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联想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
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好学的音乐氛围,我特地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儿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目的就是丰富学生听觉、引发学生思索、激活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我提问:两首音乐表现的是同一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这一问使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该乐曲的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比较: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宏,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二、激发灵感,充分表现,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其次,教师要提供、创设符合学生思维想象发展的创作空间。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可从培养以下能力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其表现能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则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如学习歌曲《爱我中华》时,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领唱由文艺委员担任,二声部由所有女生担任,主旋律则由男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已能熟练、和谐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演唱的学生形成半圆,其他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拿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老师则扮演领头养,指挥、调动大家活动的积极性。最后,我还设计了既简单又易学的集体舞,学生手拉手形成内外两个圆,随着《爱我中华》的音乐边歌边舞。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二)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扑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例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时,为了快速记忆歌词,我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法,还运用了肢体语言来帮助记忆,我以此为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扑捉灵感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将灵感流入笔端、记录在册。
一是填词:准确把握音乐的情绪,所填歌词要与音乐相呼应。注意歌词压韵、意思连贯,对位规整。结束句尽量归到开口音上,便于演唱。如:当我第一次背上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老师站在门口把我迎接,象妈妈一样,望着我微笑。以ao压韵,且在开口音上。
二是记谱:如何快速将灵感中的旋律记录下来呢?首先,教会学生将脑中的旋律音符快速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节奏加入音符;接着,反复哼唱、并检查有无单音遗漏;最后,检查节奏记录是否正确。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创作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好比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音乐创作的大门,通过这扇门,学生的灵感将会得到创造性发挥。
培养学生参与创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排练一些小品、话剧片段,自编、自导各种联欢会,策划各种课外活动,拓展创作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融为一体,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一、创设联想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
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好学的音乐氛围,我特地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儿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目的就是丰富学生听觉、引发学生思索、激活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我提问:两首音乐表现的是同一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这一问使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该乐曲的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比较: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宏,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二、激发灵感,充分表现,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其次,教师要提供、创设符合学生思维想象发展的创作空间。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可从培养以下能力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其表现能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则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如学习歌曲《爱我中华》时,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领唱由文艺委员担任,二声部由所有女生担任,主旋律则由男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已能熟练、和谐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演唱的学生形成半圆,其他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拿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老师则扮演领头养,指挥、调动大家活动的积极性。最后,我还设计了既简单又易学的集体舞,学生手拉手形成内外两个圆,随着《爱我中华》的音乐边歌边舞。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二)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扑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例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时,为了快速记忆歌词,我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法,还运用了肢体语言来帮助记忆,我以此为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扑捉灵感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将灵感流入笔端、记录在册。
一是填词:准确把握音乐的情绪,所填歌词要与音乐相呼应。注意歌词压韵、意思连贯,对位规整。结束句尽量归到开口音上,便于演唱。如:当我第一次背上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老师站在门口把我迎接,象妈妈一样,望着我微笑。以ao压韵,且在开口音上。
二是记谱:如何快速将灵感中的旋律记录下来呢?首先,教会学生将脑中的旋律音符快速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节奏加入音符;接着,反复哼唱、并检查有无单音遗漏;最后,检查节奏记录是否正确。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创作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好比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音乐创作的大门,通过这扇门,学生的灵感将会得到创造性发挥。
培养学生参与创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排练一些小品、话剧片段,自编、自导各种联欢会,策划各种课外活动,拓展创作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融为一体,大胆创新、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