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庄浪县“撤点并校”十年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反思了庄浪“撤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理性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庄浪今后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撤点并校 教育公平 现状 反思
【课题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Z089。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79-01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庄浪县便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所谓“布局调整”,十多年来,庄浪好多村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被撤销办学资格,而今,留在偏远山村的只有一座座杂草丛生,破败倒塌的院落。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消失了,现代化、城镇化不但带走了乡村文化标志的学校,更使当下的乡村越来越被边缘化。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历时十年的“撤点并校”被叫停。学界普遍把这十年之后农村教育所处的阶段叫“后撤点并校时代”。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
2001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举措俗称“撤点并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莊浪县2000年至2012年12年间,学校总数减少145所,其中完小减少8所,初小减少66所,村小减少52所,学生减少22097人。在这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锐减是教学点被撤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十年间初小和村学消失的最快,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初小和完小几乎各减了一半。
2011年庄浪县岳堡教委撤消了蒋寺、蔡家、下闫小学五、六年级的办学资格,三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岳堡小学。当年蒋寺、下闫、蔡家三个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锐减,除一些低年级学生随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外,也有一些学生因学校撤并而辍学。
二、对庄浪“撤点并校”现状的几点反思
(一)“撤点”不是“消灭”乡村
“撤点并校”中的“校”指中心校,“点”指教学点。所谓“教学点”是指那些远离中心,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学设备和资源难以配置的偏远山村,在当地被称为“村学”。
“村学”历史悠久,凝聚乡土情结。一定程度上,一所“村学”就是一个村庄文化的中心。在这一中心之地,延续和保存了乡土社会寒门学子几千年来“耕读传家”的梦想和追求。
但“撤点并校”后,这个在国家认识层面上微不足道的“点”被轻而易举的撤掉了,由于学生幼小,农村学生中家长陪读比例平均为22.7%。学生和家长因学校撤并不得不离开乡村,这些关乎“根”的乡土教育,被连“根”拔起,必然留下难以愈合的痛。
“撤点并校”十年来,庄浪乡村的一个个教学点被撤掉了,孩子们只能到离家几公里的“中心校”去就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家庭只留下五六十岁的老人留守,年轻的夫妇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在乡镇租房子陪读。教学点撤走后,孩子走了,家长也走了,以至于整个村子都空了。
(二)“并校”不能合并“公平”
“撤点”有其合理性,但在这种合理的背后,支持“撤点”者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首先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公平!教育公平的“公平”二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守住“公平”的最低防线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山村里的孩子有学上。从2010年起,县委县政府在庄浪县城修建了庄浪三小、实验小学、庄浪四中、二幼、三幼、四幼,但新学校数量的增加并没能遏制住超大班级的蔓延。对一个国家贫困县来说,每年拿出几个亿来解决教育问题,政府的“百姓情怀”令老百姓动容。但问题是,中心校建起之后,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教育了呢?2012年,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7200余名审计人员,对27个省所辖的1185个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学校撤并之后,就学距离远,经济负担重,逼迫一些穷人家孩子辍学,严重背离了教育公平和国家布局调整的初衷。
(三)“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主宰”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一直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这在庄浪这个西北边陲小县也不例外。当前的庄浪教育基本是清一色的公立教育,政府主导着教育的投资权、人事任免权、评价权。
撤点并校事关无数孩子的前途命运,政府应该审慎决策,调查研究,在不损害任何一个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村民表达的意见不被尊重,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最大问题。如果有村民代表参与制定政策,那么,围绕撤并学校的学生上学路程、校车接送、寄宿管理,撤并后学校的班额、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在充分讨论中形成解决方案。这样的决策机制得到的结果,远比政府出台意见更符合当地实际。
总之,不合理的撤点并校留下的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并及时补救,方可把政策执行的偏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关系研究[J].聂颖,郭艳娇,韩汭洁.地方财政研究.2011(11).
[2]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J].郑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努力[J].邹俊伟,杨中全,段谋娟.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
吴喜仓,庄浪四中副校长,长期研究基础教育。高艺,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撤点并校 教育公平 现状 反思
【课题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Z089。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79-01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庄浪县便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所谓“布局调整”,十多年来,庄浪好多村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被撤销办学资格,而今,留在偏远山村的只有一座座杂草丛生,破败倒塌的院落。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消失了,现代化、城镇化不但带走了乡村文化标志的学校,更使当下的乡村越来越被边缘化。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历时十年的“撤点并校”被叫停。学界普遍把这十年之后农村教育所处的阶段叫“后撤点并校时代”。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
2001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举措俗称“撤点并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莊浪县2000年至2012年12年间,学校总数减少145所,其中完小减少8所,初小减少66所,村小减少52所,学生减少22097人。在这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锐减是教学点被撤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十年间初小和村学消失的最快,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初小和完小几乎各减了一半。
2011年庄浪县岳堡教委撤消了蒋寺、蔡家、下闫小学五、六年级的办学资格,三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岳堡小学。当年蒋寺、下闫、蔡家三个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锐减,除一些低年级学生随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外,也有一些学生因学校撤并而辍学。
二、对庄浪“撤点并校”现状的几点反思
(一)“撤点”不是“消灭”乡村
“撤点并校”中的“校”指中心校,“点”指教学点。所谓“教学点”是指那些远离中心,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学设备和资源难以配置的偏远山村,在当地被称为“村学”。
“村学”历史悠久,凝聚乡土情结。一定程度上,一所“村学”就是一个村庄文化的中心。在这一中心之地,延续和保存了乡土社会寒门学子几千年来“耕读传家”的梦想和追求。
但“撤点并校”后,这个在国家认识层面上微不足道的“点”被轻而易举的撤掉了,由于学生幼小,农村学生中家长陪读比例平均为22.7%。学生和家长因学校撤并不得不离开乡村,这些关乎“根”的乡土教育,被连“根”拔起,必然留下难以愈合的痛。
“撤点并校”十年来,庄浪乡村的一个个教学点被撤掉了,孩子们只能到离家几公里的“中心校”去就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家庭只留下五六十岁的老人留守,年轻的夫妇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在乡镇租房子陪读。教学点撤走后,孩子走了,家长也走了,以至于整个村子都空了。
(二)“并校”不能合并“公平”
“撤点”有其合理性,但在这种合理的背后,支持“撤点”者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首先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公平!教育公平的“公平”二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守住“公平”的最低防线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山村里的孩子有学上。从2010年起,县委县政府在庄浪县城修建了庄浪三小、实验小学、庄浪四中、二幼、三幼、四幼,但新学校数量的增加并没能遏制住超大班级的蔓延。对一个国家贫困县来说,每年拿出几个亿来解决教育问题,政府的“百姓情怀”令老百姓动容。但问题是,中心校建起之后,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教育了呢?2012年,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7200余名审计人员,对27个省所辖的1185个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学校撤并之后,就学距离远,经济负担重,逼迫一些穷人家孩子辍学,严重背离了教育公平和国家布局调整的初衷。
(三)“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主宰”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一直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这在庄浪这个西北边陲小县也不例外。当前的庄浪教育基本是清一色的公立教育,政府主导着教育的投资权、人事任免权、评价权。
撤点并校事关无数孩子的前途命运,政府应该审慎决策,调查研究,在不损害任何一个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村民表达的意见不被尊重,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最大问题。如果有村民代表参与制定政策,那么,围绕撤并学校的学生上学路程、校车接送、寄宿管理,撤并后学校的班额、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在充分讨论中形成解决方案。这样的决策机制得到的结果,远比政府出台意见更符合当地实际。
总之,不合理的撤点并校留下的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并及时补救,方可把政策执行的偏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关系研究[J].聂颖,郭艳娇,韩汭洁.地方财政研究.2011(11).
[2]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J].郑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努力[J].邹俊伟,杨中全,段谋娟.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
吴喜仓,庄浪四中副校长,长期研究基础教育。高艺,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