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的移植方式看福建新音乐创作前景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456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的《持续》和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的《渔歌》为主体研究对象,进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抽象化移植和保留性移植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对基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新音乐创作获得一定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化;抽象化移植;保留性移植;新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关于民族民间音乐在新音乐创作中的移植手段和方式成为作曲技术革新的重要话题。东方国家作曲家成为一股新力量,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移植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同时,一个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被提出。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是应该抽象化取其精髓,还是保留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始样貌,在此之上利用西方音乐技术对古老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细节的延展?不同的作曲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本文列举两位20世纪重要的作曲家武满彻和周文中,他们分别来自日本和中国两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通过简要分析这两位作曲家的两部重要作品,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族民间文化移植方式——抽象性移植与保留性移植进行探究。
  一、抽象性移植民族民间文化的新音乐创作——以武满彻《持续》为例
  作品《持续》产生于武满彻的创作生涯由早期向中期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作曲家逐渐意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性。从他早期作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在创作中受到的德彪西、梅西安、勋伯格等西方作曲家风格影响。“如1952年创作的《持续的休止》借鉴了梅西安的创作理念,使用‘第二有限移位调式’的概念进行创作,而在1951年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Distance de fee则大量使用了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复合和弦等极具德彪西风格特征的和声进行。”(1)这一阶段,作曲家在创作中并未直接涉及本国的音乐语言和文化内涵。
  从中期开始,武满彻开始尝试将日本的各种文化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并且尝试了不同的方式进行融合。比如在《面具》之后一年创作的《Landscape》受到了日本笙乐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Eclipse》更是首次使用了日本民族乐器,开始了对东方乐器音色的挖掘。而《面具》在初期和中期的过渡阶段,成为了民族音乐融入的先导,为后来其他作品中加入民族性意识开了先河。但从整体上来看,《面具》并未直接引用民族音乐,而是将日本传统戏剧“能剧”以及日本独特的文化观念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并与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术进行融合。
  “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武满彻在作品中通过音高、节奏和声部关系对能剧“人物”與“面具”之间复杂和微妙关系的刻画,反映了他对日本戏剧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的来说,其关系可以概括为核心音高、核心节奏型和声部关系三个大方面:核心音高方面,乐曲包含两种主要材料组织,并分别以不同的音高集合为核心。即:第一材料,由1-3小节所呈示的 3-5集合(0,1,6)和3-8集合(0,2,6)为核心,也就是说,二度关系和增四度关系在这一材料中成为主导音程关系;而第二材料由3-3集合(0,1,4)和3-5集合(0,1,6)为核心,也就是说,是两种音程关系的结合,即:三全音关系与三度关系的交错进行为主导音程关系。两种材料之间的以顺序的方式、交叉的方式、骨干镶嵌、分离抽取和替代法等音级集合常用的发展技巧,形成相互比照,共同发展的结构。核心节奏型方面,第一材料是一组以连续三连音为特征的节奏型,发音点都位于弱拍弱位。第二材料是一组以均分和附点音符为特征的节奏型,发音点基本上位于强拍强位。因此这两个基本的节奏型从节奏形态和发音点位置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不断的变换节奏音型的组合方式以及两个基本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多样化的音响效果。但无论如何变换都没有脱离两个对比节奏材料互相依托、结合的基本形式。声部关系方面,长音帮衬、对位、模仿、叠置等二声部基本的声部关系均有出现。同时,作曲家为了更清晰的呈现“人物”与“面具”的相互关系,在音区上采用了特殊的处理。通过音区、音程关系合二声部分层以及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交错关系等分离关系等多种形态来呈现,试图将二声部音色演变为立体化的音响效果。
  通过音高、节奏与声部关系中包含的两个对立层面相互作用,乐曲的整体结构得到了巩固与加强。除此之外,旋律线先平稳后大跳的进行方式体现出了东方音乐的散板化句法特征。且速度的变化也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能剧音乐的音响特质,即长时间保持慢速的演奏,在某一需要强调的位置突发性的改变速度,形成小高潮式的音响效果。这是我们通过能剧表演很明显可以感受到的常见的速度进行方式。
  整首乐曲无不围绕两种对比因素之间的融合、相交与分离三种关系来进行。正如能剧表演中的面具与表演者心态之间的关系,时而统一时而分离。通过包括音高、节奏、声部关系、以及其他各种作曲技术手段,作曲家将能剧艺术的魅力充分的浸润在西方现代音乐语言之中。
  二、保留性移植民族民间音乐的新音乐创作——以周文中《渔歌》为例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西方管弦乐改编过程中,周文中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音乐的伟大并不依赖于艺术性的完善,而是在于自然固有的一种精神力量的获取。”[1]《渔歌》虽然采用室内乐形式,由小提琴、英国管、钢琴、长号、低音长号、低音单簧管、英国管、中音长笛与打击乐相互交错而成织体,但它整体上并没有采用西方音乐和声、复调化的写作方式,而是运用西方乐器的特殊性能,将古琴音乐原有的音色特点进行移植并进一步强化。对于东方音乐特性的细节强化,是周文中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之一。
  《渔歌》是根据南宋著名琴师毛敏仲于1280年完成的同名古琴曲改编的。原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代柳宗元的诗歌《渔翁》。《渔歌》古琴曲共有十八段,周文中先生选取了原取了一、四、五、六、八、十、十二、十五、十八、尾声等段落的片段,其中第一段与第六段音高,完全保留原来曲调,其余段落片段式的运用(谱例1为《渔歌》原曲)。   通过与原曲比照,我们不难发现,从作品的开始部分,作曲家就整体上保留原曲的基本旋律,并没有刻意打破原有的音乐风格,甚至没有在音高上进行任何改编,而是利用西方配器技法对原作的音色进行细节延展,通过钢琴音桥上按音、低音单簧管低音区快速琶音、低音单簧管与长号的滑奏交替和小提琴泛音等手段来强化古琴原曲各种演奏方式。这种改编方式不仅使作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风格,又巧妙的在西方配器技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用西方乐器完整奏响古琴音乐,并利用西方音乐的音域、音色特点使古琴自身的乐器色彩得到充分扩充。这种做法为后来作曲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探索道路开启一条先河。20世纪众多华裔作曲家的作品均受到此作品的影响,譬如华裔作曲家谭盾、陈怡、周龙等,以及21世纪新生代作曲家,均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了尝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不同作曲家所使用的创作理念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比如,一部分作曲家认为,创作仍需以创新为主,在西方音乐语言的基础上,融合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而另一部分作曲家则认为,新音乐创作应当尽可能保留原始文化的韵味,在此基础上利用西方音乐技术对原始作品进行延伸和拓展。笔者认为,上述两种不同觀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创作技巧,并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音乐创作中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
  福建音乐随着地域的变化,南北差异较大。从闽南地区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到闽北闽西地区客家山歌,在旋法、音律、节奏和表现形式上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体系。“山”与“海”两种不同地域特征给福建南北音乐文化带来显著差异,也给音乐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近年来,福建作曲家基于福建本土音乐文化特色的创作不断涌现,既有以刘湲《土楼回响》为代表的客家山歌植入作品,也有李向京《南音诗画》以南音为核心素材的音乐作品,闽籍作曲家温德青更是创造性地把福建特色文化与现代音乐语汇融入到自身的音乐语言中。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方式为福建新音乐创作打开了崭新局面,同时也让福建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开始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如何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推广开来?是抽象性地提取文化精髓与世界语言接轨,还是保留性地开发民族民间音乐、以完整保护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这是福建作曲家们需要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1)参见王点《从西化到融合——通过武满彻的早期创作看日本战后音乐的发展》,武汉音乐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第4页。
  参考文献:
  [1]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
其他文献
【摘要】 脱胎漆器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福州传统文化,体现了人工造物的智慧与内涵,在发展、传承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本文从脱胎漆器产品、工艺技术和传承人三个方面分析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的传承现状,并提出将脱胎漆器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进行活态化保护传承的模式。  【关键词】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文创产业;脱胎漆器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
期刊
【摘要】 在技术为主导的时代里,人与技术的关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文章基于身体技术观分析了书法字体设计过程,从物质观、传承观和反思观三个维度,由表及里地探讨了设计师如何融合现代数码技术和传统书法技艺,完成了两者在身体中的内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主体的话语权,从而批判以往技术工具论和反技术工具论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片面认识。  【关键词】 身体技术;书法字体设计;三维观  [中图分类号]J50 [
期刊
【摘要】 《海边的曼彻斯特》继承西方戏剧精神和艺术表现技巧,以影像的方式发扬光大。具体体现为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传承与突破,人文精神烛照下小人物命运的书写,意识流技巧呈现人物内心世界,散文化结构讲述日常琐碎人生,叙事控制下的戏剧张力及戏剧节奏。影片叙事风格呈现出漫不经心中的惊心动魄。  【关键词】 《海边的曼彻斯特》;悲剧;闪回;叙事;戏剧张力;戏剧节奏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我们总是一面高喊“现代性”,却又一面又大呼“原生态”;一面进行“现代”建设,却一面又保护“原生”文明。如果要用“现代性”为“传统性”保驾护航,那“现代性”的存在就是对“传统性”的最大嘲讽,而文学和电影就像一对苦难和甜蜜的姐妹,它们似乎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探索“传统”和“现代”相互交蚺但又不相互替代的共存方式,是母语电影和文学新的使命。  【关键词】 传统性;现代性;民族电影;《滚拉拉的枪
期刊
【摘要】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是二战后西方德语剧坛具有独特建树的戏剧大师,《罗慕路斯大帝》作为其成名之作,以其怪诞、悖谬的艺术手法,寓“悲”于“喜”,外“谐”内“庄”,用独特的悲喜剧风格进行着关乎世界、人性及个体世界内在本质的深层探求,使得剧作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  【关键词】 《罗慕路斯大帝》;怪诞;悖谬;个体本质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当国家正值外敌入侵将要亡国
期刊
编者按: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在最初发展时,便成为各个国家权力阶级和富贵阶层装点寝宫、庙堂的道具。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将一批批珍贵的艺术品集中在他们身周,艺术始终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拥有和接触的精神世界。美术馆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终结了这种对艺术的禁锢。它打开了艺术家与所有人沟通的大门,也为那些经典的传世之作找到了最好的安身之所。美术馆保留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还是一段历史、一条文化艺术的传承的纽带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以“音乐艺术管理”为例,探讨了时下某些相关音乐专业学科名称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有些名称之任意性大行其道,确有名不符其实之嫌。名称之由来,是为了示人,要昭示其实在的东西,表达也要既简明又扼要。  【关键词】 名称;音乐艺术管理;虚实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聚焦的“音乐艺术管理”这个词汇,无关乎索绪尔的语言学思辨,纯粹是试图通过对字词的拆解和重组,探讨由汉语
期刊
【摘要】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推动下,通过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企业项目为教学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简析高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陶瓷产业的发展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社会性别学、符号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解析江苏民间舞蹈《男欢女喜》中的女性身体表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舞蹈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其褒扬的价值倾向,完成了男权意志下对理想化女性身体气质的再生产。舞蹈身体提供着大量令人感官愉悦的动作形式,而这些形式被人为地赋予了刻板化的性别符号意义。它以一种“草根”的存在方式,将某一性别价值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功地将隐含的性别话语“正
期刊
【摘要】 《不眠之夜》作为全球浸没式戏剧的先驱,风靡纽约5年后由曼哈顿切尔西画廊区一路火到了上海,浸没式戏剧以它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神秘丰富的剧场体验吸引了诸多业内人士的眼球。通过对上海版《不眠之夜》的演出特征、剧场空间、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该种戏剧形式较之传统戏剧形式的独创性特征以及中国文化影响下该种戏剧形式发展与融通,从而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与革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