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品质是随着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能动的心理现象,实质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这就是说,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习行为(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点,又受学习品质的支配和制约。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指明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是善于创造。现代教育理论已将培养新一代人的创造性品格列为最重要的课题。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独创精神呢?
(一)鼓勵多读多说,培养勇敢的个性
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思想也就偕与俱来……”。从课堂实况看,勇敢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思维活跃,能充分表现自已的个性同时加以鉴别,他们不仅象大公鸡抢啄谷米那样获取大量知识,而且是学习潮流的弄潮儿,在汹涌澎湃的潮流相冲撞处锻炼成长。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个性,必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恐惧心理。教师该怎样做呢?第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孩子初上学时都比较勇敢,可是一般从二年级开始分化,“懂规矩”的孩子从老师的面孔上读到了一句话:“你真笨,不会发言不要发!”这怎能叫他们不畏惧呢?实际上,学生说错了话,只是内容的失误,而他大胆开了口,是心理训练的成功,即教学活动的成功。教师应当高高兴兴鼓励学生才是。第二,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气质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灵活训练,比如某差生读书声音小,不要过于急着逼他大声,要瞅准机会开导他,譬如课外偶尔听到他讲话声音很大,教师立即夸奖他,实际上讲话清楚,给他在说话训练一栏记上高分,并勉励他读书也大声。还给他创设良好环境,让全班都知道他声音挺好。来,试试!几经鼓励,再胆怯的孩子也敢放声读书了。
(二)在“双基”教学中,引导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存在创造性因素,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皆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里仅以二年级教学的实例来说明。
识字教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很强的,不但能熟练的运用三套工具(拼音、构字规律、字典)掌握字的音、形、义,而且善于别出心裁巧解字形,比如分析“蚕”字,学生有四种解法:
1.“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夭”,下面是“虫”。
2.“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表示蚕会吐丝,是天下最好的虫。
3.“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它是最好的虫,人们喜爱它,就叫它“天虫”。
4.“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虫会变蛾,蛾会飞上天,就是虫子最后能上夭,所以写成“蚕”。
从这个例子明显看出,持第一种说法的人的思维处在习惯水平。从第二种说法开始,孩子们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尤为可贵的是,第三种说法能巧妙的引申第二种说法,形成新意。第四种说法则能揭示蚕的生长过程,又与课文内容挂上钩。几种说法,都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体现了综合辩证思维的倾向和创造性品格的又一特征:幽默感。
(三)尊重不同意见,倡导求异精神
一切被称为“经验”的东西,都是以科学的过去和过去的科学的形态出现的,具有被公认的性质和稳定的形式。学生学习,无疑是接受宝贵经验,但独创意识却使学习者去批判或发展经验,并顽强地表现出来。小学生的这种独创意识在教学中是以对同学、老师和书本的怀疑态度表现出来的[7]。试举例综合说明之。
教《春天来了》第四段:“…一只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河边慢慢地爬着。”
教学过程:
师:写青蛙冬眠后醒来,“钻”出洞,怎么用“钻”?原来它长期睡在洞里,洞口肯定积了不少泥土,树叶,现在出来,当然得费点力气“钻”一番……
生:(打断老师的话)老师,您的话可能错了!我看了一本科学书,说许多小动物冬眠时会醒几次活动活动。要是青蛙也这样,洞口哪会有那么多泥沙?
师:你们的看法很好,今后我要找有关书籍看看,还要观察观察青蛙冬眠的实际情况,再和你们讨论这个问题。你们也想这样做吗?
生:想的。
师:(接着讲)青蛙出来后就在河边散步……
生:不是散步,是“爬”,它刚刚睡醒呢!
师:爬就是散步,清醒清醒头脑嘛!
生:书上也没写明白,说青蛙在河边爬。在泥洞里睡了一冬,身上脏死了,它是喜欢水的,醒过来,扑通!跳进水里,多舒服呀!
生:哪能一醒就洗澡呢,会感冒的!(哄堂大笑)……
从以上教学细节看出,孩子们先是对老师,后对书本,最后互相之间产生思想的撞击,进射出创新的火花。
(四)肯定新的发现,推广新的学习方法
判断儿童的创造意识,不能脱离他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一件作品,对成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相对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而言,如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也应肯定其创造性意义。
例:学《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一学生课间告诉老师,“我发现这课书有一句话跟后面写的事有关系---“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大力气才能做好的事情”。后面写的第一件打开指南针来看的事,说明他爱动脑筋,第二件做小板凳的事,说明他爱做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老师立即向全班宣布这位小朋友发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先总后分法,给予创造奖。
(五)教育学生区分独立思考和固执己见,大胆创新和胡编乱造,养成实是求事作风
比如有个孩子“互户”不分,和全家老少闹独立,“户口薄”上的字拿到他眼前也不看,气得家长来找老师。老师则组织全班查字典,在黑板上填空比赛,故意请他答,他这才老
老实实向真理低头。事后,老师找他个别教育指出,自已的看法不能不分正确和错误都坚持,听取别人的指导才能进步快,如果当时在家里听大家的意见翻翻字典,早就掌握这点知识了。
任何教学都必须遵从一条法则:教师在千方百计地影响学生,但又必须让学生超脱教师的影响。小学教师的光荣,不在学生发展的顶点,甚至不在中点,而在第一台阶、在底层、在基点。我们要牢记鲁迅先生的教导,“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要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禾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是善于创造。现代教育理论已将培养新一代人的创造性品格列为最重要的课题。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独创精神呢?
(一)鼓勵多读多说,培养勇敢的个性
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思想也就偕与俱来……”。从课堂实况看,勇敢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思维活跃,能充分表现自已的个性同时加以鉴别,他们不仅象大公鸡抢啄谷米那样获取大量知识,而且是学习潮流的弄潮儿,在汹涌澎湃的潮流相冲撞处锻炼成长。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个性,必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恐惧心理。教师该怎样做呢?第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孩子初上学时都比较勇敢,可是一般从二年级开始分化,“懂规矩”的孩子从老师的面孔上读到了一句话:“你真笨,不会发言不要发!”这怎能叫他们不畏惧呢?实际上,学生说错了话,只是内容的失误,而他大胆开了口,是心理训练的成功,即教学活动的成功。教师应当高高兴兴鼓励学生才是。第二,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气质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灵活训练,比如某差生读书声音小,不要过于急着逼他大声,要瞅准机会开导他,譬如课外偶尔听到他讲话声音很大,教师立即夸奖他,实际上讲话清楚,给他在说话训练一栏记上高分,并勉励他读书也大声。还给他创设良好环境,让全班都知道他声音挺好。来,试试!几经鼓励,再胆怯的孩子也敢放声读书了。
(二)在“双基”教学中,引导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存在创造性因素,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皆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里仅以二年级教学的实例来说明。
识字教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很强的,不但能熟练的运用三套工具(拼音、构字规律、字典)掌握字的音、形、义,而且善于别出心裁巧解字形,比如分析“蚕”字,学生有四种解法:
1.“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夭”,下面是“虫”。
2.“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表示蚕会吐丝,是天下最好的虫。
3.“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它是最好的虫,人们喜爱它,就叫它“天虫”。
4.“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虫会变蛾,蛾会飞上天,就是虫子最后能上夭,所以写成“蚕”。
从这个例子明显看出,持第一种说法的人的思维处在习惯水平。从第二种说法开始,孩子们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尤为可贵的是,第三种说法能巧妙的引申第二种说法,形成新意。第四种说法则能揭示蚕的生长过程,又与课文内容挂上钩。几种说法,都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体现了综合辩证思维的倾向和创造性品格的又一特征:幽默感。
(三)尊重不同意见,倡导求异精神
一切被称为“经验”的东西,都是以科学的过去和过去的科学的形态出现的,具有被公认的性质和稳定的形式。学生学习,无疑是接受宝贵经验,但独创意识却使学习者去批判或发展经验,并顽强地表现出来。小学生的这种独创意识在教学中是以对同学、老师和书本的怀疑态度表现出来的[7]。试举例综合说明之。
教《春天来了》第四段:“…一只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河边慢慢地爬着。”
教学过程:
师:写青蛙冬眠后醒来,“钻”出洞,怎么用“钻”?原来它长期睡在洞里,洞口肯定积了不少泥土,树叶,现在出来,当然得费点力气“钻”一番……
生:(打断老师的话)老师,您的话可能错了!我看了一本科学书,说许多小动物冬眠时会醒几次活动活动。要是青蛙也这样,洞口哪会有那么多泥沙?
师:你们的看法很好,今后我要找有关书籍看看,还要观察观察青蛙冬眠的实际情况,再和你们讨论这个问题。你们也想这样做吗?
生:想的。
师:(接着讲)青蛙出来后就在河边散步……
生:不是散步,是“爬”,它刚刚睡醒呢!
师:爬就是散步,清醒清醒头脑嘛!
生:书上也没写明白,说青蛙在河边爬。在泥洞里睡了一冬,身上脏死了,它是喜欢水的,醒过来,扑通!跳进水里,多舒服呀!
生:哪能一醒就洗澡呢,会感冒的!(哄堂大笑)……
从以上教学细节看出,孩子们先是对老师,后对书本,最后互相之间产生思想的撞击,进射出创新的火花。
(四)肯定新的发现,推广新的学习方法
判断儿童的创造意识,不能脱离他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一件作品,对成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相对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而言,如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也应肯定其创造性意义。
例:学《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一学生课间告诉老师,“我发现这课书有一句话跟后面写的事有关系---“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大力气才能做好的事情”。后面写的第一件打开指南针来看的事,说明他爱动脑筋,第二件做小板凳的事,说明他爱做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老师立即向全班宣布这位小朋友发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先总后分法,给予创造奖。
(五)教育学生区分独立思考和固执己见,大胆创新和胡编乱造,养成实是求事作风
比如有个孩子“互户”不分,和全家老少闹独立,“户口薄”上的字拿到他眼前也不看,气得家长来找老师。老师则组织全班查字典,在黑板上填空比赛,故意请他答,他这才老
老实实向真理低头。事后,老师找他个别教育指出,自已的看法不能不分正确和错误都坚持,听取别人的指导才能进步快,如果当时在家里听大家的意见翻翻字典,早就掌握这点知识了。
任何教学都必须遵从一条法则:教师在千方百计地影响学生,但又必须让学生超脱教师的影响。小学教师的光荣,不在学生发展的顶点,甚至不在中点,而在第一台阶、在底层、在基点。我们要牢记鲁迅先生的教导,“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要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禾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