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现状】
写文章既要说真话,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但是,翻开同学们的作文,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主次不分,剪裁不当。行文过程中,很多同学不能围绕重点去剪裁材料,而是平均使用笔墨,以致主次不分,该详写的却略写了,该略写的却详写了,这当然影响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习作《妈妈的爱》片段:
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快餐店吃快餐,看到里面热闹极了!来这里吃快餐的人真多: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他们有吃8元套餐的,有吃10元套餐的,有吃15元套餐的。店员忙得团团转。我们叫了好几次,她才走过来,热情地问:“你们要吃什么?”妈妈问我爱吃什么菜,我说了三样最爱吃的菜,店员为我盛了这三样菜,又根据我妈妈说的,为我盛了一碗大米饭。这一餐,我吃得真饱,妈妈是多么关心我啊!
第二,思路不清,文意不畅。俗话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思路不清楚,就像车辆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会脱轨而翻车。有的同学记叙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未能清楚地交代时空,使得思路不明晰,文意表达不畅通。比如习作《豆浆飘香》片段:
①一大早,喝着姥姥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②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了豆浆的一股股香气,再喝上一碗,感觉一天都会精神抖擞。
③有一天,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难以言状的味道。于是,我去找奶奶问问缘由,却发现她正在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
第三,缺少过渡,忽视照应。在上下文内容转换的地方,有不少同学都没能使用过渡性词语或句段,导致文章结构不严谨,前后相邻的两层衔接不紧密;还有的文章缺少“照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或者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以致结构不缜密,不紧凑。比如习作《一支心底的歌》片段:
①在十几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人,其中让我铭刻于心的是他。他的关怀,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忘。
②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
③此时,我坐在考场上用笔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④我明白了,老师您在我心里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修改建议】
上述文段,我们可作如下修改。
第一,分清主次,详略得当。从开头的总述句和结尾的议论句可以看出,《妈妈的爱》片段要表达的重点是“妈妈关心我”。但是叙述吃快餐的经过时,作者却详写了次要的快餐店里的情况,略写了主要的、要突出的妈妈,犯了主次颠倒、详略不当的毛病。建议删去快餐店里的热闹场面和对店员的描写,用一两句话带过;补充妈妈在快餐店的言行举止及神态等,突出她关心“我”这个重点。请看修改后的文段:
一次,妈妈带我去快餐店吃饭。开始点菜的时候,妈妈笑着问我:“儿子,你来看看,爱吃什么菜就点什么菜。”我看了看柜台里面,随后点了最爱吃的几样菜。妈妈对店员说:“就来这几样吧。”菜送到桌上,妈妈就推到我的面前,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吃似的,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妈妈又特地交代店员说:“我儿子爱吃大米饭,给他盛一大碗吧!”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大块的、肉多的菜往我碗里夹,她自己只吃小块的,肉少的……妈妈对我的关爱,就是这样,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第二,思路清晰,衔接紧密。习作《豆浆飘香》表现“我”对姥姥的感激和对幸福的感受,选材真实。但是①段中的“一大早”,交代时间不清楚,表达情味不浓,建议把时间表述清楚。②段所写内容与后文关联不大,应提到①段前面为宜,使文意表达更顺畅。③段没有明确交代时间,也缺少必要交代,建议增加细节,使得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使情感表达更真挚。可以修改为:
那还是在上小学时,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一股豆浆的香气,喝上一碗,一天都会精神抖擞。一大早,喝着姥姥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暖暖的,也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刚上初中后的一个早上,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说不出的怪味。于是,我去找奶奶问缘由,却发现奶奶正在小心翼翼地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咦,奶奶以前不是总念叨豆浆机做的不如自己磨的味道好吗?
第三,巧妙过渡,前呼后应。习作《一支心底的歌》片段,主要回忆李老师对“我”的关爱,抒写“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难能可贵。不过,①②段之间缺少过渡句,以致衔接不紧密,而且也没有交代清楚“他”与“我”的关系,让读者不明所以。其次,行文中自始至终都缺少与文题相照应的语句,结构不够严谨,缺少点题意识。此外,文章结尾说“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因为前文缺乏照应的句子,给人突兀之感,建议在②段末尾添加“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并在④段中添加赞美奉献精神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在十多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亲朋好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他。虽然说我并没有听他唱过歌,但是他对我们的关怀就像天籁一般“余音绕梁”,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回荡。
他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
现在,我坐在考场里用笔来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用行动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那么动听,那么绚烂,将永远唱响在我的心中! 我明白了,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献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寻真攻略】
精心设计一条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和脉络,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常用的线索有: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等。
灵活使用写作顺序。灵活安排写作顺序,做到言之有序,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文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
合理安排文章详略。只有做到浓淡相宜,巧手剪裁,才能使文章内容清楚明白。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做到浓墨重彩;其余的是次要材料,该略写,要做到概括精炼。
注意到过渡和照应。一桥飞架南北,于是天堑变通途;写作时也需要架设“过渡”这座桥,用词语、句子或一段话连接前后的文字,使其自然而流畅。还要注意题文照应、首尾呼应和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佳作展示】
那一次,我真愧疚
□李 龙
小时候,我总喜欢帮助别人.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心中的那一点点爱心被慢慢地磨去了。有时,同学向我借一块橡皮甚至一张薄薄的草稿纸,我都会吝啬地说“不!”
上个月,我们年级的一名女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这种病治好的可能性很小,治疗费用也很昂贵。对于家境贫寒的这位同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消息传来,学校领导立即号召全体师生捐款,伸出援助之手。
“捐款?又是捐款!”我心里默默地想着,“真是的。我一个月就那么一点零花钱,自己还不够花。真讨厌!”第二天组长收钱时,我只从钱包里抠出了3枚一元硬币。当看见许多同学捐了很多钱后,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过很快又平静下来了。
第二天,校长利用早操时间在广播里作了一个报告。当他讲到,学校从教育基金里拿出了一万元来帮助那位患病女生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我心想,学校多傻呀!一万元可以做多少事,干嘛非要捐出去?还不一定能治好病。后来校长又讲到同学们的捐款已送到医院,患病的女生已经度过了危险期时,同学们爆发出一阵欢呼。那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声,也是由衷的喝彩声。此时,我感到了孤独,似乎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
“丁零零……”整个上午又在铃声中溜走了。走到校门口,我发现同学们站在公布栏前围观着什么,于是好奇地挤上前去。哦,原来是老师们的捐款数。呀!老师捐得好多呀,都在百元以上,最多的捐了一千多元,共捐了三万多元。我吃惊地睁大了双眼,同学们也发出了惊讶的赞叹声:“老师们捐了五位数字呀,了不起!”
我又看见公告栏旁边还有一封感谢信。不知怎么的,我鼻子酸酸的,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多捐一些钱。“家里经济又不是十分紧张,怎么这样小气呢?我现在真的变得自私了吗?”想着,想着,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点评】
这是一篇言之有序、顺理成章的佳作,颇能打动人心。具体来说,作者以“我真愧疚”为线索串起相关素材,使用“上个月”“第二天”“上午放学的铃声响了”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叙述了一次难忘的捐款经历,前后文之间自然衔接,文意畅达,而且情感真挚,思路清晰。行文中使用对比手法,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我”内心变化的过程,尤其详写了产生愧疚心理的前因后果,剪载十分得当,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思维的逻辑性。结尾抒写“我”的自责和痛苦之情,又提升了情感境界,真实动人。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写文章既要说真话,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但是,翻开同学们的作文,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主次不分,剪裁不当。行文过程中,很多同学不能围绕重点去剪裁材料,而是平均使用笔墨,以致主次不分,该详写的却略写了,该略写的却详写了,这当然影响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习作《妈妈的爱》片段:
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快餐店吃快餐,看到里面热闹极了!来这里吃快餐的人真多: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他们有吃8元套餐的,有吃10元套餐的,有吃15元套餐的。店员忙得团团转。我们叫了好几次,她才走过来,热情地问:“你们要吃什么?”妈妈问我爱吃什么菜,我说了三样最爱吃的菜,店员为我盛了这三样菜,又根据我妈妈说的,为我盛了一碗大米饭。这一餐,我吃得真饱,妈妈是多么关心我啊!
第二,思路不清,文意不畅。俗话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思路不清楚,就像车辆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会脱轨而翻车。有的同学记叙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未能清楚地交代时空,使得思路不明晰,文意表达不畅通。比如习作《豆浆飘香》片段:
①一大早,喝着姥姥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②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了豆浆的一股股香气,再喝上一碗,感觉一天都会精神抖擞。
③有一天,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难以言状的味道。于是,我去找奶奶问问缘由,却发现她正在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
第三,缺少过渡,忽视照应。在上下文内容转换的地方,有不少同学都没能使用过渡性词语或句段,导致文章结构不严谨,前后相邻的两层衔接不紧密;还有的文章缺少“照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或者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以致结构不缜密,不紧凑。比如习作《一支心底的歌》片段:
①在十几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人,其中让我铭刻于心的是他。他的关怀,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忘。
②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
③此时,我坐在考场上用笔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④我明白了,老师您在我心里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修改建议】
上述文段,我们可作如下修改。
第一,分清主次,详略得当。从开头的总述句和结尾的议论句可以看出,《妈妈的爱》片段要表达的重点是“妈妈关心我”。但是叙述吃快餐的经过时,作者却详写了次要的快餐店里的情况,略写了主要的、要突出的妈妈,犯了主次颠倒、详略不当的毛病。建议删去快餐店里的热闹场面和对店员的描写,用一两句话带过;补充妈妈在快餐店的言行举止及神态等,突出她关心“我”这个重点。请看修改后的文段:
一次,妈妈带我去快餐店吃饭。开始点菜的时候,妈妈笑着问我:“儿子,你来看看,爱吃什么菜就点什么菜。”我看了看柜台里面,随后点了最爱吃的几样菜。妈妈对店员说:“就来这几样吧。”菜送到桌上,妈妈就推到我的面前,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吃似的,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妈妈又特地交代店员说:“我儿子爱吃大米饭,给他盛一大碗吧!”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大块的、肉多的菜往我碗里夹,她自己只吃小块的,肉少的……妈妈对我的关爱,就是这样,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第二,思路清晰,衔接紧密。习作《豆浆飘香》表现“我”对姥姥的感激和对幸福的感受,选材真实。但是①段中的“一大早”,交代时间不清楚,表达情味不浓,建议把时间表述清楚。②段所写内容与后文关联不大,应提到①段前面为宜,使文意表达更顺畅。③段没有明确交代时间,也缺少必要交代,建议增加细节,使得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使情感表达更真挚。可以修改为:
那还是在上小学时,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一股豆浆的香气,喝上一碗,一天都会精神抖擞。一大早,喝着姥姥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暖暖的,也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刚上初中后的一个早上,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说不出的怪味。于是,我去找奶奶问缘由,却发现奶奶正在小心翼翼地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咦,奶奶以前不是总念叨豆浆机做的不如自己磨的味道好吗?
第三,巧妙过渡,前呼后应。习作《一支心底的歌》片段,主要回忆李老师对“我”的关爱,抒写“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难能可贵。不过,①②段之间缺少过渡句,以致衔接不紧密,而且也没有交代清楚“他”与“我”的关系,让读者不明所以。其次,行文中自始至终都缺少与文题相照应的语句,结构不够严谨,缺少点题意识。此外,文章结尾说“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因为前文缺乏照应的句子,给人突兀之感,建议在②段末尾添加“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并在④段中添加赞美奉献精神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在十多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亲朋好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他。虽然说我并没有听他唱过歌,但是他对我们的关怀就像天籁一般“余音绕梁”,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回荡。
他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
现在,我坐在考场里用笔来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用行动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那么动听,那么绚烂,将永远唱响在我的心中! 我明白了,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献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寻真攻略】
精心设计一条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和脉络,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常用的线索有: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等。
灵活使用写作顺序。灵活安排写作顺序,做到言之有序,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文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
合理安排文章详略。只有做到浓淡相宜,巧手剪裁,才能使文章内容清楚明白。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做到浓墨重彩;其余的是次要材料,该略写,要做到概括精炼。
注意到过渡和照应。一桥飞架南北,于是天堑变通途;写作时也需要架设“过渡”这座桥,用词语、句子或一段话连接前后的文字,使其自然而流畅。还要注意题文照应、首尾呼应和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佳作展示】
那一次,我真愧疚
□李 龙
小时候,我总喜欢帮助别人.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心中的那一点点爱心被慢慢地磨去了。有时,同学向我借一块橡皮甚至一张薄薄的草稿纸,我都会吝啬地说“不!”
上个月,我们年级的一名女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这种病治好的可能性很小,治疗费用也很昂贵。对于家境贫寒的这位同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消息传来,学校领导立即号召全体师生捐款,伸出援助之手。
“捐款?又是捐款!”我心里默默地想着,“真是的。我一个月就那么一点零花钱,自己还不够花。真讨厌!”第二天组长收钱时,我只从钱包里抠出了3枚一元硬币。当看见许多同学捐了很多钱后,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过很快又平静下来了。
第二天,校长利用早操时间在广播里作了一个报告。当他讲到,学校从教育基金里拿出了一万元来帮助那位患病女生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我心想,学校多傻呀!一万元可以做多少事,干嘛非要捐出去?还不一定能治好病。后来校长又讲到同学们的捐款已送到医院,患病的女生已经度过了危险期时,同学们爆发出一阵欢呼。那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声,也是由衷的喝彩声。此时,我感到了孤独,似乎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
“丁零零……”整个上午又在铃声中溜走了。走到校门口,我发现同学们站在公布栏前围观着什么,于是好奇地挤上前去。哦,原来是老师们的捐款数。呀!老师捐得好多呀,都在百元以上,最多的捐了一千多元,共捐了三万多元。我吃惊地睁大了双眼,同学们也发出了惊讶的赞叹声:“老师们捐了五位数字呀,了不起!”
我又看见公告栏旁边还有一封感谢信。不知怎么的,我鼻子酸酸的,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多捐一些钱。“家里经济又不是十分紧张,怎么这样小气呢?我现在真的变得自私了吗?”想着,想着,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点评】
这是一篇言之有序、顺理成章的佳作,颇能打动人心。具体来说,作者以“我真愧疚”为线索串起相关素材,使用“上个月”“第二天”“上午放学的铃声响了”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叙述了一次难忘的捐款经历,前后文之间自然衔接,文意畅达,而且情感真挚,思路清晰。行文中使用对比手法,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我”内心变化的过程,尤其详写了产生愧疚心理的前因后果,剪载十分得当,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思维的逻辑性。结尾抒写“我”的自责和痛苦之情,又提升了情感境界,真实动人。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