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梨,学名猕猴桃。《诗经》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诗中的苌楚,即为猕猴桃。在古代,猕猴桃还有一个名字,叫羊桃。首命名者为唐代诗人岑参,这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前,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因酷似该国国鸟奇异鸟,它又得到了一个好听的洋名字——奇异果。
我们家乡高山多,雾气重,溪涧两旁的土壤湿润,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因此,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猕猴桃长在藤上,样子像梨,我们更喜欢称之为藤梨。
野生的藤梨多长于山坡林缘或灌木丛,没有人为之搭架,却能借助树干的支撑,一缕缕不断向四周延展,形成一个伞状的藤棚。初夏时节,近似圆形的嫩叶子从藤条上不断抽出,荫天蔽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遮阴篷。不久,叶丛中绽出了一朵一朵乳白色的小花,而后又渐渐变成淡黄色,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待到初秋时节,藤棚之下会悄悄钻出一个个小绿果,为山林点缀上颗颗绿宝石,又似调皮的孩子,躲在绿叶之下,与人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深秋的来临,藤梨迎来了成熟时节。我们迎着满目的萧瑟,一手握着柴刀,一手拿着豆腐袋(滤豆腐的丝网袋),哼着不知名的曲子上山去摘藤梨。野生藤梨长在半山腰或山顶上,被树木茅草掩映,被荆棘野藤缠绕,不易寻找。找到藤梨树后,还需要用柴刀开辟一条新路才能靠近,稍有不慎,便会被扎破手指,因此摘藤梨也是对意志的一种考验。
来到藤梨树旁,眼前稠密的叶子底下,那一颗颗椭圆形的果子,挂在藤蔓之下,密密麻麻,一堆一堆地簇拥在一起。不过,成熟的藤梨颜色变成了棕黄,隐隐透着点绿,遍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细毛。此时它早已褪去了原先青果时的绿意盎然,也失去了诱人的光泽,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蒙着灰尘的土豆挂在藤下。我们小心翼翼地伸手采摘,轻轻放入豆腐袋。刚摘下的藤梨捏起来硬硬的,摸起来糙糙的,有些新手禁不住咬开尝尝,又苦又涩,马上就吐了出来。
摘完一棵藤梨树,再踏上找寻另一棵的“征途”,不管谁先摘满,都会放下自己的袋子,耐心地帮其他伙伴摘取。直到每个人的袋子都装满了,大家才背起沉甸甸的果实踏上回家的旅途。有人砍下粗树枝当木杠,挑起豆腐袋,随着山路的颠簸,两条装满藤梨的袋子也在空中不停地画着美妙的弧线,清脆的笑声在山谷回荡。
踏进家门,母亲笑盈盈地接过我手中的豆腐袋,将藤梨分别放入盛着稻谷的柜子里,放到盛着米糠的桶子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将藤梨放在这些地方,只知道过不了多少时间,它们自然就会成熟了。山民们虽然没有看过多少书籍,但是他们本身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按捺不住想早日品尝美味的冲动,我会不时掀开柜子瞧瞧,只要用手轻轻捏一捏,就能判断藤梨是否熟透。熟透的藤梨,剥开外面的表皮,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股嫩绿,一股水淋淋的绿。将表皮全部剥完,一颗玉雕般的绿色果肉便完美地呈现在眼前。轻轻咬开,异常柔软,一股股冰凉的、甜甜的味道瞬间冲击着味蕾,迅速传遍全身。口感极佳,不愧为草莓、香蕉、菠萝的混合体。如果将果肉掰开,可以看见果肉的最里面,布满了芝麻大小的黑籽粒,品尝到藤梨的美味,再来看这放射状散开的黑籽,心里倍感亲切。其实,藤梨的美味,从古至今,历来都被人们所推崇,南朝谢灵运就在《庐山慧远法师诔》中写道:“梗粮虽御,独为苌楚。”吃着美味的藤梨,看着不起眼的外表,我不禁思绪流转。世间万物皆不可以貌观之,像藤梨颜色难看,刚成熟时如同钢铁般坚硬,又酸又涩,让人可以弃之如敝履,而毫无遗憾的感觉。但是,等到它完全熟透时,却是如此的美味可口。
妻子的老家在更高的山上,以前是不通公路的,高山的环境为藤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里的藤梨树更多。虽然岳父一家早已住进县城,但每年藤梨成熟时节,他总会催着妻弟一起上山采摘,而我总能从中分一杯羹。家里早已没有屯谷的柜子,也没有盛糠的桶,看来母亲百科全书里的那套催熟方法无法再用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妻子,她将藤梨一个一个轻轻放入纸箱中,然后在里面放一个苹果,因为她知道苹果对于藤梨也有着催熟功能。原来对于藤梨这样的山果,妻子也有自己的百科全书。
如今,家乡已经陆续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藤梨。在一些靠近溪邊的山坡地里,架起了一根根的水泥柱子,一排排的藤梨树枝繁叶茂,交叉联结,遮天蔽日,比葡萄园的景象还要蔚为壮观。不过,我和妻子还是更喜欢山上野生的藤梨,照例用自己的方法来催熟。也许我们都在怀念小时候采摘藤梨那份独有的心情吧!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绘画:杨真吾
我们家乡高山多,雾气重,溪涧两旁的土壤湿润,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因此,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猕猴桃长在藤上,样子像梨,我们更喜欢称之为藤梨。
野生的藤梨多长于山坡林缘或灌木丛,没有人为之搭架,却能借助树干的支撑,一缕缕不断向四周延展,形成一个伞状的藤棚。初夏时节,近似圆形的嫩叶子从藤条上不断抽出,荫天蔽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遮阴篷。不久,叶丛中绽出了一朵一朵乳白色的小花,而后又渐渐变成淡黄色,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待到初秋时节,藤棚之下会悄悄钻出一个个小绿果,为山林点缀上颗颗绿宝石,又似调皮的孩子,躲在绿叶之下,与人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深秋的来临,藤梨迎来了成熟时节。我们迎着满目的萧瑟,一手握着柴刀,一手拿着豆腐袋(滤豆腐的丝网袋),哼着不知名的曲子上山去摘藤梨。野生藤梨长在半山腰或山顶上,被树木茅草掩映,被荆棘野藤缠绕,不易寻找。找到藤梨树后,还需要用柴刀开辟一条新路才能靠近,稍有不慎,便会被扎破手指,因此摘藤梨也是对意志的一种考验。
来到藤梨树旁,眼前稠密的叶子底下,那一颗颗椭圆形的果子,挂在藤蔓之下,密密麻麻,一堆一堆地簇拥在一起。不过,成熟的藤梨颜色变成了棕黄,隐隐透着点绿,遍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细毛。此时它早已褪去了原先青果时的绿意盎然,也失去了诱人的光泽,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蒙着灰尘的土豆挂在藤下。我们小心翼翼地伸手采摘,轻轻放入豆腐袋。刚摘下的藤梨捏起来硬硬的,摸起来糙糙的,有些新手禁不住咬开尝尝,又苦又涩,马上就吐了出来。
摘完一棵藤梨树,再踏上找寻另一棵的“征途”,不管谁先摘满,都会放下自己的袋子,耐心地帮其他伙伴摘取。直到每个人的袋子都装满了,大家才背起沉甸甸的果实踏上回家的旅途。有人砍下粗树枝当木杠,挑起豆腐袋,随着山路的颠簸,两条装满藤梨的袋子也在空中不停地画着美妙的弧线,清脆的笑声在山谷回荡。
踏进家门,母亲笑盈盈地接过我手中的豆腐袋,将藤梨分别放入盛着稻谷的柜子里,放到盛着米糠的桶子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将藤梨放在这些地方,只知道过不了多少时间,它们自然就会成熟了。山民们虽然没有看过多少书籍,但是他们本身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按捺不住想早日品尝美味的冲动,我会不时掀开柜子瞧瞧,只要用手轻轻捏一捏,就能判断藤梨是否熟透。熟透的藤梨,剥开外面的表皮,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股嫩绿,一股水淋淋的绿。将表皮全部剥完,一颗玉雕般的绿色果肉便完美地呈现在眼前。轻轻咬开,异常柔软,一股股冰凉的、甜甜的味道瞬间冲击着味蕾,迅速传遍全身。口感极佳,不愧为草莓、香蕉、菠萝的混合体。如果将果肉掰开,可以看见果肉的最里面,布满了芝麻大小的黑籽粒,品尝到藤梨的美味,再来看这放射状散开的黑籽,心里倍感亲切。其实,藤梨的美味,从古至今,历来都被人们所推崇,南朝谢灵运就在《庐山慧远法师诔》中写道:“梗粮虽御,独为苌楚。”吃着美味的藤梨,看着不起眼的外表,我不禁思绪流转。世间万物皆不可以貌观之,像藤梨颜色难看,刚成熟时如同钢铁般坚硬,又酸又涩,让人可以弃之如敝履,而毫无遗憾的感觉。但是,等到它完全熟透时,却是如此的美味可口。
妻子的老家在更高的山上,以前是不通公路的,高山的环境为藤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里的藤梨树更多。虽然岳父一家早已住进县城,但每年藤梨成熟时节,他总会催着妻弟一起上山采摘,而我总能从中分一杯羹。家里早已没有屯谷的柜子,也没有盛糠的桶,看来母亲百科全书里的那套催熟方法无法再用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妻子,她将藤梨一个一个轻轻放入纸箱中,然后在里面放一个苹果,因为她知道苹果对于藤梨也有着催熟功能。原来对于藤梨这样的山果,妻子也有自己的百科全书。
如今,家乡已经陆续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藤梨。在一些靠近溪邊的山坡地里,架起了一根根的水泥柱子,一排排的藤梨树枝繁叶茂,交叉联结,遮天蔽日,比葡萄园的景象还要蔚为壮观。不过,我和妻子还是更喜欢山上野生的藤梨,照例用自己的方法来催熟。也许我们都在怀念小时候采摘藤梨那份独有的心情吧!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绘画:杨真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