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的整合策略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探究英语、应用英语的热情。信息技术易于创设教学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内容,因此成为高中英语课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17
  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的局面相對落后,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的目的就成为了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热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语设计得得当、合理,就能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导入语设计的苍白、无趣,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并将此环节设计得新颖别致、丰富有趣,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为这一环节增光添彩,使课堂导入环节变得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针对性。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在正式为学生讲解新课之前,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奇特的课堂导入氛围,以此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并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The World’s Culture Heritage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单元的英语语法、句式等,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世界上各种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中国苏州园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英国巨石阵等等,并配以英文解说,这样,我们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同时也适当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为本模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形象、有趣、可听、可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我们的英语教学课堂创设良好、真实的语言情境。因此,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中的话题、场景、训练项目等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我们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英语仿真交际训练,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动机,而且,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比如,在学习Pride and Prejudice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几个片段,让学生边欣赏电影,边听课文录音,视听并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在班里随便选取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对刚才在信息技术课件上看到的几个片段进行情景再现,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而且富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进行情景模拟的同时,直接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因而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教学的关键,而信息技术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它会使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比如,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率,而且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面上声音和口形的变化学生可以一目了然,通过反复的听和读,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而且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爱看动画片,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动画,并配以对话,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中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交际,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实际应用,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将难点化难为易。
  四、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信息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将知识扩展、文化熏陶、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建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例如,我在讲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1.Which provin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2.Wh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it?
  3.If you are a tour guide,can you take us to visit it now?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活动小组,各小组分别查找“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五个地方,要求组长按照“著名旅游景观,文化、特色等几项内容上网查找资料,他们迅速点击网站查找这几个地方的信息,像湖北至重庆的三峡,四川九寨沟,云南的丽江,广西的桂林……他们把这些精美的图片下载并保存到u盘中,然后用PPT制作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最后,各组推选成员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并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了介绍。在这种开放探索的课堂上教师真正地由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为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判者;学生由被动倾听变成了参加者、合作者、探索者、研究者、评论者。师生角色的调整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又帮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为现代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从而为高中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汇萍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英语教学新模式《英语教师》2016年2期.
  [2].柏婷婷 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措施《考试周刊》2014年91期.
  [3].谷守娜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整合的实践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6期.
其他文献
分类问题是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模式识别、故障诊断以及数据挖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信度网可以构造出分类性能更好的分类器。文章着重探讨了Na
【摘 要】反思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反思为要点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探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16  著名诗人托马斯·胡德说过: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反思在促进人类进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趋严重,并逐渐成为当前遏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入世"后对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正面影响与
作者应用计算数学、渗流力学及其理论分析来研究海水入侵和防治、油田勘探和开发中数值模拟的分数步长法和算子分裂法.数学模型是一类耦合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减负减压”的呼声愈来愈高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呢?唯有靠“有效教学”.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
【摘 要】虽说成绩不是检验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但却决定了学生能否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高中学业繁重,对待每一学科都马虎不得,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英语成绩,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分成绩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10  作为高中英语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提高学生的
城乡统筹发展是十六大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统筹发展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庄子“言意观”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庄子这一言意观念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作 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是一个“虚无”、是一个“混沌”,是一个不
随着嵌入式机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SDRAM存储器已在其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介绍了SDRAM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时序特点,然后提出了用VHDL语言实现SDRAM控制器
【摘要】高中与高职数学教学衔接的概念已经被当今教育界普遍接受.两者衔接能够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强高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够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突出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功能.经过研究归纳出要实现高中与高职数学教学衔接,必须面对教材内容差异、教学目标差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两者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高中与高职;数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新的时代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