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阅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则是学习的客体。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实际上,有些“谈话”学生听不懂,有些则短时间内懂得不多、悟得不深;还有些是学生一时不愿听。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教师既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又应对文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时需借助参考资料),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文本内容的精髓、表达的妙处介绍给学生,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师生对话,充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媒介,起到穿针引线和催化的作用。
要当好先生,需先当好学生。教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熟知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更要钻研教材,通览整个初中学段的教材,明确其编排体系、编辑意图,以便决定教学中的侧重和取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编排体系中,被赋予的作用不同,教法当然也应不同。比如《藤野先生》,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编入散文单元,教学时就要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重点抓所写事件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联系;而在上一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则按回忆录编排的,教学中就应抓住课文所回忆的人物(藤野先生),剖析正面或侧面表现他性格、品质的事例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再如《社戏》,在以往的教材中均被编入了写人的记叙文(小说)单元,教学中大多是抓住双喜、阿发等人物进行分析;而在苏教版新教材中被编入民俗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民俗因素,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再进一步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写人记事反映这些民俗的,并尽可能结合当今身边的民俗,学习课文的写法,将这些民俗介绍出来。
钻研教材更重要的任务是研读课文。学生要学习诸多学科,教师则只须专注于所教学科,又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供参考,这就为研读提供了便利。研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与作者的沟通,这就要求通过文本阅读,明确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受感染,先得熏陶,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深入探究,提出和解决问题,比如阅读的难点何在、重点如何把握、学生一旦遇到疑难如何点拨等。心里有谱了,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把思路、视野束缚于课本提供的思维空间之中。应该能从一篇具体的课文拓展开去,读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相关文章,读作者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的有关介绍,甚至还要读与本文相似、相近甚至是相反的有关联的文章,以加深对课文的深刻领会,并加以选择、拓展为校本教材的内容,为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服务。
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如语文教师如果有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时,在有助于学生阅读的前提下,“适当地露一手”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分场合、不看需要而尽展自己所长,那就是卖弄,不宜提倡。
(责 编 木 子)
要当好先生,需先当好学生。教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熟知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更要钻研教材,通览整个初中学段的教材,明确其编排体系、编辑意图,以便决定教学中的侧重和取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编排体系中,被赋予的作用不同,教法当然也应不同。比如《藤野先生》,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编入散文单元,教学时就要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重点抓所写事件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联系;而在上一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则按回忆录编排的,教学中就应抓住课文所回忆的人物(藤野先生),剖析正面或侧面表现他性格、品质的事例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再如《社戏》,在以往的教材中均被编入了写人的记叙文(小说)单元,教学中大多是抓住双喜、阿发等人物进行分析;而在苏教版新教材中被编入民俗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民俗因素,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再进一步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写人记事反映这些民俗的,并尽可能结合当今身边的民俗,学习课文的写法,将这些民俗介绍出来。
钻研教材更重要的任务是研读课文。学生要学习诸多学科,教师则只须专注于所教学科,又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供参考,这就为研读提供了便利。研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与作者的沟通,这就要求通过文本阅读,明确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受感染,先得熏陶,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深入探究,提出和解决问题,比如阅读的难点何在、重点如何把握、学生一旦遇到疑难如何点拨等。心里有谱了,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把思路、视野束缚于课本提供的思维空间之中。应该能从一篇具体的课文拓展开去,读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相关文章,读作者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的有关介绍,甚至还要读与本文相似、相近甚至是相反的有关联的文章,以加深对课文的深刻领会,并加以选择、拓展为校本教材的内容,为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服务。
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如语文教师如果有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时,在有助于学生阅读的前提下,“适当地露一手”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分场合、不看需要而尽展自己所长,那就是卖弄,不宜提倡。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