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在幼儿园“求学”的过程中,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给孩子转园,比如幼儿园教学条件不佳、不良事件、搬迁等情况。但是,转园真的是必须的吗?转园之前,家长是否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呢?
灵灵是一名转园生,虽然在我园已经学习和生活了半个月,但是她对上幼儿园依然充满了抗拒。每天入园,灵灵都会哭得撕心裂肺,好不容易哭完消停一会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哭闹,灵灵又会跟着哭;情绪稳定的时候,灵灵会自己玩游戏,但很少说话,和小伙伴也鲜有交流。眼看着灵灵一天比一天沉默,家长很着急,主动与老师沟通、协商,尝试了很多办法来帮助她适应新环境,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初步拟定教育目标
自从转入我园,灵灵不仅久久无法适应新环境,对来园充满了抗拒,而且整个人看上去一点儿精神都没有,失去了她这个年纪本该有的活力。基于对灵灵日常行为表现的分析,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和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对灵灵的行为展开研究。勒温是行动研究法的重要先驱之一,他提出行动研究应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并建立了行动研究螺旋循环操作模式(见右图)。
灵灵今年四岁,自小身体素质就不好,家人因此对其呵护备至。转入我园之前,灵灵就读于当地的一所民办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灵灵,灵灵转入我园之后,该园的老师还向我们了解过灵灵的情况,其间,灵灵还受邀和该园的老师、小朋友們进行周末聚会。据灵灵父母透露,灵灵刚上小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这次却比较严重。
鉴于灵灵的特殊情况,我们初步拟订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持续周期为一个月,总目标是:让灵灵与班级老师和小伙伴建立感情,缓解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进而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二、在观察中实施教育行为
(一)第一个研究循环(1~2周)
幼儿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哭闹其实是正常现象,即便上过幼儿园,有过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历,也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寻求家长配合
家长要舍得与孩子分离,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家长不断练习放手的过程。鉴于灵灵的情况,老师向其家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无论灵灵多么排斥,家长都要坚持送孩子来园;来园后,不管灵灵是否哭闹,家长都要尽快离开;业余时间,家长可与前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保持联系,创造机会让灵灵与前幼儿园的小伙伴见面、游戏,让灵灵知道转园后依然可以和以前的同伴聚在一起,并不会影响彼此间的友情。
2.给予集体温暖
一日生活中,老师通常会主动与灵灵打招呼,摸摸她的小脑袋,然后牵起她的手,领着她去玩喜欢的游戏。在老师的安排下,班里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与灵灵说话,和灵灵一起玩游戏。渐渐地,灵灵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紧绷的神经也得以缓解。
(二)第二个研究循环(3~4周)
就在我们为灵灵的改变感到欣慰时,情况却在第三周发生了转折。周一的早上,灵灵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任凭家长和教师如何哄劝都无济于事。这一次,灵灵的反应异常强烈,看着灵灵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我不禁开始反思:孩子的情绪为何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反弹”?当天,我没有逼着灵灵进教室,而是陪着她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坐着,直到她的情绪好转。
1.和幼儿谈心,了解其内心情感
下午离园时间,我故意凑到灵灵的身边:“妈妈还没有来,和老师聊聊天,好吗?”灵灵点点头。“灵灵喜欢上幼儿园吗?”我问。“喜欢,可是……我很想念他们。”灵灵低着头,声音很小。我瞬间明白了,原来这么多天的“闹腾”,只是一个孩子在表达思念之情罢了。“那可以告诉老师他们的名字吗?”我故意引导灵灵表达出内心的情绪。“铭铭,瑶瑶,乐乐……”灵灵一字一顿地说着,这些于我很陌生但却早已在灵灵的心中默念过千百遍的名字,顿时让我五味杂陈。我伸出双手,抱了抱灵灵,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老师,我想王妈妈了。”接着,灵灵对我说了很多关于她和王妈妈、园长妈妈和小伙伴们的趣事,还说她喜欢玩的滑滑梯和这里其实是不一样的。我耐心地听着,时而回应,时而沉默,时而自责。我没有想到,灵灵对以前的幼儿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更没有想到灵灵的心思原来这么细腻。这么一个重情重义的孩子,我们如何忍心伤害她呢?
2.与家长对话,深刻反思转园动机
这次对话之后,我对灵灵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灵灵的入园焦虑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见到灵灵妈妈后,我将灵灵的心声转达给了她。灵灵妈妈很惊讶,但随即又表示孩子太小,不懂事,转园是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问:“转园前,灵灵同意了吗?”灵灵妈妈说:“没有同意。但是,我和她爸爸都认为转园对她有好处,而且转园前,我们对灵灵也做过思想工作,可没有料到孩子的反应竟然这么强烈。”
与灵灵妈妈沟通的时候,我陷入了矛盾。灵灵的抗拒何尝不是对其父母擅自做主的强烈控诉?何尝不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情感表现?“是我们错了吗?”灵灵妈妈也陷入了沉思。最终,灵灵父母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灵灵回到原来的幼儿园。而我们也在后期了解到,灵灵现在过得很开心,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迅速发展。
三、在反思中理智看待幼儿转园
(一)教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转园生也是新生,转园后,幼儿要面对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需要重新经历一段适应期,这对幼儿来说其实是艰难的。而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面对新生入园初期出现的诸多情绪反应,往往会习惯性地将其定义为分离焦虑(与家庭分离而产生的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却忽略了幼儿自身对转园这件事的排斥,即幼儿对前幼儿园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在前幼儿园里建立的亲密关系的深度依恋。
(二)家长应慎重对待转园这件事
幼儿毕竟不是成年人,适应能力尚在培养当中,转园后,幼儿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表现为不合群、不爱说话等,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家长最好“从一而终”,不要轻易给孩子转园。
我们总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得选择,其实不然,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么,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成年人千万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为孩子做任何决定,而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所在。P
灵灵是一名转园生,虽然在我园已经学习和生活了半个月,但是她对上幼儿园依然充满了抗拒。每天入园,灵灵都会哭得撕心裂肺,好不容易哭完消停一会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哭闹,灵灵又会跟着哭;情绪稳定的时候,灵灵会自己玩游戏,但很少说话,和小伙伴也鲜有交流。眼看着灵灵一天比一天沉默,家长很着急,主动与老师沟通、协商,尝试了很多办法来帮助她适应新环境,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初步拟定教育目标
自从转入我园,灵灵不仅久久无法适应新环境,对来园充满了抗拒,而且整个人看上去一点儿精神都没有,失去了她这个年纪本该有的活力。基于对灵灵日常行为表现的分析,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和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对灵灵的行为展开研究。勒温是行动研究法的重要先驱之一,他提出行动研究应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并建立了行动研究螺旋循环操作模式(见右图)。
灵灵今年四岁,自小身体素质就不好,家人因此对其呵护备至。转入我园之前,灵灵就读于当地的一所民办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灵灵,灵灵转入我园之后,该园的老师还向我们了解过灵灵的情况,其间,灵灵还受邀和该园的老师、小朋友們进行周末聚会。据灵灵父母透露,灵灵刚上小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这次却比较严重。
鉴于灵灵的特殊情况,我们初步拟订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持续周期为一个月,总目标是:让灵灵与班级老师和小伙伴建立感情,缓解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进而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二、在观察中实施教育行为
(一)第一个研究循环(1~2周)
幼儿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哭闹其实是正常现象,即便上过幼儿园,有过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历,也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寻求家长配合
家长要舍得与孩子分离,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家长不断练习放手的过程。鉴于灵灵的情况,老师向其家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无论灵灵多么排斥,家长都要坚持送孩子来园;来园后,不管灵灵是否哭闹,家长都要尽快离开;业余时间,家长可与前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保持联系,创造机会让灵灵与前幼儿园的小伙伴见面、游戏,让灵灵知道转园后依然可以和以前的同伴聚在一起,并不会影响彼此间的友情。
2.给予集体温暖
一日生活中,老师通常会主动与灵灵打招呼,摸摸她的小脑袋,然后牵起她的手,领着她去玩喜欢的游戏。在老师的安排下,班里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与灵灵说话,和灵灵一起玩游戏。渐渐地,灵灵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紧绷的神经也得以缓解。
(二)第二个研究循环(3~4周)
就在我们为灵灵的改变感到欣慰时,情况却在第三周发生了转折。周一的早上,灵灵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任凭家长和教师如何哄劝都无济于事。这一次,灵灵的反应异常强烈,看着灵灵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我不禁开始反思:孩子的情绪为何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反弹”?当天,我没有逼着灵灵进教室,而是陪着她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坐着,直到她的情绪好转。
1.和幼儿谈心,了解其内心情感
下午离园时间,我故意凑到灵灵的身边:“妈妈还没有来,和老师聊聊天,好吗?”灵灵点点头。“灵灵喜欢上幼儿园吗?”我问。“喜欢,可是……我很想念他们。”灵灵低着头,声音很小。我瞬间明白了,原来这么多天的“闹腾”,只是一个孩子在表达思念之情罢了。“那可以告诉老师他们的名字吗?”我故意引导灵灵表达出内心的情绪。“铭铭,瑶瑶,乐乐……”灵灵一字一顿地说着,这些于我很陌生但却早已在灵灵的心中默念过千百遍的名字,顿时让我五味杂陈。我伸出双手,抱了抱灵灵,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老师,我想王妈妈了。”接着,灵灵对我说了很多关于她和王妈妈、园长妈妈和小伙伴们的趣事,还说她喜欢玩的滑滑梯和这里其实是不一样的。我耐心地听着,时而回应,时而沉默,时而自责。我没有想到,灵灵对以前的幼儿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更没有想到灵灵的心思原来这么细腻。这么一个重情重义的孩子,我们如何忍心伤害她呢?
2.与家长对话,深刻反思转园动机
这次对话之后,我对灵灵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灵灵的入园焦虑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见到灵灵妈妈后,我将灵灵的心声转达给了她。灵灵妈妈很惊讶,但随即又表示孩子太小,不懂事,转园是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问:“转园前,灵灵同意了吗?”灵灵妈妈说:“没有同意。但是,我和她爸爸都认为转园对她有好处,而且转园前,我们对灵灵也做过思想工作,可没有料到孩子的反应竟然这么强烈。”
与灵灵妈妈沟通的时候,我陷入了矛盾。灵灵的抗拒何尝不是对其父母擅自做主的强烈控诉?何尝不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情感表现?“是我们错了吗?”灵灵妈妈也陷入了沉思。最终,灵灵父母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灵灵回到原来的幼儿园。而我们也在后期了解到,灵灵现在过得很开心,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迅速发展。
三、在反思中理智看待幼儿转园
(一)教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转园生也是新生,转园后,幼儿要面对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需要重新经历一段适应期,这对幼儿来说其实是艰难的。而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面对新生入园初期出现的诸多情绪反应,往往会习惯性地将其定义为分离焦虑(与家庭分离而产生的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却忽略了幼儿自身对转园这件事的排斥,即幼儿对前幼儿园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在前幼儿园里建立的亲密关系的深度依恋。
(二)家长应慎重对待转园这件事
幼儿毕竟不是成年人,适应能力尚在培养当中,转园后,幼儿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表现为不合群、不爱说话等,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家长最好“从一而终”,不要轻易给孩子转园。
我们总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得选择,其实不然,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么,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成年人千万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为孩子做任何决定,而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