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言的点灯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的部分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造成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必要的指导,阅读时有畏难情绪,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在立足教材基础上的课外阅读指导。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五个“一点”:一点诵读,引导积累;一点渗透,激发兴趣;一点探究,引导思辨;一点方法,提高效率;一点调整,养成习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三无”:无度——喧宾夺主;无效——信马由缰;无趣——生搬硬套。
  【关键词】立足教材 课外阅读 指导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致力于有效构建现代小学生课外阅读体系”。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之路上行走得更稳健、更愉悦呢?苏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两篇文本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月光启蒙》一文中,孙友田的母亲并不认识字,也没有规定他要读哪些书,但母亲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中,很早就埋下了文学素养的种子,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歌谣、故事、谜语,滋养出了一位作家。
  《师恩难忘》的作者刘绍棠,“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正是这一个个故事,“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进行课外阅读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书目、制订阅读计划,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需要我们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这一切,必须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课堂相结合,和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一点诵读,引导积累
  苏教版语文的编排,内容的设置,都是以“串”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是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相应的组合,每个练习里的栏目都是按照相应的主题进行相关编写,在循环往复中强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感受。在教学时,也可以将课文的主旨以“串”的形式出现,引领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吟咏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学习了《长江之歌》后,可让学生诵读相关的诗句;学习完《九色鹿》,在明晰了九色鹿形象的基础上,可出现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了第四册识字一关于传统节日的词串后,就可以补充关于节日的童谣,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不妨出示一些冰心的语录,让学生在诵读中再一次感受老人博大的胸怀。同时,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语句,也可以成为学生诵读、积累的对象。
  二、一点渗透,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有机渗透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积极的引导。
  1.阅读卡片,了解常识
  选编教材时,编者着意安排了名家名篇和著作节选,并在教材后面精心安排了作家卡片和名著概览。作为文学常识,应让学生仔细阅读,做适当的积累,并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积累文学常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埋下伏笔。
  2.利用期待,挖掘素材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课内的讲读内容之外,还应该留意与教材相配套的一切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
  3.精心拓展,巧妙延伸
  根据教材选编的文章的作者、语言内容及题材等,教师可将阅读任务适当延伸。这样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为课外阅读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方法之一——作品扩大式
  有许多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原著印发给学生,做扩大式的课内阅读。如:
  ◆拓展方法之一——相似文章拓展阅读法
  可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看,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办法来扩大课内阅读量,可以是相同内容,可以是相同写法,也可以是同主题。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选择《海底漫游记》让学生阅读,由于两篇读物有不少相似之处,能大大提高阅读效果。
  又如:教学《秋天》这篇诗歌时,可以推荐数首描写秋天的儿童诗让学生朗读;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就可推荐学生阅读《唯一知道海啸的人》。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在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后,向学生们推荐《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美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迁移法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很快就能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等特点。
  结合课内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结合家庭作业,进行系列阅读的训练,如美文阅读系列亲情篇、智慧哲理篇等。
  4.儿童文学,适当推荐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读好和读懂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强调“儿童本位”,对儿童有极大的亲和力。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成长中的功效?针对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状,可适当向学生推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
  三、一点探究,引导思辨
  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也就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辨别分析。学生能否在课外阅读中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与教师平时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引领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以下两课后,我布置了思考题,请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克隆人,你赞同吗?——《克隆之谜》
  ◆有史评家认为:郑和远航浪费了大量财物,导致国库空虚,因此郑和远航是历史的败笔。请说说你的看法。
  ——《郑和远航》
  四、一点方法,提高效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略读法。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
  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的兴趣。
  选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讓学生带着问题读。自取所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包括“圈画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多种方法。
  五、一点调整,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指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固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频繁举行的,因此,笔者建议老师们不妨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如每周设置一节阅读欣赏课,每天中午安排学生看书半小时,每周抽一天晨会或是午会举行“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们渴望阅读,更渴望自由阅读,快乐阅读。让我们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做那个“每天太阳落山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让“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如淅沥的春雨般,“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为实现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或者动手操作如剪、拼、做等的体验活动,进而让学生经历、感悟,逐渐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或生活中去。   【关键词】活动经验 积累 动手操作 自主体验 生活   一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安徽省马鞍山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为例,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情境创设 画面想象 文本联想 言语实践  在2015“年泰州市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中,节选的短文《爷爷逼我读两
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进展性评价,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状态的评价。在小学阶段,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它伴随教学发生,为教学服务。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形成性评价逐渐进入了小学英语教师的视野,并逐步被教师们运用在公开课和日常课中。  一、形成性评价就像一道“家常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做  课上,教师们习惯使用形象化的荣誉激励形式,从最初“画小星星”逐步发展到“小猴爬杆”等多种创意形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比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引领学生推敲文字的恰如其分,欣赏语言的精湛优美,挖掘文本的内在意义,揣摩谋篇布局的精妙独到,而比较这种方法较为常用。比较是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
原文要变成教材,编者一般会基于某些原因对其进行修改,此时作为教者,如果能善于发现,合理利用,就会有意外收获。编者对教材的改动一般从字詞句、标点、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着手,笔者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谈谈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是怎样把选文与原文进行比照阅读的。  一、在字词句的对比咀嚼中体悟言语的奥妙  以苏教版第八册选文《燕子》为例。  《燕子》是由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修改并成为教材选文的经典范例之一,为了学
【摘要】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它的统计学意义是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呢?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创设“记数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接着,借助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动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刻画一
蔡金法 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系,教育学院教授。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数学教育认知研究的博士学位,并荣膺杰出博士论文奖。《数学教育研究》(JRME)雜志主编(2015-2020)。他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Fellow (AERA)。2017年获得特拉华大学的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颁发的杰出研究奖。曾担任美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协会理事长。他曾受聘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
“伙伴”,是所有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几乎所有儿童都渴望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伙伴,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参加一个活动或者游戏,不是因为活动或游戏的诱惑,而是因为在活动或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一起探险、一起完成任务、一起分享快乐、一起聊共同的话题,甚至是一起失败、一起沮丧、一起哭、一起笑……这些共同分享的情绪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回忆。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这一天性,创造机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功利性的、被动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文化,教师主导作用过于明显,学生没有得到发展,课堂看不到生长。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建构自主、实践、创新的新型学习文化将是语文教师必须守望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前后两次课堂教学对比,详解基于力行学习文化的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力行学习文化 小学语文 生长课堂  一、初探: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  不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10-80-10法则”是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启发教师在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开发和拓展,激活学生的知识并与新知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分配时间所采用的模式。以苏教版小学牛津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Cinderella”的教学任务设计为例,重点阐述英语“任务串”教学的创新方式与实际效果。  【关键词】任务串 深度学习 英语  经济基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