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的部分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造成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必要的指导,阅读时有畏难情绪,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在立足教材基础上的课外阅读指导。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五个“一点”:一点诵读,引导积累;一点渗透,激发兴趣;一点探究,引导思辨;一点方法,提高效率;一点调整,养成习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三无”:无度——喧宾夺主;无效——信马由缰;无趣——生搬硬套。
【关键词】立足教材 课外阅读 指导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致力于有效构建现代小学生课外阅读体系”。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之路上行走得更稳健、更愉悦呢?苏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两篇文本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月光启蒙》一文中,孙友田的母亲并不认识字,也没有规定他要读哪些书,但母亲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中,很早就埋下了文学素养的种子,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滋养出了一位作家。
《师恩难忘》的作者刘绍棠,“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正是这一个个故事,“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进行课外阅读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书目、制订阅读计划,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需要我们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这一切,必须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课堂相结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一点诵读,引导积累
苏教版语文的编排,内容的设置,都是以“串”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是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相应的组合,每个练习里的栏目都是按照相应的主题进行相关编写,在循环往复中强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感受。在教学时,也可以将课文的主旨以“串”的形式出现,引领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吟咏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学习了《长江之歌》后,可让学生诵读相关的诗句;学习完《九色鹿》,在明晰了九色鹿形象的基础上,可出现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了第四册识字一关于传统节日的词串后,就可以补充关于节日的童谣,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不妨出示一些冰心的语录,让学生在诵读中再一次感受老人博大的胸怀。同时,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语句,也可以成为学生诵读、积累的对象。
二、一点渗透,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有机渗透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积极的引导。
1.阅读卡片,了解常识
选编教材时,编者着意安排了名家名篇和著作节选,并在教材后面精心安排了作家卡片和名著概览。作为文学常识,应让学生仔细阅读,做适当的积累,并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积累文学常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埋下伏笔。
2.利用期待,挖掘素材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课内的讲读内容之外,还应该留意与教材相配套的一切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
3.精心拓展,巧妙延伸
根据教材选编的文章的作者、语言内容及题材等,教师可将阅读任务适当延伸。这样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为课外阅读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方法之一——作品扩大式
有许多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原著印发给学生,做扩大式的课内阅读。如:
◆拓展方法之一——相似文章拓展阅读法
可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看,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办法来扩大课内阅读量,可以是相同内容,可以是相同写法,也可以是同主题。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选择《海底漫游记》让学生阅读,由于两篇读物有不少相似之处,能大大提高阅读效果。
又如:教学《秋天》这篇诗歌时,可以推荐数首描写秋天的儿童诗让学生朗读;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就可推荐学生阅读《唯一知道海啸的人》。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在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后,向学生们推荐《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美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迁移法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很快就能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等特点。
结合课内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结合家庭作业,进行系列阅读的训练,如美文阅读系列亲情篇、智慧哲理篇等。
4.儿童文学,适当推荐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读好和读懂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强调“儿童本位”,对儿童有极大的亲和力。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成长中的功效?针对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状,可适当向学生推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
三、一点探究,引导思辨
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也就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辨别分析。学生能否在课外阅读中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与教师平时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引领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以下两课后,我布置了思考题,请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克隆人,你赞同吗?——《克隆之谜》
◆有史评家认为:郑和远航浪费了大量财物,导致国库空虚,因此郑和远航是历史的败笔。请说说你的看法。
——《郑和远航》
四、一点方法,提高效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略读法。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
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的兴趣。
选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讓学生带着问题读。自取所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包括“圈画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多种方法。
五、一点调整,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固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频繁举行的,因此,笔者建议老师们不妨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如每周设置一节阅读欣赏课,每天中午安排学生看书半小时,每周抽一天晨会或是午会举行“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们渴望阅读,更渴望自由阅读,快乐阅读。让我们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让“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如淅沥的春雨般,“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关键词】立足教材 课外阅读 指导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致力于有效构建现代小学生课外阅读体系”。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之路上行走得更稳健、更愉悦呢?苏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两篇文本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月光启蒙》一文中,孙友田的母亲并不认识字,也没有规定他要读哪些书,但母亲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中,很早就埋下了文学素养的种子,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滋养出了一位作家。
《师恩难忘》的作者刘绍棠,“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正是这一个个故事,“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进行课外阅读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书目、制订阅读计划,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需要我们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这一切,必须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课堂相结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一点诵读,引导积累
苏教版语文的编排,内容的设置,都是以“串”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是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相应的组合,每个练习里的栏目都是按照相应的主题进行相关编写,在循环往复中强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感受。在教学时,也可以将课文的主旨以“串”的形式出现,引领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吟咏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学习了《长江之歌》后,可让学生诵读相关的诗句;学习完《九色鹿》,在明晰了九色鹿形象的基础上,可出现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了第四册识字一关于传统节日的词串后,就可以补充关于节日的童谣,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不妨出示一些冰心的语录,让学生在诵读中再一次感受老人博大的胸怀。同时,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语句,也可以成为学生诵读、积累的对象。
二、一点渗透,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有机渗透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积极的引导。
1.阅读卡片,了解常识
选编教材时,编者着意安排了名家名篇和著作节选,并在教材后面精心安排了作家卡片和名著概览。作为文学常识,应让学生仔细阅读,做适当的积累,并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积累文学常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埋下伏笔。
2.利用期待,挖掘素材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课内的讲读内容之外,还应该留意与教材相配套的一切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
3.精心拓展,巧妙延伸
根据教材选编的文章的作者、语言内容及题材等,教师可将阅读任务适当延伸。这样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为课外阅读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方法之一——作品扩大式
有许多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原著印发给学生,做扩大式的课内阅读。如:
◆拓展方法之一——相似文章拓展阅读法
可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看,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办法来扩大课内阅读量,可以是相同内容,可以是相同写法,也可以是同主题。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选择《海底漫游记》让学生阅读,由于两篇读物有不少相似之处,能大大提高阅读效果。
又如:教学《秋天》这篇诗歌时,可以推荐数首描写秋天的儿童诗让学生朗读;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就可推荐学生阅读《唯一知道海啸的人》。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在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后,向学生们推荐《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美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迁移法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很快就能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等特点。
结合课内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结合家庭作业,进行系列阅读的训练,如美文阅读系列亲情篇、智慧哲理篇等。
4.儿童文学,适当推荐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读好和读懂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强调“儿童本位”,对儿童有极大的亲和力。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成长中的功效?针对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状,可适当向学生推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
三、一点探究,引导思辨
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也就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辨别分析。学生能否在课外阅读中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与教师平时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引领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以下两课后,我布置了思考题,请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克隆人,你赞同吗?——《克隆之谜》
◆有史评家认为:郑和远航浪费了大量财物,导致国库空虚,因此郑和远航是历史的败笔。请说说你的看法。
——《郑和远航》
四、一点方法,提高效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略读法。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
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的兴趣。
选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讓学生带着问题读。自取所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包括“圈画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多种方法。
五、一点调整,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固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频繁举行的,因此,笔者建议老师们不妨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如每周设置一节阅读欣赏课,每天中午安排学生看书半小时,每周抽一天晨会或是午会举行“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们渴望阅读,更渴望自由阅读,快乐阅读。让我们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让“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如淅沥的春雨般,“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