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教学思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ge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言行,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有些老师在教学《<论语>十则》时,往往在不了解历史背景下断章取义,失去了教科书编者选《论语》内容编入语文课本应有的意义。下面我逐一举例提出我的见解。
   其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则中的“习”字很多老师都解释为“复习,温习”这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只是触皮毛而未现筋骨。你试想一下,像现代的中国学子们一样,每天都学了很多新知识,然后还要不断地去复习旧知识,“亚历山大”啊,你去问问他们看,这个事有快乐吗?这是对这个字的不完整的解释,所以这个字还可以解释为“实践并形成习惯”。整句的意思是“学习了一定的新知识,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它并能形成习惯,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孔子是个注重知行合一的人,强调学以致用。他不会像现代的老师一样,要求学生学很多没用的知识,然后不断的复习它,以便于能考试过关,要知道在孔子那个时代实施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哦!可不像我们现在实施的教育名义上说是“素质教育”,可是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话当别论,这个字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解释为“复习、温习”但那要看“学”的内容。要懂得活用。
   之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很多人都直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是不完整的翻译,你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了以前没有过的新的体会和见解,那么他就能当化学老师或英语老师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能当什么老师呢,他只能在《故乡》这篇文章的理解上做老师。所以说这一则应该翻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新见解、新领悟,那么(对于这件具体的事上)
   你可以做老师了。”同理: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中的“我师”只能解释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而不能直接翻译为“我的老师”。并且“三人行”中的“三”是泛指多数,不能直接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走路”
   第三: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有些人直接翻译为“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是不完整的,这则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的四大境界,而“修身”是最低的境界。是儒家每个人都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这一则还包含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以为这句话有贬义,其实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之一,一个人只有在外圆通,在内心有自己的原则,那你才能“齐家”,甚至“治国”,以致“平天下”一个不看人说话的人,在社会上不碰个头破血流才是怪事。孔子当年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有在其游说六国时就碰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句话也是他游说归来后的跟学生说的真理总结。如果我们能做到对“知道”的人说“知道”谈“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谈“不知道”。那基本上也就不会活得太累了。
   总之,在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灿烂文化里,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发现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前应该深入地了解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成文时的社会背景,为给我们学生多一点文化营养,培养更多的祖国栋梁而努力!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竞争时代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一重担无疑落到了教育者身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课改创新意识。而培养教师课改创新意识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 教师应树立课改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具有探索精神   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只追求眼前的名和利,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为自己加薪晋级增添砝码,而忽视整个国家和人类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期刊
现在很多中学生每逢作文课都愁眉深锁,郁闷难耐,写起作文来更是无病呻吟、词不达意。如何才能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语文这块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以仿促写,让学生言之有物   仿写就是对范文的写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在仿写训练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尽量把作文训练具体化、浅显化。多年的教学证明,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
期刊
我是民政初中初三班主任,在狠抓毕业班工作中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入初三就告诉学生要有正确远大的理想,社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大增,当今竞争激烈,个人生存发展离不开知识,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掌握很好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在疏导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方面,我采取的做法是: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存在的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学生胡某成绩一直较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初中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平淡,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提作文头痛,文气不贯,不知如何下笔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几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注重研究,从点滴入手,不断摸索,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听说读写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本功,但据学情反馈,作文教学质量仍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我笔写我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好作文便有了原动力,可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一遇作文就草草应对,失去了真诚,多了些虚假;另一方
期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
期刊
蒲松龄的《狼》一文教学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布置了几道返原性的作业。   一、 请在原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含义的字:   只:止,了:矣,一同:并,到:至,要:欲 ……   二、 请从原文中找词句来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表示屠户抱有幻想,糊涂一时,一再退让的句子是:“投以骨”,“复投之”。表示狼贪婪的句子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眈眈相向的原因是
期刊
不善言谈是许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深感苦恼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由于农村环境的制约,农村学生普遍高分低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但妨碍了自己参加社交活动,影响语言修养,而且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感触良深。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可见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搞好语文教材教学,更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少老师都说,课内得方法,课外增阅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大量接触课内没有的新内容、新观点、新思路,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语文学习,有
期刊
一、 架设亲信桥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在心中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要成为真正的“明灯”,而不是“冰霜”,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能受到公平的对待。特别是启发差生答题时,更要显示自己的耐心、诚心。如果老师这时对他们的回答多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多一份亲信,教师与学生就多一分平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