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言行,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有些老师在教学《<论语>十则》时,往往在不了解历史背景下断章取义,失去了教科书编者选《论语》内容编入语文课本应有的意义。下面我逐一举例提出我的见解。
其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则中的“习”字很多老师都解释为“复习,温习”这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只是触皮毛而未现筋骨。你试想一下,像现代的中国学子们一样,每天都学了很多新知识,然后还要不断地去复习旧知识,“亚历山大”啊,你去问问他们看,这个事有快乐吗?这是对这个字的不完整的解释,所以这个字还可以解释为“实践并形成习惯”。整句的意思是“学习了一定的新知识,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它并能形成习惯,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孔子是个注重知行合一的人,强调学以致用。他不会像现代的老师一样,要求学生学很多没用的知识,然后不断的复习它,以便于能考试过关,要知道在孔子那个时代实施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哦!可不像我们现在实施的教育名义上说是“素质教育”,可是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话当别论,这个字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解释为“复习、温习”但那要看“学”的内容。要懂得活用。
之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很多人都直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是不完整的翻译,你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了以前没有过的新的体会和见解,那么他就能当化学老师或英语老师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能当什么老师呢,他只能在《故乡》这篇文章的理解上做老师。所以说这一则应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新见解、新领悟,那么(对于这件具体的事上)
你可以做老师了。”同理: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中的“我师”只能解释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而不能直接翻译为“我的老师”。并且“三人行”中的“三”是泛指多数,不能直接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走路”
第三: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有些人直接翻译为“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是不完整的,这则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的四大境界,而“修身”是最低的境界。是儒家每个人都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这一则还包含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以为这句话有贬义,其实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之一,一个人只有在外圆通,在内心有自己的原则,那你才能“齐家”,甚至“治国”,以致“平天下”一个不看人说话的人,在社会上不碰个头破血流才是怪事。孔子当年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有在其游说六国时就碰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句话也是他游说归来后的跟学生说的真理总结。如果我们能做到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那基本上也就不会活得太累了。
总之,在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灿烂文化里,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发现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前应该深入地了解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成文时的社会背景,为给我们学生多一点文化营养,培养更多的祖国栋梁而努力!
其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则中的“习”字很多老师都解释为“复习,温习”这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只是触皮毛而未现筋骨。你试想一下,像现代的中国学子们一样,每天都学了很多新知识,然后还要不断地去复习旧知识,“亚历山大”啊,你去问问他们看,这个事有快乐吗?这是对这个字的不完整的解释,所以这个字还可以解释为“实践并形成习惯”。整句的意思是“学习了一定的新知识,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它并能形成习惯,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孔子是个注重知行合一的人,强调学以致用。他不会像现代的老师一样,要求学生学很多没用的知识,然后不断的复习它,以便于能考试过关,要知道在孔子那个时代实施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哦!可不像我们现在实施的教育名义上说是“素质教育”,可是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话当别论,这个字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解释为“复习、温习”但那要看“学”的内容。要懂得活用。
之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很多人都直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是不完整的翻译,你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了以前没有过的新的体会和见解,那么他就能当化学老师或英语老师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能当什么老师呢,他只能在《故乡》这篇文章的理解上做老师。所以说这一则应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新见解、新领悟,那么(对于这件具体的事上)
你可以做老师了。”同理: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中的“我师”只能解释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而不能直接翻译为“我的老师”。并且“三人行”中的“三”是泛指多数,不能直接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走路”
第三: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有些人直接翻译为“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是不完整的,这则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的四大境界,而“修身”是最低的境界。是儒家每个人都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这一则还包含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以为这句话有贬义,其实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之一,一个人只有在外圆通,在内心有自己的原则,那你才能“齐家”,甚至“治国”,以致“平天下”一个不看人说话的人,在社会上不碰个头破血流才是怪事。孔子当年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有在其游说六国时就碰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句话也是他游说归来后的跟学生说的真理总结。如果我们能做到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那基本上也就不会活得太累了。
总之,在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灿烂文化里,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发现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前应该深入地了解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成文时的社会背景,为给我们学生多一点文化营养,培养更多的祖国栋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