等][周长=四边连加]
这个结构图呈现了本单元出现的四边形,既温习了边和角的特征,巩固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引导学生思考了如何把一个四边形分割成不同的图形。较好地整理汇集了四边形的基础知识。
二、深入分析,认真解读例题内涵
例题是新授课的核心部分,是知识规律、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在数学课中,单元例题往往呈知识的螺旋上升状态,即前一个或前几个例题总是后一个或后几个例题的基础;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单元内前后例题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寻找发现例题之间的生长联系点,挖掘例题真正的内涵,为知识前后发展的走向扣上“链条”,使技能技巧灵活转换,思想方法理解透彻。如:例1是让学生从“平面、立体、曲线、多边、不封闭”等类型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并概括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特征。在直观感知和对比辨别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平面和立体,曲线和直线的区别,从而得出四边形的特征。例2则是在例1基础上再次通过量、折等活动,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为后面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作准备。例3则是借助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探索一般图形的周长,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作准备。在操作探索树叶及圆的周长时,点明了可以用绳测法,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例4是在前几个例题的基础上,探究发现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例5是周长相关问题的实际应用。这5个例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例题都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理解一个数学知识,对比分析这些例题,其联系纽带就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有了这样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时,教学重点就会格外突出,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针对性也就更强。夯实了“知识桥梁”,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会理解应用得更好。
三、全面掌控,归类汇集学情反馈
“以学定教”是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复习课,更需要“以学定教”。教师在新授课以及新授课的作业练习中,会发现一些知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一些解答技能学生掌握不够牢固,一些典型习题学生总是容易出错……复习时,教师就要汇集学生学习新知时出现的“不透彻、不牢固、易混点、易错点、疑难点、障碍点”,把这些汇集的情况进行归类,然后精心设计一些延伸拓展题,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学习中的“不透彻、不牢固、易混点、易错点、疑难点、障碍点”,以更好查漏补缺,提升能力。如:本单元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有3类:第一类是在一个平面图形中通过划线和折剪出最大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计算其周长;第二类是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共有多少个四边形;第三类是周长的具体应用。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条理性还不太强,解决问题之前不明确先思考什么,再思考什么;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都还比较薄弱,导致一些实际应用题看不到的就想不明白。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教给学生“画图辅助分析、想象实物操作、模拟现场体验”等方法,让他们感悟理解其蕴藏的道理和思想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
四、优化设计,巧妙把握心理规律
教师应该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导学案,制作好课件,并充分把握小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特点,在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时蕴藏视觉美,在变式延伸拓展时采用小活动、小竞赛……体现趣味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放手让他们展示交流评比,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会觉得轻松,复习效率自然优于前者。如:上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有美感的知识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一目了然地回顾四边形,梳理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异同,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求法,点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把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归成4类,设计成4组有奖答题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类题的讲解,如果讲解清晰,其他学生能听懂,则奖励1分;如果自己小组能认真听懂别组讲解,则奖励1分,累计3分以上,则奖励当晚“没有数学作业”。学生看着这样的奖励,十分兴奋,参与思考、讲解的兴趣很高……笔者则在学生讲解、倾听的过程中,观察、鼓励、记录,需要的时候点拨一下。没想到,效果很好,那一次,全班都获得了奖励!
一、统揽教材,清晰构建知识框架
新授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侧重单个知识的探索研究,复习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单个的知识进行延伸,相互“搭桥”,有效链接;通过梳理知识间的共性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图。并借助知识结构图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如,在整理复习《四边形》时,笔者和学生建立了这样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四边形][特征:
都有4条直边,4个角][对边相等][对边相等][四边相等][周长=四边连加]
这个结构图呈现了本单元出现的四边形,既温习了边和角的特征,巩固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引导学生思考了如何把一个四边形分割成不同的图形。较好地整理汇集了四边形的基础知识。
二、深入分析,认真解读例题内涵
例题是新授课的核心部分,是知识规律、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在数学课中,单元例题往往呈知识的螺旋上升状态,即前一个或前几个例题总是后一个或后几个例题的基础;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单元内前后例题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寻找发现例题之间的生长联系点,挖掘例题真正的内涵,为知识前后发展的走向扣上“链条”,使技能技巧灵活转换,思想方法理解透彻。如:例1是让学生从“平面、立体、曲线、多边、不封闭”等类型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并概括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特征。在直观感知和对比辨别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平面和立体,曲线和直线的区别,从而得出四边形的特征。例2则是在例1基础上再次通过量、折等活动,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为后面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作准备。例3则是借助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探索一般图形的周长,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作准备。在操作探索树叶及圆的周长时,点明了可以用绳测法,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例4是在前几个例题的基础上,探究发现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例5是周长相关问题的实际应用。这5个例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例题都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理解一个数学知识,对比分析这些例题,其联系纽带就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有了这样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时,教学重点就会格外突出,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针对性也就更强。夯实了“知识桥梁”,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会理解应用得更好。
三、全面掌控,归类汇集学情反馈
“以学定教”是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复习课,更需要“以学定教”。教师在新授课以及新授课的作业练习中,会发现一些知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一些解答技能学生掌握不够牢固,一些典型习题学生总是容易出错……复习时,教师就要汇集学生学习新知时出现的“不透彻、不牢固、易混点、易错点、疑难点、障碍点”,把这些汇集的情况进行归类,然后精心设计一些延伸拓展题,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学习中的“不透彻、不牢固、易混点、易错点、疑难点、障碍点”,以更好查漏补缺,提升能力。如:本单元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有3类:第一类是在一个平面图形中通过划线和折剪出最大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计算其周长;第二类是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共有多少个四边形;第三类是周长的具体应用。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条理性还不太强,解决问题之前不明确先思考什么,再思考什么;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都还比较薄弱,导致一些实际应用题看不到的就想不明白。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教给学生“画图辅助分析、想象实物操作、模拟现场体验”等方法,让他们感悟理解其蕴藏的道理和思想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
四、优化设计,巧妙把握心理规律
教师应该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导学案,制作好课件,并充分把握小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特点,在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时蕴藏视觉美,在变式延伸拓展时采用小活动、小竞赛……体现趣味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放手让他们展示交流评比,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会觉得轻松,复习效率自然优于前者。如:上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有美感的知识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一目了然地回顾四边形,梳理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异同,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求法,点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把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归成4类,设计成4组有奖答题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类题的讲解,如果讲解清晰,其他学生能听懂,则奖励1分;如果自己小组能认真听懂别组讲解,则奖励1分,累计3分以上,则奖励当晚“没有数学作业”。学生看着这样的奖励,十分兴奋,参与思考、讲解的兴趣很高……笔者则在学生讲解、倾听的过程中,观察、鼓励、记录,需要的时候点拨一下。没想到,效果很好,那一次,全班都获得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