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她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情”!语文课能把这个字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大家经常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感情的孩子。于是经常板着脸孔讲概念、讲道理。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忘记了孩子的感受,语文教学变得沉闷、呆板。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其实语文教学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 在美读中唤起情感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感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以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
美读唤情要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可以侧重于感知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也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感受蕴情。如美读七年级语文《社戏》一文中“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这一段,学生仿佛身临夏夜的水乡,那里小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怎不招引着孩子们也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再加上那夜气里的清香、豆熟了的醇香浓香,水乡孩子的热情大方好客等等,处处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美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声情并茂的美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摄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总之,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美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唤起情感。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当然,教师美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美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让美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 在想象中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一文,我讲述老斑羚和半大斑羚试跳成功后,请学生品读、想象课文第十、十一小节:“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来的桥……”读到这儿,该学生竟读不下去。我连忙问她原因,她哽咽地说:“老斑羚捧死了,真可怜。”“老斑羚为了小斑羚,牺牲了自己,我很感动。”“老师,老斑羚真伟大呀!”一张张七嘴八舌的小嘴天真极了,无不倾注了对老斑羚的喜爱、敬佩之情,在想象中无不激发起学生一个个感情的涟漪。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罗曼·罗兰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在挑战面前,我们更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创造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学生为本,构建鲜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景。用知识指引学生,用精神塑造学生,用创造发展学生。
三 在评读中促进情感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如八年级语文《春酒》一课,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喜欢;有学生读出了“我”盼望喝“春酒”的迫切心情;有学生读出了“我”喝“春酒”时的欢乐;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怀念。课堂上,我则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评价学生,激活学生思维,用富有动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其中。收放自如、动静有致,使学生深受感染,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整个课堂氛围融洽,充满活力,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能促进学生情感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 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四 在演读中感悟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情感,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自编课文剧、自做道具,在课内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剧中内容,使学生进人情景,在演戏和看戏的活动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落实知识的教学。自编自演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可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妆表演、即兴表演等。这样用课文内容开展一种表演式的智力活动,一种创造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将感到轻松、自如。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八年级语文《喂——出来》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课前,我要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设计编排课本剧,课堂上表演由评委打分,进行比赛式学习。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声,教材有情,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师有情,学生有情,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了。在朗读教学中,情感的触发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在于揣摩把握作品抒写个体生命对生活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学生就既有理解的愉快,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一定会变得爱学、乐学了。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大家经常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感情的孩子。于是经常板着脸孔讲概念、讲道理。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忘记了孩子的感受,语文教学变得沉闷、呆板。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其实语文教学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 在美读中唤起情感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感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以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
美读唤情要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可以侧重于感知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也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感受蕴情。如美读七年级语文《社戏》一文中“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这一段,学生仿佛身临夏夜的水乡,那里小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怎不招引着孩子们也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再加上那夜气里的清香、豆熟了的醇香浓香,水乡孩子的热情大方好客等等,处处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美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声情并茂的美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摄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总之,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美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唤起情感。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当然,教师美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美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让美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 在想象中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一文,我讲述老斑羚和半大斑羚试跳成功后,请学生品读、想象课文第十、十一小节:“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来的桥……”读到这儿,该学生竟读不下去。我连忙问她原因,她哽咽地说:“老斑羚捧死了,真可怜。”“老斑羚为了小斑羚,牺牲了自己,我很感动。”“老师,老斑羚真伟大呀!”一张张七嘴八舌的小嘴天真极了,无不倾注了对老斑羚的喜爱、敬佩之情,在想象中无不激发起学生一个个感情的涟漪。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罗曼·罗兰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在挑战面前,我们更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创造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学生为本,构建鲜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景。用知识指引学生,用精神塑造学生,用创造发展学生。
三 在评读中促进情感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如八年级语文《春酒》一课,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喜欢;有学生读出了“我”盼望喝“春酒”的迫切心情;有学生读出了“我”喝“春酒”时的欢乐;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怀念。课堂上,我则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评价学生,激活学生思维,用富有动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其中。收放自如、动静有致,使学生深受感染,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整个课堂氛围融洽,充满活力,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能促进学生情感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 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四 在演读中感悟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情感,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自编课文剧、自做道具,在课内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剧中内容,使学生进人情景,在演戏和看戏的活动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落实知识的教学。自编自演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可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妆表演、即兴表演等。这样用课文内容开展一种表演式的智力活动,一种创造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将感到轻松、自如。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八年级语文《喂——出来》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课前,我要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设计编排课本剧,课堂上表演由评委打分,进行比赛式学习。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声,教材有情,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师有情,学生有情,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了。在朗读教学中,情感的触发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在于揣摩把握作品抒写个体生命对生活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学生就既有理解的愉快,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一定会变得爱学、乐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