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在研究课,示范课,竞赛课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件好事,它使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它使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灵活,它是课堂教学越来越充满活力。然而,在新课改实验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中存在许多利与弊。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但会“华而不实”
创设教学情境的主旨是:通过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活课堂。通常的“一堂课引入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就說明了情境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看了令人有“华而不实”之感。
案例一:某教师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创设的情境如下
首先,让学生欣赏动画模拟宇宙的地球与太阳;接着,屏幕显示: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秒;最后,提出:由以上信息,你能计算地球与太阳大约有多远吗?
从案例一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什么意义。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光速如此之快,我们肉眼是无法感受到的;其二,计算地球与太阳大约有多远,可直接应用“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式”。
二、有利于展示、提出教学任务,但会“削弱思维”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问题教学”,“活动教学”,就是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的师生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二:某教师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2)”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要在公路与铁路交叉的某区域内建一个集贸市场,使集贸市场到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相等,且和公路交叉处相距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何处?
问题刚一出示,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角平分线上闪动一些点。像这样展示问题,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利用多媒体给予明确的启发,无疑减少了思维发展难度,缩小了思维时空,削弱了思维价值。而还有的老师在教学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时,将题中的关键词或句子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用不同的声调或不停地闪动,吸引学生注意,结果减少了学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时间,缩短了学生将问题提供的数学信息经过大脑过滤分析的过程,削弱了数学问题中蕴涵的思维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但会“设限过多”
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为了追求学生思考问题的快捷明确、回答问题的整齐准确、解答问题的规范标准,往往“设限过多”。
“设限过多”其隐患至少有四:其一是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有快有慢,有思考不全面的,甚至有迷失方向的,这都是正常的。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整齐划一,也不可能个个都是非常准确的,解答问题总是有对或有错,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二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探究性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有时暂时还没有答案。若“设限过多”,学生的思维途径必然狭窄,思维结果必然单一。其三是有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多了,学生必然会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按老师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学习,这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发生,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四是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不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一帆风顺”非课堂教学,也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的。
四、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但谨防“容量过大”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能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其优势有三方面:其一,能丰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观察、猜想和论证等,都可以通过它创设一定的教学背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其二,能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其三,能将数学问题进行适度的横向变式或纵向变式。要将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稍作变化,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快速地得到一个新的命题,如图形的变化。
五、有利于反映教学过程,但会“缺失活力”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可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有利条件,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提供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工具。但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时与实际教学过程并不完全吻合,如处理不当,就容易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这是因为:一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存在年龄、经验与认知的差异;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多次失败尝试后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是一个设计好的完整体系,讲课时,再将问题解答规范过程播放一遍,或将标准答案展示出来,而对学生尝试失败的原因无法加以剖析,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有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创新成果也不能及时展示,这不但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有利于教学评优获胜,但会“只为看点”
在各级各类的讲课比赛中,不用多媒体,几乎是没有的。这就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学习课件的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也引导青年教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有认识上的错误。例如,有的为了打动评委,千方百计地制作有些动画,插入音乐,期望给评委一个惊喜。好奇、喜新人皆有之,如果这个“惊喜”缺乏科学性,缺少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一种“花架子”,那就是一种教学的“浮躁”。又如,有的教师制作课件为了吸引学生,课件中插入漂亮的花边,奇特的按钮,可爱的动画,突如其来的声音等,其用意大概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或是帮助学生理解。像这样让学生进行类似于“看电影”的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中借助计算机开展,正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为了适应新课改,青年教师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和课件的制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教师们一致认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课堂教学优化,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如果应用不当会有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谨防“华而不实”、“削弱思维”、“设限过多”、“容量过大”、“缺失活力”“只为看点”。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但会“华而不实”
创设教学情境的主旨是:通过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活课堂。通常的“一堂课引入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就說明了情境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看了令人有“华而不实”之感。
案例一:某教师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创设的情境如下
首先,让学生欣赏动画模拟宇宙的地球与太阳;接着,屏幕显示: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秒;最后,提出:由以上信息,你能计算地球与太阳大约有多远吗?
从案例一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什么意义。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光速如此之快,我们肉眼是无法感受到的;其二,计算地球与太阳大约有多远,可直接应用“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式”。
二、有利于展示、提出教学任务,但会“削弱思维”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问题教学”,“活动教学”,就是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的师生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二:某教师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2)”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要在公路与铁路交叉的某区域内建一个集贸市场,使集贸市场到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相等,且和公路交叉处相距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何处?
问题刚一出示,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角平分线上闪动一些点。像这样展示问题,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利用多媒体给予明确的启发,无疑减少了思维发展难度,缩小了思维时空,削弱了思维价值。而还有的老师在教学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时,将题中的关键词或句子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用不同的声调或不停地闪动,吸引学生注意,结果减少了学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时间,缩短了学生将问题提供的数学信息经过大脑过滤分析的过程,削弱了数学问题中蕴涵的思维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但会“设限过多”
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为了追求学生思考问题的快捷明确、回答问题的整齐准确、解答问题的规范标准,往往“设限过多”。
“设限过多”其隐患至少有四:其一是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有快有慢,有思考不全面的,甚至有迷失方向的,这都是正常的。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整齐划一,也不可能个个都是非常准确的,解答问题总是有对或有错,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二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探究性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有时暂时还没有答案。若“设限过多”,学生的思维途径必然狭窄,思维结果必然单一。其三是有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多了,学生必然会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按老师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学习,这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发生,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四是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不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一帆风顺”非课堂教学,也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的。
四、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但谨防“容量过大”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能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其优势有三方面:其一,能丰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观察、猜想和论证等,都可以通过它创设一定的教学背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其二,能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其三,能将数学问题进行适度的横向变式或纵向变式。要将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稍作变化,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快速地得到一个新的命题,如图形的变化。
五、有利于反映教学过程,但会“缺失活力”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可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有利条件,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提供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工具。但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时与实际教学过程并不完全吻合,如处理不当,就容易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这是因为:一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存在年龄、经验与认知的差异;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多次失败尝试后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是一个设计好的完整体系,讲课时,再将问题解答规范过程播放一遍,或将标准答案展示出来,而对学生尝试失败的原因无法加以剖析,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有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创新成果也不能及时展示,这不但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有利于教学评优获胜,但会“只为看点”
在各级各类的讲课比赛中,不用多媒体,几乎是没有的。这就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学习课件的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也引导青年教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有认识上的错误。例如,有的为了打动评委,千方百计地制作有些动画,插入音乐,期望给评委一个惊喜。好奇、喜新人皆有之,如果这个“惊喜”缺乏科学性,缺少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一种“花架子”,那就是一种教学的“浮躁”。又如,有的教师制作课件为了吸引学生,课件中插入漂亮的花边,奇特的按钮,可爱的动画,突如其来的声音等,其用意大概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或是帮助学生理解。像这样让学生进行类似于“看电影”的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中借助计算机开展,正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为了适应新课改,青年教师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和课件的制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教师们一致认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课堂教学优化,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如果应用不当会有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谨防“华而不实”、“削弱思维”、“设限过多”、“容量过大”、“缺失活力”“只为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