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通过对问题的巧妙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心理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要关注全体学生
如粤教版第八单元8.2第一课《社会规则与正义》,我设计了两组问题。(1)什么是正义?正义有什么要求?这两个问题可直接在课本找到答案,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2)正义的制度作用是什么?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正义?这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总结。
二、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有价值的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学习《社会规则与正义》,我首先投影材料:一名弱女子在冷天深夜遭歹徒追杀,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响彻整条大街,然而却无一人开门制止;襁褓中的婴儿被遗弃在街上,围观的群众竟无人张开胸怀暖抱他,当三个小时后警察赶到时他已气绝身亡……接着提问:“女子和婴儿为什么会死?他们的死是谁之过?”残忍和冷酷的行为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中插入问题,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如围绕“正义”与“非正义”的话题,我先投影材料:2005年5月,农民工王斌余因父亲腿被砸断急需钱,多次找老板讨工钱未果,此后,他找劳动部门、法院,都无济于事。最终,他只好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不仅没讨着,反而被骂“像条狗”,并遭拳打脚踢。极度绝望和愤怒的他连杀4人、伤1人后投案自首,最终被判处死刑。接着我抛出了以下问题:你能指出这一事件中的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吗?对于王斌余的死究竟谁应负责?王斌余被判死刑后有很多人呼吁不应该将其处死,你认为有必要要吗?为什么?对于材料中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校正?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什么?
教学结束阶段可以由老师或学生以提问的形式来总结,使学习内容重点突出,便于把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还可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如我以提问的形式帮助理顺本节课的思路:“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正义的社会意义”,为下个课时学习“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奠定基础。
三、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如九年级粤教版第三单元3.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3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以历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长征”为命题情景,设计了三个问题:(1)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各种挑战,包括文化的较量、人才的争夺和科技的创新,同时,我们经历了抗震救灾、金融海啸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许多多艰难险阻,正是“长征精神”作为我国民族之魂支撑着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新长征”要不断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长征精神”?(3)作为“新长征”的继任者,青少年将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和弘扬长征精神,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年级下册7.2《处处保护》第一课时《家庭保护》,内容是家庭保护的含义及法律规定家长应承担的两个责任和三个禁止性要求。我制作了以下漫画并提出了有关漫画的情景问题。(1)请同学们谈一谈漫画描述的是什么情景。(2)如果因家庭特殊原因,父亲要女儿辍学,女儿应该怎么办?(3)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假如你是漫画中的女孩,你会怎么办?第1问具有明确的情景性和指向性,紧扣教材的家庭保护观点,有提示引领的作用,是对教材的拓展。漫画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为探究铺路。第2、3问是重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表达。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要关注全体学生
如粤教版第八单元8.2第一课《社会规则与正义》,我设计了两组问题。(1)什么是正义?正义有什么要求?这两个问题可直接在课本找到答案,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2)正义的制度作用是什么?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正义?这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总结。
二、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有价值的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学习《社会规则与正义》,我首先投影材料:一名弱女子在冷天深夜遭歹徒追杀,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响彻整条大街,然而却无一人开门制止;襁褓中的婴儿被遗弃在街上,围观的群众竟无人张开胸怀暖抱他,当三个小时后警察赶到时他已气绝身亡……接着提问:“女子和婴儿为什么会死?他们的死是谁之过?”残忍和冷酷的行为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中插入问题,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如围绕“正义”与“非正义”的话题,我先投影材料:2005年5月,农民工王斌余因父亲腿被砸断急需钱,多次找老板讨工钱未果,此后,他找劳动部门、法院,都无济于事。最终,他只好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不仅没讨着,反而被骂“像条狗”,并遭拳打脚踢。极度绝望和愤怒的他连杀4人、伤1人后投案自首,最终被判处死刑。接着我抛出了以下问题:你能指出这一事件中的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吗?对于王斌余的死究竟谁应负责?王斌余被判死刑后有很多人呼吁不应该将其处死,你认为有必要要吗?为什么?对于材料中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校正?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什么?
教学结束阶段可以由老师或学生以提问的形式来总结,使学习内容重点突出,便于把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还可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如我以提问的形式帮助理顺本节课的思路:“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正义的社会意义”,为下个课时学习“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奠定基础。
三、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如九年级粤教版第三单元3.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3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以历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长征”为命题情景,设计了三个问题:(1)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各种挑战,包括文化的较量、人才的争夺和科技的创新,同时,我们经历了抗震救灾、金融海啸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许多多艰难险阻,正是“长征精神”作为我国民族之魂支撑着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新长征”要不断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长征精神”?(3)作为“新长征”的继任者,青少年将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和弘扬长征精神,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年级下册7.2《处处保护》第一课时《家庭保护》,内容是家庭保护的含义及法律规定家长应承担的两个责任和三个禁止性要求。我制作了以下漫画并提出了有关漫画的情景问题。(1)请同学们谈一谈漫画描述的是什么情景。(2)如果因家庭特殊原因,父亲要女儿辍学,女儿应该怎么办?(3)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假如你是漫画中的女孩,你会怎么办?第1问具有明确的情景性和指向性,紧扣教材的家庭保护观点,有提示引领的作用,是对教材的拓展。漫画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为探究铺路。第2、3问是重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表达。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