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需要特色、教育需要特色、学校需要特色,这早已成为共识,提倡“特色”正形成风气,追求“特色”正成为时尚。当教育不必遵循一种僵死的模式、不必信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论的时候,教育界的朋友们可以“吃自己饭,流自己汗,自己事情自己干”了,可以用自己的头脑来想问题了,这何等痛快!
然而,当校长愈来愈像官员、愈来愈像商人成为教育界的特色的时候,“特色”也许正面临着危机。其实官员可以创造有特色的政绩,商人可以创造有特色的经济,而校长则应该以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和胆识创造有特色的教育。大可不必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抛弃自己本来应该拥有的特色,以为摇摆身一变像了官员就有了魄力,以为改头换面像了商人就具备了开拓精神。当然开拓教育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甚至是手腕,发展教育要有钱要有经济后盾的支持,冰心老人曾担心地问:“将来没有了‘士’怎么办?”发展教育不一定非得以牺牲校长专家化、学者化的传统文化为前提。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师,也是最早的“校长”,他的“有教无类”是官员校长、商人校长能做得到的吗?孔子以思想家的深刻,教育家的远见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特色教育,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设想当年让商鞅这位变法的政治精英、陶朱公这位聚财能手代替孔子当“校长”,结果会如何我不敢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不敢宣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拥有过和拥有着独特的教育。
当然,时代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也要讲经济效益,也要竞争,而竞争则不能“那样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了,但也没有必要狠狠地发出“谁有钱谁英雄,谁受穷谁狗熊”的宏论吧?我以为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首先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向“权”看。
当校长权力过大,监督机制基本失灵甚至仅是摆设成为“特色”的时候,教育的特色也许正面临着危机。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专横,就是绝对的腐败,就是绝对的用屁股想问题。教育早已不再是清水衙门,校长早已很难两袖清风,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说这权力过大的土壤会生长出多少腐败的毒草,单就缺少集体智慧的个人意志,会扼杀多少教职工神采飞扬的个J性?限制校长过大的权力,特色教育才有希望,像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一样,由教师投票选举校长如何?
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校长的“特色”的时候,当某些校长依据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改造一切也成为“特色”的时候,教育的特色,就正面临着危机。“特色”沦为橡皮泥,可以随意捏成各种形状,正是“特色”的悲哀。自己心里想的与嘴里喊的分得清,于己有用的与对事业有益的分得清,自己实际干的与给上级看的分得清,政策和对策分得清。可称之为“四清”校长。“四清”校长会在美丽的具有特色的容器里装满糨糊,有特色没特色,只有天知道。
仍然用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八股腔来宣传新课改的“特色”,仍然用僵化的头脑来思考领会素质教育“特色”,仍然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来实施创造教育的“特色”,于是没有特色就成了“特色”。这时“特色”就面临着危机。事物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特色”的独特性,世界的千变万化决定了“特色”的借鉴性和继承性。因此,务实就成了生长“特色”所必需的土壤。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辨条件一哄而上,众多东施一齐效颦,场面虽然壮观,规模虽然宏大,然而那里还有什么“特色”的影子!
新课改决不是要求我们所有的校长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管理学校。你可能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许多规则制度,但你把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人”的身上了吗?你自己要充当什么样的人?你要造就什么样的人?你可能果断地摒弃了传统的僵化的管理方式,转而学到一种热热闹闹却空空洞洞、花里忽哨却基本无用的新套路、新八股。创建“特色”需要科学精神、需要领导艺术。
只跟时髦风气,不跟时代精神的校长是庸人;只靠经验,没有创新的校长是匠人;扬长避短,独具个性的校长是明人;以人为本,使教师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的校长才是高人!
只有“高人”,才会使他所领导的学校生机勃勃个性飞扬;只有“高人”才能容忍或鼓励个性,宽容另类,甚至宽容“异己”。
然而,当校长愈来愈像官员、愈来愈像商人成为教育界的特色的时候,“特色”也许正面临着危机。其实官员可以创造有特色的政绩,商人可以创造有特色的经济,而校长则应该以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和胆识创造有特色的教育。大可不必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抛弃自己本来应该拥有的特色,以为摇摆身一变像了官员就有了魄力,以为改头换面像了商人就具备了开拓精神。当然开拓教育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甚至是手腕,发展教育要有钱要有经济后盾的支持,冰心老人曾担心地问:“将来没有了‘士’怎么办?”发展教育不一定非得以牺牲校长专家化、学者化的传统文化为前提。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师,也是最早的“校长”,他的“有教无类”是官员校长、商人校长能做得到的吗?孔子以思想家的深刻,教育家的远见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特色教育,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设想当年让商鞅这位变法的政治精英、陶朱公这位聚财能手代替孔子当“校长”,结果会如何我不敢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不敢宣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拥有过和拥有着独特的教育。
当然,时代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也要讲经济效益,也要竞争,而竞争则不能“那样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了,但也没有必要狠狠地发出“谁有钱谁英雄,谁受穷谁狗熊”的宏论吧?我以为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首先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向“权”看。
当校长权力过大,监督机制基本失灵甚至仅是摆设成为“特色”的时候,教育的特色也许正面临着危机。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专横,就是绝对的腐败,就是绝对的用屁股想问题。教育早已不再是清水衙门,校长早已很难两袖清风,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说这权力过大的土壤会生长出多少腐败的毒草,单就缺少集体智慧的个人意志,会扼杀多少教职工神采飞扬的个J性?限制校长过大的权力,特色教育才有希望,像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一样,由教师投票选举校长如何?
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校长的“特色”的时候,当某些校长依据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改造一切也成为“特色”的时候,教育的特色,就正面临着危机。“特色”沦为橡皮泥,可以随意捏成各种形状,正是“特色”的悲哀。自己心里想的与嘴里喊的分得清,于己有用的与对事业有益的分得清,自己实际干的与给上级看的分得清,政策和对策分得清。可称之为“四清”校长。“四清”校长会在美丽的具有特色的容器里装满糨糊,有特色没特色,只有天知道。
仍然用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八股腔来宣传新课改的“特色”,仍然用僵化的头脑来思考领会素质教育“特色”,仍然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来实施创造教育的“特色”,于是没有特色就成了“特色”。这时“特色”就面临着危机。事物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特色”的独特性,世界的千变万化决定了“特色”的借鉴性和继承性。因此,务实就成了生长“特色”所必需的土壤。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辨条件一哄而上,众多东施一齐效颦,场面虽然壮观,规模虽然宏大,然而那里还有什么“特色”的影子!
新课改决不是要求我们所有的校长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管理学校。你可能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许多规则制度,但你把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人”的身上了吗?你自己要充当什么样的人?你要造就什么样的人?你可能果断地摒弃了传统的僵化的管理方式,转而学到一种热热闹闹却空空洞洞、花里忽哨却基本无用的新套路、新八股。创建“特色”需要科学精神、需要领导艺术。
只跟时髦风气,不跟时代精神的校长是庸人;只靠经验,没有创新的校长是匠人;扬长避短,独具个性的校长是明人;以人为本,使教师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的校长才是高人!
只有“高人”,才会使他所领导的学校生机勃勃个性飞扬;只有“高人”才能容忍或鼓励个性,宽容另类,甚至宽容“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