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发展的眼光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自觉地拓展学习时间,扩大学习的空间。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是必要的,但是过于追求这种看似和谐且效果直观的课堂预设,就会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的思想,使语文学习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进而限制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和空间。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如,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地点拨和指导,最后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四、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丰富教师的文学修养,让学生“爱”上语文。
五、发挥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悟”语文
开展读名著、背古诗文比赛,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在每周都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讲名著故事比赛,或者进行背古诗文比赛。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十分踊跃,十分投入,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活动气氛十分热烈,效果很好。而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主动地广泛阅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第五中学)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如,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地点拨和指导,最后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四、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丰富教师的文学修养,让学生“爱”上语文。
五、发挥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悟”语文
开展读名著、背古诗文比赛,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在每周都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讲名著故事比赛,或者进行背古诗文比赛。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十分踊跃,十分投入,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活动气氛十分热烈,效果很好。而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主动地广泛阅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