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文化是特殊的育人载体,把握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碰撞和对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增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辽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对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开启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腾飞的动力源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纷呈的经典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魂”。高职院校不仅是传承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学院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然而,由于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支离破碎,高职院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化、机械化,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学生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断链的现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把握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滋润成长,既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碰撞和两者对接途径的探讨
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等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育人优势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
学校是人类知识的殿堂,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校舍建筑的造型,应以艺术的语言,展现给师生视觉空间艺术的享受,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校舍的建筑造型,而这一印象又往往深深地打动或影响人的情绪感受和追踪记忆,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构建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氛围。如散发出浓浓的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从里到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映现出现代学校的书卷气息。特别是学校标志性建筑,是学校最靓丽的风景线,无论古香古色还是现代大厦,虽建筑特点各有不同,但都用典雅、朴实的建筑风格,营造出各自学校的文化特征,烘托出独特的书香之气;花卉和树木的种植,彰显园林艺术风格;温馨提示语,尽展诗词佳句魅力。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传统文化浓郁清新,行走其间,耳濡目染,于无声处,沁人心脾。
具体措施,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依托“书林、三昧园、鸣春园、碧鉴塘、浣清池、六艺园、怡心园”等十六处校园人文景观及“上善若水,为学日益”、“宁以修身、静以养性”、“书山有路勤为径”、“温、良、恭、俭、让、悟、勤”等启智明慧碑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在“入园品三昧,鉴塘悟倒影,浣清喻君子,六艺成古砺”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二)传统文化延伸特长活动中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活动中,借助节日文化,使民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老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
下面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我院成立书林文学社、三昧文化社团、六艺记者站,通过“象山瑰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方正品字格”征文大赛、古诗文诵读进公寓、“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校园行等活动,带动了许多师生重学文化经典,成为了塑造校园文化的先锋。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让学生体验包粽子、吃月饼的乐趣,交流民俗节日的来历、名人的故事,欣赏经典的诗词歌赋,探讨爱国、团圆、敬老的话题等。同时开展感恩励志、诚实守信、嘉言懿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三)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建设中
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的。要把传统文化落在实处,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开发和实施并举。传统文化精髓和糟粕并存,必须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1.开发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研发编印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综述、作者简介、简要注释及赏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对学生阅读和文学赏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丰富学院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了“学国学、诵诗文、重品悟”的浓厚氛围。
2.开设课程
(1)学院每学习开设一门“传统文化课程”,由语文教师按照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授课。
(2)设置多种课型
根据学校资源,根据校本教材的结构,根据不同年级,由语文教师选择课型进行讲授。 ①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
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以诵读记忆为主,对经典诗词(古文)进行介绍,解决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句义,对句章篇进行熟练朗读,达到优秀句章篇准确背诵的目的。
②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
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以赏析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大量资料,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生活环境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古文)的深刻内涵,对作品进行鉴赏,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3.成立教师读书协会
学院各个院系成立读书协会会,有组织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协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免费向读书会成员提供阅读书籍,定期开展活动。
(四)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本土传统文化包括区域传统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挖掘本地、本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和内涵,整理、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理念,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建好校史陈列馆,提炼校风、校训等。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地域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地大人多,不同地域风俗人情各不相同,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内核。如辽北地区的文化精髓是“红楼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小品文化”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地域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优势,对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和保证。用中国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引领高职院校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力,使校园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参考文献
[1]刘施昊.论校园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
[2]于伟峰.提高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及实效性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张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5]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6]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3).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2EA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感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开启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腾飞的动力源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纷呈的经典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魂”。高职院校不仅是传承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学院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然而,由于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支离破碎,高职院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化、机械化,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学生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断链的现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把握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滋润成长,既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碰撞和两者对接途径的探讨
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等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育人优势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
学校是人类知识的殿堂,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校舍建筑的造型,应以艺术的语言,展现给师生视觉空间艺术的享受,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校舍的建筑造型,而这一印象又往往深深地打动或影响人的情绪感受和追踪记忆,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构建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氛围。如散发出浓浓的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从里到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映现出现代学校的书卷气息。特别是学校标志性建筑,是学校最靓丽的风景线,无论古香古色还是现代大厦,虽建筑特点各有不同,但都用典雅、朴实的建筑风格,营造出各自学校的文化特征,烘托出独特的书香之气;花卉和树木的种植,彰显园林艺术风格;温馨提示语,尽展诗词佳句魅力。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传统文化浓郁清新,行走其间,耳濡目染,于无声处,沁人心脾。
具体措施,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依托“书林、三昧园、鸣春园、碧鉴塘、浣清池、六艺园、怡心园”等十六处校园人文景观及“上善若水,为学日益”、“宁以修身、静以养性”、“书山有路勤为径”、“温、良、恭、俭、让、悟、勤”等启智明慧碑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在“入园品三昧,鉴塘悟倒影,浣清喻君子,六艺成古砺”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二)传统文化延伸特长活动中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活动中,借助节日文化,使民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老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
下面以辽宁职业学院为例。
我院成立书林文学社、三昧文化社团、六艺记者站,通过“象山瑰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方正品字格”征文大赛、古诗文诵读进公寓、“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校园行等活动,带动了许多师生重学文化经典,成为了塑造校园文化的先锋。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让学生体验包粽子、吃月饼的乐趣,交流民俗节日的来历、名人的故事,欣赏经典的诗词歌赋,探讨爱国、团圆、敬老的话题等。同时开展感恩励志、诚实守信、嘉言懿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三)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建设中
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的。要把传统文化落在实处,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开发和实施并举。传统文化精髓和糟粕并存,必须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1.开发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研发编印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综述、作者简介、简要注释及赏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对学生阅读和文学赏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丰富学院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了“学国学、诵诗文、重品悟”的浓厚氛围。
2.开设课程
(1)学院每学习开设一门“传统文化课程”,由语文教师按照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授课。
(2)设置多种课型
根据学校资源,根据校本教材的结构,根据不同年级,由语文教师选择课型进行讲授。 ①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
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以诵读记忆为主,对经典诗词(古文)进行介绍,解决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句义,对句章篇进行熟练朗读,达到优秀句章篇准确背诵的目的。
②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
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以赏析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大量资料,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生活环境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古文)的深刻内涵,对作品进行鉴赏,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3.成立教师读书协会
学院各个院系成立读书协会会,有组织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协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免费向读书会成员提供阅读书籍,定期开展活动。
(四)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本土传统文化包括区域传统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挖掘本地、本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和内涵,整理、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理念,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建好校史陈列馆,提炼校风、校训等。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地域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地大人多,不同地域风俗人情各不相同,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内核。如辽北地区的文化精髓是“红楼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小品文化”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地域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优势,对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和保证。用中国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来引领高职院校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力,使校园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参考文献
[1]刘施昊.论校园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
[2]于伟峰.提高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途径及实效性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张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5]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6]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3).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2EA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