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造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数学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乐趣,让学生成为教材和课程的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效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商洽。
1什么是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求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后可克服)的学习情境。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推理、验证等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就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充满生机。
2.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四册《认识方向》时,我在复习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后,创设了让学生做“小导游”,给到来宾市作客的朋友介绍来宾市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物的情境。让他们以市政广场为中心,先分别介绍市政广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主要的建筑物或景点,然后让学生思考:红水河大桥在市政广场的哪面呢?裕达中央城呢?……因为所提出的这些景点都是介于学生已认识的两个方位之间,如红水河大桥位于市政广场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南面,有的说在西面,有的说在西和南之间……接着学生讨论得出:红水河大桥位于市政广场的西南面或南西面,最后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红水河大桥在市政广场的西南面。此时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说明:介于两个方向之间的要同时说出这两个方向,人们习惯上将“东”、“西”放在前面,“南”、“北”放在后面。这里我运用当“小导游”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东、西、南、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多数学生都有过独自买东西的经历,也都会自己买东西,于是创设了一个买学习用品的情境,由数学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要求学生想清楚:我要买哪些东西?一共要多少钱?我付多少钱?营业员要找回多少钱?在交待完这些后,老师将学习用品的单价在背投上呈现出来:钢笔每枝5元5角、铅笔每枝1元2角、橡皮每块8角、三角板每副1元5角、练习本每本6角,圆珠笔每支2元,文具盒每个6元6角。接着老师跟大家讲清购买的规则:为了便于大家购买,且能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在一节课内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要大家互相配合,请各位顾客把自己要买的商品先选好,并把具体价格列出来计算好总价,要求总价不超过10元,算好后,告诉营业员要买什么,要找多少钱。还要把自己计算的式子给营业员看看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把你想要的学习用品买走。先算好的同学可以先买,买好的同学可以帮营业员做一个小小营业员。刚一宣布开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一边选择商品,一边计算总价,还要把找零的钱计算出来,而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先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后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和周围的同伴讨论后再计算。结果学生很快就选出了自己所要的商品,完满地完成了任务,表现好的学生立刻做起小小营业员帮老师卖起商品来。这时,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卖东西,自己则去帮助班里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去完成了购买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忘记了这时是在进行数学的学习。将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有了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要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苏教版教材“7的乘法口诀”时,我运用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创设了白雪公主给小矮人发气球的情境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观察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小矮人们拿着气球排好队依次走了出来,而从前往后气球上的数字分别是7、14、21、( )……
由于学生非常喜欢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所以在兴趣的牵引下引发了数学思考:这几个数都跟谁有关?再通过比较这些数的特征,然后自觉地加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诱导学生走向新知的探究领域。 2.3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探究者的成功感,让数学课堂成为新知识的探究场所,引领他们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放假时学校准备给教室重新装修,给地面铺上地砖,现在有几种不同样式、不同尺寸的地砖供大家选择,你能选择其中一种,然后自己动手测量出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计算出铺满教室地面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比较后选出合适的地砖,并计算出所需的地砖块数。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考虑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能力,同时也探究出了计算地砖块数的不同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学得也轻松了。
2.4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陶行知先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应成为我们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指导思想。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探索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选取不同的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时,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老猴给小猴分桃子的情境,这个分桃子的情境本身就是开放的,只有6个桃,并没有说怎么分、分成几份。既然没有规定学生如何分的具体要求,学生分的结果当然就不相同了,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后分成:①1和5,②2和4,③3和3,④1、1和4,⑤1、2、3,⑥2、2、2, ⑦1、1、1、1、1、1。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分的这些结果再让学生将其进行分类,这次分类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也是开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开始时学生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统一,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这样小猴子们才觉得公平,也才能接受。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性的、内在的规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真缔,诱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知不觉中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发展,使小学数学课堂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焕发出鲜活的生机。
1什么是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求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后可克服)的学习情境。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推理、验证等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就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充满生机。
2.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四册《认识方向》时,我在复习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后,创设了让学生做“小导游”,给到来宾市作客的朋友介绍来宾市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物的情境。让他们以市政广场为中心,先分别介绍市政广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主要的建筑物或景点,然后让学生思考:红水河大桥在市政广场的哪面呢?裕达中央城呢?……因为所提出的这些景点都是介于学生已认识的两个方位之间,如红水河大桥位于市政广场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南面,有的说在西面,有的说在西和南之间……接着学生讨论得出:红水河大桥位于市政广场的西南面或南西面,最后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红水河大桥在市政广场的西南面。此时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说明:介于两个方向之间的要同时说出这两个方向,人们习惯上将“东”、“西”放在前面,“南”、“北”放在后面。这里我运用当“小导游”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东、西、南、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多数学生都有过独自买东西的经历,也都会自己买东西,于是创设了一个买学习用品的情境,由数学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要求学生想清楚:我要买哪些东西?一共要多少钱?我付多少钱?营业员要找回多少钱?在交待完这些后,老师将学习用品的单价在背投上呈现出来:钢笔每枝5元5角、铅笔每枝1元2角、橡皮每块8角、三角板每副1元5角、练习本每本6角,圆珠笔每支2元,文具盒每个6元6角。接着老师跟大家讲清购买的规则:为了便于大家购买,且能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在一节课内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要大家互相配合,请各位顾客把自己要买的商品先选好,并把具体价格列出来计算好总价,要求总价不超过10元,算好后,告诉营业员要买什么,要找多少钱。还要把自己计算的式子给营业员看看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把你想要的学习用品买走。先算好的同学可以先买,买好的同学可以帮营业员做一个小小营业员。刚一宣布开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一边选择商品,一边计算总价,还要把找零的钱计算出来,而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先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后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和周围的同伴讨论后再计算。结果学生很快就选出了自己所要的商品,完满地完成了任务,表现好的学生立刻做起小小营业员帮老师卖起商品来。这时,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卖东西,自己则去帮助班里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去完成了购买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忘记了这时是在进行数学的学习。将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有了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要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苏教版教材“7的乘法口诀”时,我运用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创设了白雪公主给小矮人发气球的情境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观察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小矮人们拿着气球排好队依次走了出来,而从前往后气球上的数字分别是7、14、21、( )……
由于学生非常喜欢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所以在兴趣的牵引下引发了数学思考:这几个数都跟谁有关?再通过比较这些数的特征,然后自觉地加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诱导学生走向新知的探究领域。 2.3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探究者的成功感,让数学课堂成为新知识的探究场所,引领他们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放假时学校准备给教室重新装修,给地面铺上地砖,现在有几种不同样式、不同尺寸的地砖供大家选择,你能选择其中一种,然后自己动手测量出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计算出铺满教室地面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比较后选出合适的地砖,并计算出所需的地砖块数。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考虑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能力,同时也探究出了计算地砖块数的不同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学得也轻松了。
2.4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陶行知先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应成为我们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指导思想。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探索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选取不同的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时,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老猴给小猴分桃子的情境,这个分桃子的情境本身就是开放的,只有6个桃,并没有说怎么分、分成几份。既然没有规定学生如何分的具体要求,学生分的结果当然就不相同了,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后分成:①1和5,②2和4,③3和3,④1、1和4,⑤1、2、3,⑥2、2、2, ⑦1、1、1、1、1、1。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分的这些结果再让学生将其进行分类,这次分类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也是开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开始时学生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统一,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这样小猴子们才觉得公平,也才能接受。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性的、内在的规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真缔,诱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知不觉中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发展,使小学数学课堂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焕发出鲜活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