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不强,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的境地,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动参与 激发兴趣 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是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效果来决定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不强,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的境地,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做法:
一、 改革教学方法,引导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从表面看,学生听得很认真,也在参与学习。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而不是主动地自主活动,学生自主能动性没能得到发挥。我们知道,独立思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需要人的探究、创造、开拓精神。独立思考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影响学生坚强意志的养成。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进行独立思考,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实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我在语文课上尝试了如下方法:
(一) 交给主动权,鼓励自主探究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在讲授每课之前,我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一定坡度的思考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思、自答、自练,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融入集体的讨论。例如在教学第七册第1课《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教师做好充分的讲解准备,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障碍的同学,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去学习,这样课堂上一定会形成主动参与的积极氛围。
(二) 引导交流讨论,合作发现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善思”,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要求教师尽量把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优化。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15课《争吵》时,结合阅读课文特点,我试着把学生平均搭配成六个小组,按以下的题进行小组讨论:(1)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准备后读给同组同学听。(2)你为什么喜欢这段?(3)评评谁读得好,说得好?(4)根据本段意思,表演一段小品,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别人表演或者朗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在反馈汇报时,我特别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参加小品表演和朗读,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参与的广度和增加参与的时间,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精讲点拨、画龙点睛,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巧创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对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激发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教学第十册14课《再见了,亲人》时,首先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难舍难分”的情景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先让学生反复诵读,造成一种浓厚的离别氛围,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难离难别?”的认知困难,并急切地想回到课文中去阅读探求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欲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接着要求学生以“深情厚谊”为发现的支点,扩展到志愿军战士亲身经历的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的回忆,抓住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情真意切,从而把提出问题的情景逐步向解决问题的情景推移。然后再以理解文中的反问过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人”的含义是多么深远而丰富。这使问题的解决又跨前一步,并且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障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之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学;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乐学;注重学生指导,使学生会学;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学。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地、主动积极地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促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动参与 激发兴趣 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是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效果来决定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不强,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的境地,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做法:
一、 改革教学方法,引导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从表面看,学生听得很认真,也在参与学习。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而不是主动地自主活动,学生自主能动性没能得到发挥。我们知道,独立思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需要人的探究、创造、开拓精神。独立思考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影响学生坚强意志的养成。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进行独立思考,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实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我在语文课上尝试了如下方法:
(一) 交给主动权,鼓励自主探究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在讲授每课之前,我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一定坡度的思考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思、自答、自练,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融入集体的讨论。例如在教学第七册第1课《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教师做好充分的讲解准备,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障碍的同学,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去学习,这样课堂上一定会形成主动参与的积极氛围。
(二) 引导交流讨论,合作发现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善思”,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要求教师尽量把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优化。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15课《争吵》时,结合阅读课文特点,我试着把学生平均搭配成六个小组,按以下的题进行小组讨论:(1)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准备后读给同组同学听。(2)你为什么喜欢这段?(3)评评谁读得好,说得好?(4)根据本段意思,表演一段小品,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别人表演或者朗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在反馈汇报时,我特别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参加小品表演和朗读,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参与的广度和增加参与的时间,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精讲点拨、画龙点睛,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巧创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对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激发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教学第十册14课《再见了,亲人》时,首先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难舍难分”的情景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先让学生反复诵读,造成一种浓厚的离别氛围,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难离难别?”的认知困难,并急切地想回到课文中去阅读探求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欲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接着要求学生以“深情厚谊”为发现的支点,扩展到志愿军战士亲身经历的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的回忆,抓住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情真意切,从而把提出问题的情景逐步向解决问题的情景推移。然后再以理解文中的反问过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人”的含义是多么深远而丰富。这使问题的解决又跨前一步,并且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障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之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学;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乐学;注重学生指导,使学生会学;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学。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地、主动积极地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促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