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可视化学习”初探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视化”地理教学就是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可理解化,就是要将学生内隐的地理思维显性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构筑“直观做”的平台,搭建“形象画”的支架,引领“游戏玩”的活动,催生“言语说”的表达。通过可视化的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力,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可视化学习;可视化教学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地图、模型等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地理学科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地理思维也是内隐的。因而,如何引导学生直观地学习地理,把握学生内隐的思维,就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可视化教学就是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可理解化,就是要将学生内隐的地理思维显性化。初中地理可视化教学,要让学生直观地做、形象地画、出奇地想。在初中地理可视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等,从而达到形象、有趣地促进学生初中地理思维认知。
  一、构筑“直观做”的平台,引导学生可视化学习
  动手做是初中地理可视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学生的地理实验、地理操作,让学生在“直观做”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当然,这种做不是盲目地动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手脑结合起来协调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智慧的生成。借助可视化的动手做活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催生学生的地理想象,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质。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端,“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如,教学“地形图的判别”这一部分内容,笔者没有盲目地、机械地、枯燥地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做活动,让学生亲手用橡皮泥制作“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模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标记,并且标注出高程。接着,引导学生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心地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再让学生用笔沿着山体块的边缘描线,并且标注出相应的高度,贴上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的不同名称。如此,就做成了一个简易性的地形模型。由于学生经历了地形模型的制作,因此,就认识了丰富的地形模型表象,助推了学生从平面的地形图进行空间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山体部位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图中山体部位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有的学生说,“通过地形模型的制作,我明白了河流的发育一般是在山谷”;有的学生说,“通过地形模型的制作,我知道了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起为山脊”;有的学生说,“通过地形模型的制作,我理解了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起为山谷”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的激情,启迪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的创新。
  二、搭建“形象画”的支架,助推学生的可视化学习
  地理科学最为显明的特质就是画图。地图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一种语言,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画图,更要引导学生识图、解图。借助于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应用等,从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想象力。如,教学“地球仪”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地球仪,而且引导学生“画地球仪”。通过画地球仪,让学生熟悉地球的经度、纬度、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本初子午线、东半球、西半球等相关的概念。通过绘制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网格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经纬线的含义、指示方向等。在画的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在地轴上标注一个箭头,用以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主动画出地球仪图,用以支撑、支持自己的问题解决。同时,通过画图,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位置,只需要确定经度和纬度就行了;同样,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了,一个时区经度每 15 °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1 °差 4 分钟等。两个地区的时差,就决定于这两个地区的经度位置等。有学生通过画地球仪,深刻地说,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就像在平面上用坐标确定位置一样。
  绘制图形能帮助学生在初中地理的概念之间建立关联。借助于画图,学生能建立地理概念性的知识体系。概念图还是地理知识结构的视觉化表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地理学习的有效工具。在画地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得具体、直观、形象、易懂、有趣等。在对地理图进行解读、识读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进行整体性解读,又要让学生进行细节性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地理图的作用、效能,让学生把握地理整体性知识和局部性知识的关联。
  三、引领“游戏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可视化学习
  游戏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只有在游戏之中,学生才能感受、体验到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游戏化的素材、资源等,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化的活动。通过游戏化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可视化学习。游戏化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得地理知识、展开地理思维,从而感悟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等。
  如,教学“疆域——行政区划图”这一部分内容,如何让学生了解我国每一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大小、形状等,是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化学生的表象记忆,笔者让学生从超市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拼图,引导学生将拼图拆解下来,然后利用课后的时间“玩拼图”。这样的一种游戏,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下课,一有时间就“玩”。刚开始“玩”的时候,只需要学生将拼图拼起来。在拼起来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提高要求,要求他们能提高拼图的速度。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学生不斷地拆解又不断地拼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熟悉了每一个省份的具体位置,每一个省份的相邻省份、每一个省份的大小、形状等。这个玩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记忆过程,它缩短了学生与地理知识的心理距离,让地理学习充满乐趣。在玩拼图的过程中,学生还展开了丰富、具体的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说,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就像一只“雄鹰”;有的学生说,黑龙江像一只“天鹅”;有的学生说,山东像一个“水壶”;有的学生说,云南像一只“公鸡”等。正是借助于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学生的拼图经验得到分享,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对中国政区图的掌握。
  四、催生“言语说”的表达,提升学生可视化学习
  教师要积极催生学生“言语说”的表达,提升学生的可视化学习。要创造学生的表达时空,赋予学生的表达权力,让学生“想表达”“善表达”“乐表达”。通过地理表达,让教师触摸到学生的内隐性思维,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质量、思维水平等,进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有迹可循、触手可及。
  为了催生学生的“言语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任务驱动学生表达。如,为了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笔者引导学生做了一次对比性的“地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让学生用“黏土”和“沙子”进行对比、用“降水(洒水)强”和“降水弱”进行对比、用“植被覆盖”和“没有植被”进行对比、用“地表坡度不同”进行对比。通过四组对比性的实验,学生发现了“降水强度大的水土流失严重”“沙土比黏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坡度陡的水土流失严重”等。刚开始,学生对实验仅仅是简单地汇报了结果,为了催生学生的表达,笔者设置了系列问题,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采用哪些综治措施?”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天”“地”“人”三个视角加以综合分析。同时让学生的措施从工程、技术、生物、管理等方面进行表达。这样的问题导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可视化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了组织地理语言,让学生的地理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
  声音可视化让学生的地理思维处于最大的激活状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其他相关的手段、方式等结合起来。通过搭建相关的支架、构筑相关的平台,切入学生地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从“现实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这样的地理教学活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学,2000(4):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申大魁.追求理解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1(1):68-71.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促进“互联网+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实操性强的口语教学,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对接,更好地实现教学经验的开放与共享,更有效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自主发展也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要想打造一所有特色的好学校,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好校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角色扮演十分重要,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校长;角色;扮演  现实中,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位校长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的合集”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本文介绍了学校把“五美”作为德育永恒的追求,用“美”润泽儿童的心灵,用“美”的方式教育“美”的儿童,塑造“美”的儿童,用“五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身體、心理、行为和道德等方面都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美育;教育价值观;德育品牌;童心  近年来,我校探索出一条“五美润童心”的德
[摘 要]教师人格矛盾在现行中小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状况与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发生强烈碰撞,成为中小学德育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剖析教师人格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准确把握教师人格矛盾与德育困境的关系,为找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是教育从业者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教师;人格矛盾;德育;困境  人格矛盾是指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身份及人格状态反复交替控制着个体思维,使一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传承、浸润于历史演变,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核心支撑。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当中的传统文化“养分”更加充足。因此,分析小学在古诗词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中的渗透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对于立德树人的关键支撑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育人;当前问题;渗透策略  古代詩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
[摘 要]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重构学校发展新形态,激活学校管理新思路,探索“家长大学”建设,引领学生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一所小学里的“大学”,家、校、社会相互合作、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才能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家长大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更能促使家长更好地认识到家庭自身的教育责任,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涵养学校教育生态,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小学;“家长
[摘 要]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以“让每个生命绽放最美的自我”为办学理念,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建构了“绿色教育”一直憧憬与描绘的——GREEN教育图景。学校通过打造“健康向上、和谐共荣”的生态圈、构建“修身、启智、尚美”三个维度的“‘绿色教育’生长课程”体系、立足发掘智慧生命深度的绿色课堂并实施“三度六星”绿色评价体系,以“守望”之姿,深层激发“绿色教育”内涵活力,唤醒学生的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教研员工作对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建设一支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实际的高素质教研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实际调研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组织建设、协同共享、政策支持上还有提升空间。为了整体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教研员准入机制和全方位的教研员培养计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教育;教研员
[摘 要]家校联动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策略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保障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做法或策略。它主要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践行教育思想或观念,实施德育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和成效显著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对
[摘 要]文言文是宝贵的文化资料,丰富的文言文作品表现出了古人的气节和情感。文言文中不仅有许多知识,还包含众多的思政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渗透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深挖课本中的文言文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挖掘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