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2014年第6期刊发了记者采写的《守望抚松——关于抚松县职教中心的报告》一文。教育部职教司原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原主任,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杨金土先生看到此文后,专门给文中的抚松县职教中心校长马红润写了一封长信,在对该校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基本功能、作用和发展方向做了系统的阐述,既有对当下教育问题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省,也有对美好理想的热切呼唤与期待,更有对奋斗在最基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深深理解和鼓励,读之感人至深。以下是信的全文。
——编者
马校长:您好!
我是在职教系统工作过的一个老年人,退休19年了。 一个月之前,我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看到《守望抚松——关于抚松县职教中心的报告》一文,才粗略地了解您这位了不起的校长和您这所了不起的学校。
我由衷地敬佩您和您的同事们做出了如此非凡的业绩,你们是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腔真情办成了这样一所优质的职业学校,于志晶社长和刘海总编辑也是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腔真情撰写了这么一篇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当我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居然就无法再放下,完全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了,感动了。我把它推荐给我的老伴看,她没有搞过职教工作,但同样连声叫好。我在第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就边读边想,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想新中国60多年来职教事业的变革历程,想各地积累的宝贵经验,想如同你们一样奋斗在基层一线的职教工作者,同时,想象抚松县职教中心的老师们在您的带领下展开那催人泪下的工作场景,陆陆续续地有了一些读后心得。现在,我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试图通过它向您说说我的这些感想,说得不对的,请您指正。
第一,你们彰显和丰富了职教的功能和作用,为国建业,为民立功
教育的本质并不排斥任何人,它是面向人人、作用于每个人的。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帮助每个人更健康、更有效地成长,帮助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开发,同时养成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很显然,教育要完成面向人人的使命,不仅要有公平的理念、法律、政策和制度,而且在教育内部,必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否则必将受到“水桶短板效应”的惩罚。然而我国的教育现实,恰恰存在着保障教育公平的理念、法律、政策、制度的部分缺失,导致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存在许多不公平,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家庭、地域背景的群体,经常遭遇教育排斥。然而,家庭和出生地域这样的人生背景是自己无法选择的。
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助人成长,它不具有淘汰任何人的权利。相反,教育原本应该成为推动不同阶层人口合理流动的重要引擎。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当社会存在经济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弱势者摆脱由于出身所带来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局限,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贫乏的精英教育时代,大部分人被排斥在教育之外似乎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日趋普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由于教育系统仍然沿袭着精英教育的基本体制和思维方法,加之经济分配方式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使许多孩子及其家庭仍然处于被教育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被某些比例数、平均数和繁荣景象所掩盖和忽略。由于我国的法律没有要求政府执行“财政中立原则”——即不因各地的财政实力差异而产生教育投入差异的原则,于是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差别很大,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巨大落差,使农村孩子进入高等学校尤其重点高校的机会大幅度低于城市的孩子。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6 月16日报道,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户籍在农村的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有农民工2.69亿。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而据《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13日的一则报道称:“‘全国首例户籍就业歧视案’最近有了新进展。”可见我国司法工作滞后到何等程度。
你们,抚松县职教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坚守着教育的本质和本义,把一个个处于困窘环境中的孩子收留在自己身边,给了他们日夜渴望的爱抚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历尽艰辛,把他们抚养成人、成才,送他们融入社会,成为家庭的新支柱,企业的新骨干。你们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干的是真正的教育,在默默地弥补着现行就业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
2014年3月17日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张伟说:“教育是个良心活。”你们同张伟校长一样,无怨无悔地做着一些按照规章制度原本可以不做的事情,你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面对那弱势群体中一双双无奈和无助的眼神,毅然选择收留,把未必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因为你们很明白,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循规蹈矩地处理,虽然名正言顺,却意味着把孩子重新推到社会上去游荡,一旦误入歧途,后果不堪设想。想当年,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这样说:“诸君在此地听讲,都是有衣穿,有饭吃的人。然而外边没饭吃,没衣穿的,正不知多少啦!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既然是万物之灵,所以能对他人表示同情。职业教育便是从这一点同情心发生的。”你们正是凭着这样的同情心,把因为贫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孩子拉入自己的怀抱,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他们抚养成人。咱们的《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学校“包保”特困学生的义务,咱们的《教师法》也没有规定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的温饱,学生生病要陪护”的责任啊,然而你们面对当前实际,却心甘情愿地签订了承诺书,真心实意地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当你们的嘉言懿行被某些人误解和鄙视的时候,当有人有意无意地讥讽你们学校是“收容队”的时候,身为一校之长的您,凛凛然一身正气,理直气壮地宣告:“收容队有什么不好?没有我们,社会上可能就要多几座监狱,抚松的工厂、宾馆、饭店、旅行社就可能停业,这山里头就可能没有人留下来种粮、养蜂、育林!”您在心里暗暗发狠并身体力行,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脚踏实地的付之行动,“一定要把学校办出个模样,让抚松的老百姓都争着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这每一句话都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农村有农村的麻烦事,由于文化生活贫乏,尤其在天寒地冻的“猫冬”季节,有些地方赌博成风。你们仍然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决心通过大力兴办农民培训,“要把农民从麻将桌上争取过来!”其目的“不只是教给农民些实用技术,它更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工程。”可见你们的心胸是何等宽阔,立意是何等高远!你们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和坚实的行动兑现了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你们自己的诺言,克服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真实无误地用“课桌”战胜了“麻将桌”,把“小王村王姓村民”那样面临妻离子散的家庭挽救为和睦、兴旺的夫妻面点店,把兴隆乡赵福那样的“赌王”转化为电焊“能人”,培养出自主创业的厂商20多家,仅3年时间就培训农民上万人次,这是多么辉煌的成就啊!其社会作用和影响力都明显超越了一般学校所能做到的水平,无愧于当地干群对你们发自内心的高度赞誉,你们送教下乡,确实“送的是真心实意,送的是真金白银”,哪能不让人们感动呢?!
你们成功彰显和丰富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建了大业,立了大功!
第二,你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使教育回归本原
办职业教育到底为了什么?为谋生、为就业,很对;为产业、为企业,也对; 为经济、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当然更对。但是,产业、企业、经济、社会、国家、民族都离不开“人”这个核心因素,人及其个性的发展是产业、企业、经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谋生和就业虽然是人求得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却并非人的需求的全部,教育的更高目标应该是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以‘人’为本位。不是把课本或学校做本位,亦不是把地方或国家做本位”。我认为,离开人的发展就无法证明教育的本质,论证职业教育的本质也不例外。
面向人人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题中之义。“人”这个概念对于教育而言,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笼统的,而是很具体的每一个人。马克思在预测理想社会的状况时也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好:“教育应是面向个体的一种生态。”“我们的路径就是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你们对全校学生的负责态度,正是具体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
在咱们教育系统,有些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仍然沿袭着精英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教学制度,用单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并依此编制规则,组织竞争,为了选拔少数,不惜排斥多数,把教育引向竞技的歧路。我很赞赏李希贵校长如下这句判语:“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有时候,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学校也要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其间同样必有选拔和淘汰,但都应该是在确保“全体合格”基础上的选拔和淘汰,是面向全体而展开的竞赛,如同在全民健身基础上的竞技活动,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在这里,我借用杨绛先生讲过的一个语意强调一个想法——不宜在教育领域把竞争过度膨胀,竞争若演变为恶性,则将“毁灭人性”!有人说恶性竞争是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我认为不无道理,因为它的崇拜者们在正常的人际之间信奉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咱们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人人都能依其不同的个性,通过不同的学习路径获得成功的教育。正如1934年印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对职业教育所下的定义:“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 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所以,除了违法者需服从司法机关处置外,咱们不轻言放弃或淘汰任何一个学生,职业教育要帮助每一位学习者获得生存和终身发展的德智体美的基础。
你们根据1/3学生“来自单亲、失亲、特困、留守家庭”的实际,你们的教学工作首先是一个一个地唤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唤回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进而唤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唤出对劳动和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和向往,你们称之为“唤醒教育”。我理解你们的“唤醒教育”,是指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动力的激活,帮助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该承担责任的意识的激发,并逐步转化为对学习的自我负责和自觉要求,因为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动力,那么教育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无从谈起。
我们的“育人”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和过渡,于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学做人的首要地位,实现学做人和学做事在理念上的统一和方法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促使其潜能充分开发和才能充分施展,同时依法分享社会权利;二是帮助学习者顺利地融入社会,服从社会运行规则的约束,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我国当前的教育,却在不少情况下出现了两个极端和两个缺失的现象,一个是宏观(国家级)、中观(省级)、微观(学校级)的教育设计,过分强调以国家为本位而忽视对每个“人”的关注;另一个是对个人的生涯教育,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过多的以个人功利为本位, 形成了对社会、民族、国家责任感的缺失。
咱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并不比别人差,无非起点较低、缺点较多而已。然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其中不少孩子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遇过别人的歧视和嫌弃,他们那稚嫩的心灵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扭曲和伤害。因此,来到咱们的学校之后,咱们应有的第一个信念是相信他们人人有才并都能够被开发,第一个要务是以真诚的爱去“安抚”他们有缺损的心,让他们相信我们不会再伤害他们。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困难,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懂得他们的某种行为对自己、对社会的利害得失。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轻言放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宽严相济,奖惩相宜,该严管的严管,该补课的补课。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个性化的处理每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那位“小胖”同学在你们引导下的成长经历就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其实,学生正因为有不足、有缺点才到学校求学的嘛,嫌弃学生缺点的老师还有资格被称为老师吗?鲁迅说:“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真正的教师不仅不会嫌弃学生,而且都乐见和善助学生超越自己。抚松县职教中心的教师不愧为真正的教师,王林艳老师带领焊接班团结进取以及与那位姓曲的孩子“母子情深”的故事;刘跃霞老师对晶晶同学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使她从孤僻走向阳光,以公益劳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回报;孙锦玲老师对那位刘同学,以真诚的尊重和巧妙的方法,不仅帮他戒掉了网瘾,而且开始懂得关心别人;……我相信,你们那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使学生们真切地感觉到,你们那里,时时充满善良的温馨,处处洒满爱的阳光。你们的每一颗爱心都是一缕春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你们的工作及其成果证明了一个金子般的事实,即教育是净化灵魂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生命的贵人。
实际上,“教”的目标都要通过“学”的行为才能实现,“教”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的效果来检验。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学习”的概念日益被关注, 这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标志之一。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我赞成“双主体”观点,在“教”的一方,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有这样的主体自觉,发挥好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学”的一方,学生是主体,包括教师在内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都是客体,在一切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主体自觉,发挥好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所谓主体,既是一种权利概念,更是一种责任概念。也就是说,对教学双方主体与客体地位的确立,应该理解为一种主要责任的主动担当,不能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或依赖的关系,更不能成为相互推脱责任的理由。如果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分别作“双主体”的责任定位,那么,无论教育者或学习者,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空间,当教学效果不佳的时候,“教”“学”双方应该多从自己一方寻找原因,在谋求更好教学效果的时候,也应该各从自己一方去寻求新的动力,创造新的条件,作出新的努力。
然而教学过程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和学习者。也就是说,教育的方案、计划、手段、方式、方法,以及质量和效益的评价,都要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而不能有第二个中心。但是我不赞成“学生是上帝”的说法,因为“教育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教育服务至少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对学习者有接受某项教学计划的资格要求;2.有改变学习者不良思想、行为、习惯的责任;3.接受服务的效果因人而异,与学习者所付出的资金成本多寡无关;4.教育服务周期长,并追求学习者的终身效应。一般的服务业都不具有这样的特性。你们的行为证明你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分寸,在该严格的时候,名正言顺的敢于“严看死守”——实际上是认真的“守望”;需要特殊关怀的时候,能够如同亲爹亲妈一样精心呵护。
心理室的奚老师说,你们在学生面前做得最多的是“倾听”,你们学校还做了一项规定——所有的老师都要学会做“倾听者”。我不禁赞叹——你们做得太对了,太好啦!“倾听”可是一门大学问,倾听能舒缓精神的紧张,倾听能抚平心灵的创伤,倾听能修复已被丧失的自信,“倾听”首先表达出倾听者对倾诉者的诚意和信任的信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那位“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 他与一个小学一年级女孩“小豆豆”第一次见面时,就静静地听她颠三倒四地讲了四个小时之久,这一次马拉松式的“倾听”,不仅影响了“小豆豆”即该书作者黑柳彻子的一生,而且一直感动着全世界千百万该书的读者。所以,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现代心理学提示人们尤其教育工作者极重要的一项品质要求和一条工作原理,每一位老师都要乐于和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具有这样的品质和能够实施这条原理并不容易,有的教师过分计较自己的尊严,认为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是要“镇得住学生”,因此每逢与学生谈话,特别在乎学生是否顺从自己所说的话,容不得学生提出异议。其实,学生是否认同你的话取决于你的话是否正确,正如鲁迅所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
当然,学校工作以人为本的“人”,理所当然的包括教师和其他员工,甚至需首先体现在教师身上,否则,由谁在学生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贵校以您为首的领导班子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您常跟干部们说:“我们学校很穷很小,没有办法让老师们在经济上多得一点,也没办法多给他们个一官半职,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多吃些苦、多受些累,让大家看到一种榜样、一种精神、一种信心,也只有靠这个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把事业坚持下来。”这是发自肺腑的高尚情感,您和以您为首的领导班子,正是凭着这份深厚的情意和对事业的执著,把百余位志同道合者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有的人走了,您感觉可惜,但慷慨地放行; 更多的人留下来了,你十分珍惜,把每一位老师都看作学校的“宝贝疙瘩”,看不得每一位老师受委屈。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您对人、对生命、对人性的充分尊重!事实上,爱,它是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您爱大家,大家也爱您,这种爱意,集中地表达为与您同舟共济,奋发图强,使学校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你们是懂得职业教育的工作团队,才使学校如此健康发展
我过去没有离开过教育系统,54岁开始进入职教领域,但迄今为止,我对教育仍然一知半解,对职业教育亦然。不过,由于在学校的工作时间比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时间长,所以尚能体会办学的难处,大体懂得办出你们这样的学校有多么的不易。仅从关于贵校的这篇通讯所介绍的情况看,我认为你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理是真懂的,而且结合学校和抚松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些理念和原理。你们——
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规划和设计学校的发展战略;
根据当地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设置专业;
在客观分析社会需求与学校条件之间的差距基础上,逐步优化学校资源,不断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尽可能聘用兼职教师以拓展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弥补专任师资的不足;
与本地和外地多家骨干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并有效地获得了企业的信赖;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创建校办企业,把企业经营与相关的专业建设融为一体,实行产学研结合,还同时创建了“创业体验岗”30多个;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
从现实的生源状况出发,适应多元的个体特性,开展就业、创业、升学等多种目标的多样化课程设计,灵活机动地实行因材施教;
……
你们的这些举措是否符合职业学校的办学规律呢?你们的实践成果作出了明确的正面回答。近几年,贵校“订单教育比例占到60%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近3年,学校毕业生中有30多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定,凡是获得学校培训证书的人员,企业免试录用,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工资增加300元”。所有这一切,雄辩地证明了贵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和办学过程的有效性。它们代表了社会对学校工作的评价,这些评价比教育内部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也是社会给学校的最高奖赏。所以我认为你们这个团队是懂职业教育的。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职业教育的“本”就是它的基本理念和原理,理念和原理虽然也要不断发展,但相对稳定,所以一般能够跨国界, 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跨时代的适用。而非理念、原理层面的体制、机制、模式、方案、计划、具体做法等等,是可以因国情、地情、校情不同而千变万化的,这恰恰是基层工作人员广阔的创新空间。我认为,理念与原理层面的内容并不复杂,有时候是被人说复杂的。根据上述所列事实证明,你们是较好地把握了职业教育基本理念和原理的。这是抚松县职教中心能够获得如许成就的理论前提,也是这所学校今后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的认识基础。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应该是公允的,但现在往往被歪曲了,有人以教育层次定高低,有人以教育类型分优劣,有人以新生入学考分论长短,这些谬误已经给现行教育事业带来巨大危害,其中第三种看法流毒最广,毒害最深。近年来的招生季节,常见媒体报道北大和清华居然也为“掐尖”而明争暗斗。其实,人类的智力,假如除去最高和最低的各约5%,其余约90%的人当中,总体的智力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值得人们更加关注的不是总体智力差异而是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差异,因为人的智力多元,其比例结构因人而异,全球70亿人的潜能结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他们把各自的潜能“适性”地、充分地开发出来。得高分学生而教育之,不妨为之而乐,为之而幸,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目标的全部,也不是教育者所乐、所幸之全部。不错,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支持。而成为杰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如此,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也需要天赋支持。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状元。那些只会“掐尖而教”的学校,未必教育水平高超,因为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学习者接受教育过程所获得成长的增量大小以及使其获得这个增量的难度大小。
马校长,中国的现代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开始得早,但发展的道路却比普通教育更坎坷,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衰起落,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现象,而是始终伴随着新旧教育思想的更替,反映了整个教育制度的进步与落后。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尚不完善,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偏见层出不穷。面对风言风语,我觉得咱们无需难过,只需要像您那样“发狠”。相信讲风言风语的人的多数迟早会改变,咱们行无愧怍,何须忧伤?不必用别人一时的落后来惩罚自己。其实,教育领域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仅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家知道,教育部曾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尽可能为招收残疾考生创造条件,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但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4年8月14日报道,福建漳州一名残疾考生叫刘婉玲,今年报考福建江夏学院,高考得了 549分,高出二本线67分,仍然被退档,解释的理由是体检不合格。幸亏在社会舆论关注和省教育部门协调下,刘婉玲最终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录取。这件事情可以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第一,即使政策好了,实际情况也未必就好;第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报告》的批示中,要求我们“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相信,中国职业教肓的发展环境肯定会日益改善,包括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不良政策终将被扫除,例如技术、技能型人员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的政策,就业领域学历至上、聘用不公的政策等等。从2014年7月4日新华网记者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的一次专访报道中了解到,该部领导对相关情况是完全清楚的,他们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以落实习总书记的批示精神。
抚松县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但从报道贵校的这篇文章中看出,抚松县领导的思想水平比较高,他们愿意“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抓好县职教中心建设”,经费向你们倾斜,编制向你们倾斜,反映了他们对经济、社会、教育的一种认识高度,表现出他们不凡的眼光和魄力,令人钦佩。
您说:“这些年下来,我们已经把坚持和努力变成了习惯”。我理解你们从坚持到习惯的转化,是意味着对事业追求的高度自觉,是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们都说“大山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我倒希望有更多大山外面的人走进山来,看看山里人的独特神韵和风采。于社长和刘主编说得好:“有这样一群人执著地坚守在县级职教中心这块阵地上,他们无怨无悔,竭尽所能,用自己的热忱和生命努力诠释着他们坚守的价值和意义。抚松县职教中心的师生们就是这样一群人的代表,在长白山脚下,在茫茫林海之中,他们为着一个生活着30万人口的乡土坚守着希望”。
本人很惭愧,年老力衰,无能以助,只能继续关注着你们,为你们祈福,衷心祝愿抚松县职教中心越办越强,越办越新,越办越好!
2014年8月15日谨上
——编者
马校长:您好!
我是在职教系统工作过的一个老年人,退休19年了。 一个月之前,我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看到《守望抚松——关于抚松县职教中心的报告》一文,才粗略地了解您这位了不起的校长和您这所了不起的学校。
我由衷地敬佩您和您的同事们做出了如此非凡的业绩,你们是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腔真情办成了这样一所优质的职业学校,于志晶社长和刘海总编辑也是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腔真情撰写了这么一篇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当我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居然就无法再放下,完全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了,感动了。我把它推荐给我的老伴看,她没有搞过职教工作,但同样连声叫好。我在第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就边读边想,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想新中国60多年来职教事业的变革历程,想各地积累的宝贵经验,想如同你们一样奋斗在基层一线的职教工作者,同时,想象抚松县职教中心的老师们在您的带领下展开那催人泪下的工作场景,陆陆续续地有了一些读后心得。现在,我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试图通过它向您说说我的这些感想,说得不对的,请您指正。
第一,你们彰显和丰富了职教的功能和作用,为国建业,为民立功
教育的本质并不排斥任何人,它是面向人人、作用于每个人的。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帮助每个人更健康、更有效地成长,帮助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开发,同时养成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很显然,教育要完成面向人人的使命,不仅要有公平的理念、法律、政策和制度,而且在教育内部,必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否则必将受到“水桶短板效应”的惩罚。然而我国的教育现实,恰恰存在着保障教育公平的理念、法律、政策、制度的部分缺失,导致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存在许多不公平,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家庭、地域背景的群体,经常遭遇教育排斥。然而,家庭和出生地域这样的人生背景是自己无法选择的。
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助人成长,它不具有淘汰任何人的权利。相反,教育原本应该成为推动不同阶层人口合理流动的重要引擎。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当社会存在经济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弱势者摆脱由于出身所带来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局限,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贫乏的精英教育时代,大部分人被排斥在教育之外似乎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日趋普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由于教育系统仍然沿袭着精英教育的基本体制和思维方法,加之经济分配方式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使许多孩子及其家庭仍然处于被教育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被某些比例数、平均数和繁荣景象所掩盖和忽略。由于我国的法律没有要求政府执行“财政中立原则”——即不因各地的财政实力差异而产生教育投入差异的原则,于是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差别很大,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巨大落差,使农村孩子进入高等学校尤其重点高校的机会大幅度低于城市的孩子。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6 月16日报道,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户籍在农村的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有农民工2.69亿。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而据《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13日的一则报道称:“‘全国首例户籍就业歧视案’最近有了新进展。”可见我国司法工作滞后到何等程度。
你们,抚松县职教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坚守着教育的本质和本义,把一个个处于困窘环境中的孩子收留在自己身边,给了他们日夜渴望的爱抚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历尽艰辛,把他们抚养成人、成才,送他们融入社会,成为家庭的新支柱,企业的新骨干。你们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干的是真正的教育,在默默地弥补着现行就业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
2014年3月17日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张伟说:“教育是个良心活。”你们同张伟校长一样,无怨无悔地做着一些按照规章制度原本可以不做的事情,你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面对那弱势群体中一双双无奈和无助的眼神,毅然选择收留,把未必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因为你们很明白,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循规蹈矩地处理,虽然名正言顺,却意味着把孩子重新推到社会上去游荡,一旦误入歧途,后果不堪设想。想当年,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这样说:“诸君在此地听讲,都是有衣穿,有饭吃的人。然而外边没饭吃,没衣穿的,正不知多少啦!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既然是万物之灵,所以能对他人表示同情。职业教育便是从这一点同情心发生的。”你们正是凭着这样的同情心,把因为贫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孩子拉入自己的怀抱,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他们抚养成人。咱们的《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学校“包保”特困学生的义务,咱们的《教师法》也没有规定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的温饱,学生生病要陪护”的责任啊,然而你们面对当前实际,却心甘情愿地签订了承诺书,真心实意地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当你们的嘉言懿行被某些人误解和鄙视的时候,当有人有意无意地讥讽你们学校是“收容队”的时候,身为一校之长的您,凛凛然一身正气,理直气壮地宣告:“收容队有什么不好?没有我们,社会上可能就要多几座监狱,抚松的工厂、宾馆、饭店、旅行社就可能停业,这山里头就可能没有人留下来种粮、养蜂、育林!”您在心里暗暗发狠并身体力行,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脚踏实地的付之行动,“一定要把学校办出个模样,让抚松的老百姓都争着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这每一句话都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农村有农村的麻烦事,由于文化生活贫乏,尤其在天寒地冻的“猫冬”季节,有些地方赌博成风。你们仍然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决心通过大力兴办农民培训,“要把农民从麻将桌上争取过来!”其目的“不只是教给农民些实用技术,它更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工程。”可见你们的心胸是何等宽阔,立意是何等高远!你们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和坚实的行动兑现了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你们自己的诺言,克服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真实无误地用“课桌”战胜了“麻将桌”,把“小王村王姓村民”那样面临妻离子散的家庭挽救为和睦、兴旺的夫妻面点店,把兴隆乡赵福那样的“赌王”转化为电焊“能人”,培养出自主创业的厂商20多家,仅3年时间就培训农民上万人次,这是多么辉煌的成就啊!其社会作用和影响力都明显超越了一般学校所能做到的水平,无愧于当地干群对你们发自内心的高度赞誉,你们送教下乡,确实“送的是真心实意,送的是真金白银”,哪能不让人们感动呢?!
你们成功彰显和丰富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建了大业,立了大功!
第二,你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使教育回归本原
办职业教育到底为了什么?为谋生、为就业,很对;为产业、为企业,也对; 为经济、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当然更对。但是,产业、企业、经济、社会、国家、民族都离不开“人”这个核心因素,人及其个性的发展是产业、企业、经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谋生和就业虽然是人求得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却并非人的需求的全部,教育的更高目标应该是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以‘人’为本位。不是把课本或学校做本位,亦不是把地方或国家做本位”。我认为,离开人的发展就无法证明教育的本质,论证职业教育的本质也不例外。
面向人人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题中之义。“人”这个概念对于教育而言,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笼统的,而是很具体的每一个人。马克思在预测理想社会的状况时也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好:“教育应是面向个体的一种生态。”“我们的路径就是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你们对全校学生的负责态度,正是具体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
在咱们教育系统,有些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仍然沿袭着精英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教学制度,用单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并依此编制规则,组织竞争,为了选拔少数,不惜排斥多数,把教育引向竞技的歧路。我很赞赏李希贵校长如下这句判语:“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有时候,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学校也要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其间同样必有选拔和淘汰,但都应该是在确保“全体合格”基础上的选拔和淘汰,是面向全体而展开的竞赛,如同在全民健身基础上的竞技活动,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在这里,我借用杨绛先生讲过的一个语意强调一个想法——不宜在教育领域把竞争过度膨胀,竞争若演变为恶性,则将“毁灭人性”!有人说恶性竞争是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我认为不无道理,因为它的崇拜者们在正常的人际之间信奉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咱们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人人都能依其不同的个性,通过不同的学习路径获得成功的教育。正如1934年印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对职业教育所下的定义:“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 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所以,除了违法者需服从司法机关处置外,咱们不轻言放弃或淘汰任何一个学生,职业教育要帮助每一位学习者获得生存和终身发展的德智体美的基础。
你们根据1/3学生“来自单亲、失亲、特困、留守家庭”的实际,你们的教学工作首先是一个一个地唤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唤回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进而唤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唤出对劳动和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和向往,你们称之为“唤醒教育”。我理解你们的“唤醒教育”,是指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动力的激活,帮助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该承担责任的意识的激发,并逐步转化为对学习的自我负责和自觉要求,因为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动力,那么教育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无从谈起。
我们的“育人”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和过渡,于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学做人的首要地位,实现学做人和学做事在理念上的统一和方法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促使其潜能充分开发和才能充分施展,同时依法分享社会权利;二是帮助学习者顺利地融入社会,服从社会运行规则的约束,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我国当前的教育,却在不少情况下出现了两个极端和两个缺失的现象,一个是宏观(国家级)、中观(省级)、微观(学校级)的教育设计,过分强调以国家为本位而忽视对每个“人”的关注;另一个是对个人的生涯教育,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过多的以个人功利为本位, 形成了对社会、民族、国家责任感的缺失。
咱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并不比别人差,无非起点较低、缺点较多而已。然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其中不少孩子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遇过别人的歧视和嫌弃,他们那稚嫩的心灵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扭曲和伤害。因此,来到咱们的学校之后,咱们应有的第一个信念是相信他们人人有才并都能够被开发,第一个要务是以真诚的爱去“安抚”他们有缺损的心,让他们相信我们不会再伤害他们。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困难,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懂得他们的某种行为对自己、对社会的利害得失。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轻言放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宽严相济,奖惩相宜,该严管的严管,该补课的补课。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个性化的处理每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那位“小胖”同学在你们引导下的成长经历就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其实,学生正因为有不足、有缺点才到学校求学的嘛,嫌弃学生缺点的老师还有资格被称为老师吗?鲁迅说:“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真正的教师不仅不会嫌弃学生,而且都乐见和善助学生超越自己。抚松县职教中心的教师不愧为真正的教师,王林艳老师带领焊接班团结进取以及与那位姓曲的孩子“母子情深”的故事;刘跃霞老师对晶晶同学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使她从孤僻走向阳光,以公益劳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回报;孙锦玲老师对那位刘同学,以真诚的尊重和巧妙的方法,不仅帮他戒掉了网瘾,而且开始懂得关心别人;……我相信,你们那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使学生们真切地感觉到,你们那里,时时充满善良的温馨,处处洒满爱的阳光。你们的每一颗爱心都是一缕春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你们的工作及其成果证明了一个金子般的事实,即教育是净化灵魂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生命的贵人。
实际上,“教”的目标都要通过“学”的行为才能实现,“教”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的效果来检验。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学习”的概念日益被关注, 这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标志之一。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我赞成“双主体”观点,在“教”的一方,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有这样的主体自觉,发挥好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学”的一方,学生是主体,包括教师在内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都是客体,在一切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主体自觉,发挥好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所谓主体,既是一种权利概念,更是一种责任概念。也就是说,对教学双方主体与客体地位的确立,应该理解为一种主要责任的主动担当,不能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或依赖的关系,更不能成为相互推脱责任的理由。如果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分别作“双主体”的责任定位,那么,无论教育者或学习者,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空间,当教学效果不佳的时候,“教”“学”双方应该多从自己一方寻找原因,在谋求更好教学效果的时候,也应该各从自己一方去寻求新的动力,创造新的条件,作出新的努力。
然而教学过程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和学习者。也就是说,教育的方案、计划、手段、方式、方法,以及质量和效益的评价,都要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而不能有第二个中心。但是我不赞成“学生是上帝”的说法,因为“教育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教育服务至少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对学习者有接受某项教学计划的资格要求;2.有改变学习者不良思想、行为、习惯的责任;3.接受服务的效果因人而异,与学习者所付出的资金成本多寡无关;4.教育服务周期长,并追求学习者的终身效应。一般的服务业都不具有这样的特性。你们的行为证明你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分寸,在该严格的时候,名正言顺的敢于“严看死守”——实际上是认真的“守望”;需要特殊关怀的时候,能够如同亲爹亲妈一样精心呵护。
心理室的奚老师说,你们在学生面前做得最多的是“倾听”,你们学校还做了一项规定——所有的老师都要学会做“倾听者”。我不禁赞叹——你们做得太对了,太好啦!“倾听”可是一门大学问,倾听能舒缓精神的紧张,倾听能抚平心灵的创伤,倾听能修复已被丧失的自信,“倾听”首先表达出倾听者对倾诉者的诚意和信任的信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那位“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 他与一个小学一年级女孩“小豆豆”第一次见面时,就静静地听她颠三倒四地讲了四个小时之久,这一次马拉松式的“倾听”,不仅影响了“小豆豆”即该书作者黑柳彻子的一生,而且一直感动着全世界千百万该书的读者。所以,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现代心理学提示人们尤其教育工作者极重要的一项品质要求和一条工作原理,每一位老师都要乐于和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具有这样的品质和能够实施这条原理并不容易,有的教师过分计较自己的尊严,认为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是要“镇得住学生”,因此每逢与学生谈话,特别在乎学生是否顺从自己所说的话,容不得学生提出异议。其实,学生是否认同你的话取决于你的话是否正确,正如鲁迅所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
当然,学校工作以人为本的“人”,理所当然的包括教师和其他员工,甚至需首先体现在教师身上,否则,由谁在学生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贵校以您为首的领导班子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您常跟干部们说:“我们学校很穷很小,没有办法让老师们在经济上多得一点,也没办法多给他们个一官半职,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多吃些苦、多受些累,让大家看到一种榜样、一种精神、一种信心,也只有靠这个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把事业坚持下来。”这是发自肺腑的高尚情感,您和以您为首的领导班子,正是凭着这份深厚的情意和对事业的执著,把百余位志同道合者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有的人走了,您感觉可惜,但慷慨地放行; 更多的人留下来了,你十分珍惜,把每一位老师都看作学校的“宝贝疙瘩”,看不得每一位老师受委屈。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您对人、对生命、对人性的充分尊重!事实上,爱,它是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您爱大家,大家也爱您,这种爱意,集中地表达为与您同舟共济,奋发图强,使学校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你们是懂得职业教育的工作团队,才使学校如此健康发展
我过去没有离开过教育系统,54岁开始进入职教领域,但迄今为止,我对教育仍然一知半解,对职业教育亦然。不过,由于在学校的工作时间比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时间长,所以尚能体会办学的难处,大体懂得办出你们这样的学校有多么的不易。仅从关于贵校的这篇通讯所介绍的情况看,我认为你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理是真懂的,而且结合学校和抚松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些理念和原理。你们——
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规划和设计学校的发展战略;
根据当地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设置专业;
在客观分析社会需求与学校条件之间的差距基础上,逐步优化学校资源,不断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尽可能聘用兼职教师以拓展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弥补专任师资的不足;
与本地和外地多家骨干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并有效地获得了企业的信赖;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创建校办企业,把企业经营与相关的专业建设融为一体,实行产学研结合,还同时创建了“创业体验岗”30多个;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
从现实的生源状况出发,适应多元的个体特性,开展就业、创业、升学等多种目标的多样化课程设计,灵活机动地实行因材施教;
……
你们的这些举措是否符合职业学校的办学规律呢?你们的实践成果作出了明确的正面回答。近几年,贵校“订单教育比例占到60%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近3年,学校毕业生中有30多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定,凡是获得学校培训证书的人员,企业免试录用,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工资增加300元”。所有这一切,雄辩地证明了贵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和办学过程的有效性。它们代表了社会对学校工作的评价,这些评价比教育内部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也是社会给学校的最高奖赏。所以我认为你们这个团队是懂职业教育的。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职业教育的“本”就是它的基本理念和原理,理念和原理虽然也要不断发展,但相对稳定,所以一般能够跨国界, 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跨时代的适用。而非理念、原理层面的体制、机制、模式、方案、计划、具体做法等等,是可以因国情、地情、校情不同而千变万化的,这恰恰是基层工作人员广阔的创新空间。我认为,理念与原理层面的内容并不复杂,有时候是被人说复杂的。根据上述所列事实证明,你们是较好地把握了职业教育基本理念和原理的。这是抚松县职教中心能够获得如许成就的理论前提,也是这所学校今后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的认识基础。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应该是公允的,但现在往往被歪曲了,有人以教育层次定高低,有人以教育类型分优劣,有人以新生入学考分论长短,这些谬误已经给现行教育事业带来巨大危害,其中第三种看法流毒最广,毒害最深。近年来的招生季节,常见媒体报道北大和清华居然也为“掐尖”而明争暗斗。其实,人类的智力,假如除去最高和最低的各约5%,其余约90%的人当中,总体的智力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值得人们更加关注的不是总体智力差异而是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差异,因为人的智力多元,其比例结构因人而异,全球70亿人的潜能结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他们把各自的潜能“适性”地、充分地开发出来。得高分学生而教育之,不妨为之而乐,为之而幸,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目标的全部,也不是教育者所乐、所幸之全部。不错,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支持。而成为杰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如此,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也需要天赋支持。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状元。那些只会“掐尖而教”的学校,未必教育水平高超,因为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学习者接受教育过程所获得成长的增量大小以及使其获得这个增量的难度大小。
马校长,中国的现代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开始得早,但发展的道路却比普通教育更坎坷,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衰起落,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现象,而是始终伴随着新旧教育思想的更替,反映了整个教育制度的进步与落后。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尚不完善,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偏见层出不穷。面对风言风语,我觉得咱们无需难过,只需要像您那样“发狠”。相信讲风言风语的人的多数迟早会改变,咱们行无愧怍,何须忧伤?不必用别人一时的落后来惩罚自己。其实,教育领域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仅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家知道,教育部曾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尽可能为招收残疾考生创造条件,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但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4年8月14日报道,福建漳州一名残疾考生叫刘婉玲,今年报考福建江夏学院,高考得了 549分,高出二本线67分,仍然被退档,解释的理由是体检不合格。幸亏在社会舆论关注和省教育部门协调下,刘婉玲最终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录取。这件事情可以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第一,即使政策好了,实际情况也未必就好;第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报告》的批示中,要求我们“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相信,中国职业教肓的发展环境肯定会日益改善,包括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不良政策终将被扫除,例如技术、技能型人员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的政策,就业领域学历至上、聘用不公的政策等等。从2014年7月4日新华网记者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的一次专访报道中了解到,该部领导对相关情况是完全清楚的,他们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以落实习总书记的批示精神。
抚松县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但从报道贵校的这篇文章中看出,抚松县领导的思想水平比较高,他们愿意“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抓好县职教中心建设”,经费向你们倾斜,编制向你们倾斜,反映了他们对经济、社会、教育的一种认识高度,表现出他们不凡的眼光和魄力,令人钦佩。
您说:“这些年下来,我们已经把坚持和努力变成了习惯”。我理解你们从坚持到习惯的转化,是意味着对事业追求的高度自觉,是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们都说“大山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我倒希望有更多大山外面的人走进山来,看看山里人的独特神韵和风采。于社长和刘主编说得好:“有这样一群人执著地坚守在县级职教中心这块阵地上,他们无怨无悔,竭尽所能,用自己的热忱和生命努力诠释着他们坚守的价值和意义。抚松县职教中心的师生们就是这样一群人的代表,在长白山脚下,在茫茫林海之中,他们为着一个生活着30万人口的乡土坚守着希望”。
本人很惭愧,年老力衰,无能以助,只能继续关注着你们,为你们祈福,衷心祝愿抚松县职教中心越办越强,越办越新,越办越好!
2014年8月15日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