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会学生阅读至关重要,不妨采用读、查、抄、仿、悟、背、议、写、换等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體会到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过程
教会学生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终指向,也是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目的。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摒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了九年语文,一部分学生阅读品味低,阅读能力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中老师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原因何在?根本原因是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当前考试形式本身对语文来说就是一个悖论:既要有区分度,又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而这两点是很难统一到阅读活动中的。要有区分度就要人为的增加阅读难度,设计一些题,为了得高分,就要研究试题,怎么考怎么教。这样往往会使课文美感丧失殆尽。如果说在命题上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阅读教学中的肢解文章的做法就是舍本逐末了。
试想一下,学生在阅读上有多大的障碍吗?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文章,难道有学生读不懂的吗?常常是很明白的文章,一看试题如坠云里雾里;很有感染力的文章,一做题便失去他的韵味。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读者与文本的直接交流,而不是以命题、教参、教师的“霸道”去独裁学生,阻碍这种交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是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灵对话的促进者,是学生阅读过程的导游,而不是相反。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精讲——多练——感悟”的漫长的探索道路,但问题依然存在。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练习及感悟应是一体的,而且这三者都是只是阅读的形式,从根本上讲阅读是要让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阅读,这就需要回到阅读的本真状态。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应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向于所阅读的文本,而不是定位于考试。指向于做题,虽然它也需要做题,但做题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素养提高了,考试自然得心应手。
课文阅读不该是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不该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该是开头或结尾有什么好处,作用,也不该是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问题时刻在提醒读者是在完成阅读任务,是在“读”,是在为任务而读。真正的阅读往往不是过分注意这些,更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字、词、句,使其眼睛一亮得到观点和感悟,与其过去的经历或感受形成共鸣的地方。
在此,我们不防设想一下语文的阅读过程:
读一读 :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张志公先生认为:“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的目的在于“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的目的在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事件,为什么这样写?文章写给谁看的,然后再进行咀嚼、消化,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和文言文适合朗读,小说、说明文适合默读。
查一查 :遇到生字、生词查一查,注上拼音或词义;了解文章背景,查一查相关文章,全面整体的看文章。帮助自己更深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抄一抄 :将精彩的片段抄录下来,熟读之后,思考思考。看一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启迪,新的感悟。以备以后活学活用。
仿一访 :依照精彩句子、段落甚至是全篇的形式、语言、修辞等,模仿模仿,活学活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悟一悟:在整体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有意识,有目地的 ,悟一悟,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思考,悟到什么,写什么。
背一背: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觉得好,完全可以背上几段,甚至是全篇。背的东西就像酿酒用的粮食,时间久了,自然会酿出醇香的酒来。
议一议:对文中的疑问甚至是作者的态度、观点,大胆提出,相互讨论评论一下,重要的不是结论,不是孰是孰非,而是讨论的过程。
写一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写写文章给自己的影响和启发。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读导写,是获取作文语言的有效途径;以写促读,使学生阅读面得到拓展。阅读练笔相融,二者相得宜彰。以写促读还要培养学生“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换一换:交换一下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心得,能就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这样也是一个收获。
综上所述,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将阅读训练贯穿始终,避免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避免明知“大量阅读”是求治语言语阅读能力低下的良方,却不能落到实处的现象。在教学中摸索,走改革课堂阅读教学之路,让学生拿到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过程
教会学生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终指向,也是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目的。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摒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了九年语文,一部分学生阅读品味低,阅读能力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中老师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原因何在?根本原因是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当前考试形式本身对语文来说就是一个悖论:既要有区分度,又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而这两点是很难统一到阅读活动中的。要有区分度就要人为的增加阅读难度,设计一些题,为了得高分,就要研究试题,怎么考怎么教。这样往往会使课文美感丧失殆尽。如果说在命题上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阅读教学中的肢解文章的做法就是舍本逐末了。
试想一下,学生在阅读上有多大的障碍吗?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文章,难道有学生读不懂的吗?常常是很明白的文章,一看试题如坠云里雾里;很有感染力的文章,一做题便失去他的韵味。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读者与文本的直接交流,而不是以命题、教参、教师的“霸道”去独裁学生,阻碍这种交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是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灵对话的促进者,是学生阅读过程的导游,而不是相反。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精讲——多练——感悟”的漫长的探索道路,但问题依然存在。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练习及感悟应是一体的,而且这三者都是只是阅读的形式,从根本上讲阅读是要让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阅读,这就需要回到阅读的本真状态。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应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向于所阅读的文本,而不是定位于考试。指向于做题,虽然它也需要做题,但做题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素养提高了,考试自然得心应手。
课文阅读不该是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不该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该是开头或结尾有什么好处,作用,也不该是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问题时刻在提醒读者是在完成阅读任务,是在“读”,是在为任务而读。真正的阅读往往不是过分注意这些,更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字、词、句,使其眼睛一亮得到观点和感悟,与其过去的经历或感受形成共鸣的地方。
在此,我们不防设想一下语文的阅读过程:
读一读 :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张志公先生认为:“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的目的在于“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的目的在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事件,为什么这样写?文章写给谁看的,然后再进行咀嚼、消化,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和文言文适合朗读,小说、说明文适合默读。
查一查 :遇到生字、生词查一查,注上拼音或词义;了解文章背景,查一查相关文章,全面整体的看文章。帮助自己更深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抄一抄 :将精彩的片段抄录下来,熟读之后,思考思考。看一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启迪,新的感悟。以备以后活学活用。
仿一访 :依照精彩句子、段落甚至是全篇的形式、语言、修辞等,模仿模仿,活学活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悟一悟:在整体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有意识,有目地的 ,悟一悟,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思考,悟到什么,写什么。
背一背: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觉得好,完全可以背上几段,甚至是全篇。背的东西就像酿酒用的粮食,时间久了,自然会酿出醇香的酒来。
议一议:对文中的疑问甚至是作者的态度、观点,大胆提出,相互讨论评论一下,重要的不是结论,不是孰是孰非,而是讨论的过程。
写一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写写文章给自己的影响和启发。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读导写,是获取作文语言的有效途径;以写促读,使学生阅读面得到拓展。阅读练笔相融,二者相得宜彰。以写促读还要培养学生“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换一换:交换一下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心得,能就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这样也是一个收获。
综上所述,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将阅读训练贯穿始终,避免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避免明知“大量阅读”是求治语言语阅读能力低下的良方,却不能落到实处的现象。在教学中摸索,走改革课堂阅读教学之路,让学生拿到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