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古文观止》中的田园山水描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朝代发展和更迭为线索,探讨了《古文观止》中的田园山水描写。从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列举了一些名家作品,由此展开分析。希望能为高中生提供参考,深化对《古文观止》中田园山水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古文观止》;田园山水;描写手法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田园山水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寄寓人生、抒发情感的载体。《古文观止》中收纳了两百多篇散文,其中有不少都是以写景抒情为主,不仅描绘了田园山水的景致,还掺入了情感表达和议论,彰显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哲思想精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怡然自得,寄情田园山水的情怀
  从东晋南北朝开始,政局经常处于混乱状态,且朝代不断更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少文人受到佛教的影响,便产生了寄情田园山水、凭借诗酒自乐的思想,希望以此超脱世俗。如王羲之“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在春风暖人的季节里,感到“快然自足”。其和友人一同“游目骋怀”,开怀畅聊,从宇宙到人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虽有感伤却不颓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显得情怀万千,委婉动人,展示了作者的才气与文风,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而这一作品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田园山水文章的起源之一。
  一切风景皆是情。不论是田园山水,或是春花秋月,都是文人内心的憧憬,可用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到了唐朝时期,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田园山水散文也于此开始朝简单纯净的方向转变。如《小石城山记》,景物描写从小处着手,将容易被人忽略的平常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清新明了。其中写了永州的一座荒山,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并且景色描写自近而远,从上到下,将情和景融合到了一起。《钴鉧潭西小丘记》则描写了钴鉧潭和其周围的景色,其中写到了竹树与潭中的石头,描绘石头如同喝水的牛马,展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这时候,我国的田园山水散文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昭示着散文盛世的到来。[1]
  二、文赋结合,才华洋溢的唐宋文章
  六朝时期出现了新的赋体散文,这类散文不再是两汉时那种堆砌辞藻的大赋,而是转变成了精致脱俗的小赋。此类赋文的对偶更为整齐,并且韵律也更加严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我国赋体的巅峰,也就是骈文。《古文观止》中所录入的骈文,只有《北山移文》这一则。《归去来兮》属于骈散结合的文章,还不能算是典型的骈文。《北山移文》中,和孔稚珪一起入仕的周颙并未真正从隐士变为官员,而只是为了讽刺一些“窃吹草堂”的假隐士。该骈文算得上是描写田园山水的佳作,其中展示了隐士的高洁姿态,显得潇洒出尘,悠闲脱俗。文章不但写活了山、水、草、云等景物,还运用了诙谐的语言和工整的格式,情景相融,彰显了作者的满腹才华,并为骈赋文开拓了新的境界。
  到了初唐时,散文依旧是以骈赋为主。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属于唐代山水赋的代表作。其结构非常紧凑,并且层次分明,前半篇主要是在描写景色,后半篇则主要是抒发情感。此文开篇便描写了星分翼轸、俊采星驰的景象,显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后则运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让人拍案叫绝。[2]后来,这篇文章成为了莘莘学子所必读的美文,也成了学习赋文的经典范例。其不仅描写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象,还表达了对国土的热爱之情。
  三、寓情于景,儒道结合的艺术巅峰
  要评价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自然少不了苏轼。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虽然篇幅都比较短小,但是千百年来获得了文人雅士的极高评价。这两篇作品都创作于苏轼被贬的时候,前赋描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色,当夜月白风清,水光连天,令作者也发出了遗世独立之感慨。作者凭借景物描写,又抒发出了沧海一粟的哲学思想,希望能够“抱明月而长终”。在这一篇文章中,天、地和人都结为了一体,真正表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仿佛出世、入世乃至于人的生死都可以忘却,只剩下清风明月,让人感叹儒学与道家思想的宏大。后赋则是前赋的延续,主要景色也描写了山、叶、月等,表达了作者的洒脱情怀,还有缥缈的情思。而描绘月夜山景的句子,承袭了欧阳修的风格,比起《永州八记》来显得更为贴切、生动,且十分自然。两篇赋文都是写景、抒情加议论,且将儒道思想结合起来,属于田园山水描写的上乘之作。[3]
  此外,苏轼的《石钟山记》以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篇作品,也展示了独到的写景功力。从前文看,虽然其中描写景物的文字并不多,但是作者引经据典,找出了山名的确切来源,并描写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深刻的体验。后文则展示了人力和物之间的联系,提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应当积极坚持。两篇都是借景抒情,借景发议,成为了宋朝描写田园山水散文的又一个高峰。
  结束语:
  《古文观止》中,有不少描写田园山水的优秀作品,其除了向读者展示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外,还彰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经历了朝代变换后,这类田园山水文章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研究其中包含的深意,是当前学生所应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卫东.论汉语抒情文本的“忘情策略”——以《古文观止》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57-61 95.
  [2]王庆绣.《古文观止》用字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2-143.
  [3]王英志.普及的“经典”——简说《古文观止》[J].古典文学知识,2014,06:93-95.
其他文献
摘 要:《檀香刑》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极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但是在当前对该小说进行的评价中总是过度的将重点放在酷刑文化描写方面,忽略了对小说中含有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高中学生在就《檀香刑》进行阅读时,应当重点将阅读与研究重点放在小说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本文简要的就《檀香刑》中涉及到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学生深入阅读与研究《檀香刑》提供参考。  关键词:《檀香刑》;文化内涵;民间文化  
宜府办发[2016]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
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为代表,以其公开发表的作品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生平、情感经历等因素研究现代女性作家的忧愁情绪,着眼于作家身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并结合现在的研
摘 要: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写实主义的基本概述,接着进行了中日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是文学创造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其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虽然这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表达语言张力的同时,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奇幻的景象,让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宛若平行世界的魔力。  小说最初的产生,是为了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趣味,不同于以展现语言魅力为目的的诗歌,不同于展现古老神迹和高雅趣味为目的的史诗,故事的主人公从神逐渐降到了人的地位;随着市民阶层地
期刊
摘 要: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它始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笔法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最真实的一面。在冯骥才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市井小市民最平凡又悲剧的一面,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与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对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叙事性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冯骥才;市井小说;叙事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将玄学“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付诸在人生中。老庄哲学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处事态度、诗文创作。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在人性上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人物。《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而仅仅是作为一名英雄进行描写。《三国演义》中将刘备作为“仁君”,其中不乏政治层面的寄托。本论文针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
摘 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高似孙〈纬略〉校注》,其中注释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参以相关资料,从《高似孙〈纬略〉校注》中择出22处似欠妥之注释,敷衍成文,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高似孙;《纬略》;注释商榷  作者简介:熊伟(1978-),男,汉族,贵州纳雍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中国电信昆明市分公司,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其中在《刺客列传》中,以荆轲、聂政、豫让、曹沫和专诸为主要人物进行历史故事发展。司马迁从多角度的观点分析了刺客的忠诚信义,本文介绍了刺客的概念界定,以及刺客形象在《史记》中精神内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