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质量监测是指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学段内容为依据,对学生在美术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的一项活动。监测题型有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创作题三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上述题型,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巩固,是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课堂提问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互动、任务驱动、过程跟进、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尝试从针对性、条理性、开放性、对比性、发散性几个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初步探究,力求在美术质量监测的背景下实现美术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一、追求精准,问题具有针对性
赏中悟画,赏只是专题欣赏的一部分,仅仅是引领学生在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它不是教学的关键,悟才是教学重点。那如何悟?就要从设计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质疑解惑。它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解答考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中国传世名作》这一课时,应针对不同的作品,设计精准的问题。例如,对《步辇图》,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人?是位怎样的画家?
(2)作品记录了什么历史事件?用了怎样的绘画手法?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3)步辇是什么?为什么画家把唐太宗这个人物画得最大?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各有什么特点?
对《富春山居图》,则应关注这些问题。
(1)画面上描绘了什么内容?画家用了什么方法来区别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山?
(2)远处的树和近处的树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对比《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可进行如下引导。
(1)两幅画构图有何不同?
(2)这两幅画为什么人物都那么小?体现了画家什么思想?
这些问题一个牵引着另一个,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考题内容进行设问,最终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到理解、从理性认识到正确解答的这一学习过程。
二、循序渐进,问题具有条理性
一节课,往往是由多个小问题组成,教师应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識层次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分步、逐个击破,从而击破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都应遵循条理性原则,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层层递进击破小问题后,激发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飞天》一课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你知道舞蹈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吗?
(2)看了视频中的舞蹈,你有什么感想?
(3)飞天的形象是艺术家们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出来的,那艺术家们都进行了哪些联想和艺术表现呢?
(4)三个不同时期的飞天,各有什么变化?
(5)这里有一组飞天的图片,你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辨别是属于哪个时期的飞天吗?
五个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架构了有条理的几个知识点,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飞天的特征,从而达到赏析、对比三个典型飞天的艺术特色和区别,感受飞天之美的教学目的。学生只要记住关于飞天的这五个问题,面对监测试卷中的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就能自如应对了。
三、多元思考,问题具有开放性
监测题型中,有一个类型是欣赏评述题。为了应对欣赏评述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一个问题只匹配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就会被局限,以至于在做欣赏评述题时,难以展开评述。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徐悲鸿与奔马》一课时,可提出三个问题。
(1)看徐悲鸿自画像,你觉得徐悲鸿爷爷可能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2)从徐悲鸿艺术人生来看,你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3)观察分析徐悲鸿《八骏图》与朗世宁的《八骏图》,你从中感受到徐悲鸿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三个问题,指向不一样,但核心是一样的。由于呈现的问题角度、方向、内容不一样,学生的感受大不相同,甚至于理解的深度、广度也不相同。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辨问题,评述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思辨比较,问题具有对比性
没有对比,就不容易思辨。因此,教师可提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鉴赏、甄别。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民间年画》这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民间年画进行比较,加深思辨能力。思考民间年画的种类有哪些;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在人物造型上、用色上、制作方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解读这几个问题,比较不同地区的年画异同,让学生对民间年画艺术特征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真正达到问中品画的目的。
五、举一反三,问题具有发散性
在监测题及欣赏评述题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需要学生触类旁通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的考题。要做好这一类考题,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设计问题时注意具有发散性。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徐悲鸿与奔马》时,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1)结合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从作品的表现形式、造型风格、色彩等几方面说说徐悲鸿的《八骏图》。
(2)朗世宁的《八骏图》与徐悲鸿的《八骏图》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除了这两幅画外,你还学过哪些有关马的美术作品?
(4)五年级上册《中国传世名作》中唐代的《昭陵六骏》,还有东晋雕塑《马踏飞燕》,从作品的表现形式、造型风格上与徐悲鸿《八骏图》有什么不同?
这一系列问题,从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举一反三到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能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美术知识进行很好的梳理、总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精准聚焦课堂重点,高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提高其审美、评述及正确解答考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与问题的深度,不能过易过难,要难度适中。既要适时渗透考试题型进行适当练习,又要讲究方式方法。课堂上灵活应用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解题能力上,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课堂提问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互动、任务驱动、过程跟进、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本文尝试从针对性、条理性、开放性、对比性、发散性几个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初步探究,力求在美术质量监测的背景下实现美术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一、追求精准,问题具有针对性
赏中悟画,赏只是专题欣赏的一部分,仅仅是引领学生在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它不是教学的关键,悟才是教学重点。那如何悟?就要从设计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质疑解惑。它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解答考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中国传世名作》这一课时,应针对不同的作品,设计精准的问题。例如,对《步辇图》,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人?是位怎样的画家?
(2)作品记录了什么历史事件?用了怎样的绘画手法?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3)步辇是什么?为什么画家把唐太宗这个人物画得最大?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各有什么特点?
对《富春山居图》,则应关注这些问题。
(1)画面上描绘了什么内容?画家用了什么方法来区别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山?
(2)远处的树和近处的树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对比《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可进行如下引导。
(1)两幅画构图有何不同?
(2)这两幅画为什么人物都那么小?体现了画家什么思想?
这些问题一个牵引着另一个,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考题内容进行设问,最终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到理解、从理性认识到正确解答的这一学习过程。
二、循序渐进,问题具有条理性
一节课,往往是由多个小问题组成,教师应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識层次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分步、逐个击破,从而击破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都应遵循条理性原则,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层层递进击破小问题后,激发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飞天》一课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1)你知道舞蹈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吗?
(2)看了视频中的舞蹈,你有什么感想?
(3)飞天的形象是艺术家们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出来的,那艺术家们都进行了哪些联想和艺术表现呢?
(4)三个不同时期的飞天,各有什么变化?
(5)这里有一组飞天的图片,你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辨别是属于哪个时期的飞天吗?
五个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架构了有条理的几个知识点,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飞天的特征,从而达到赏析、对比三个典型飞天的艺术特色和区别,感受飞天之美的教学目的。学生只要记住关于飞天的这五个问题,面对监测试卷中的选择题、欣赏评述题,就能自如应对了。
三、多元思考,问题具有开放性
监测题型中,有一个类型是欣赏评述题。为了应对欣赏评述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一个问题只匹配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就会被局限,以至于在做欣赏评述题时,难以展开评述。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徐悲鸿与奔马》一课时,可提出三个问题。
(1)看徐悲鸿自画像,你觉得徐悲鸿爷爷可能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2)从徐悲鸿艺术人生来看,你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3)观察分析徐悲鸿《八骏图》与朗世宁的《八骏图》,你从中感受到徐悲鸿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三个问题,指向不一样,但核心是一样的。由于呈现的问题角度、方向、内容不一样,学生的感受大不相同,甚至于理解的深度、广度也不相同。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辨问题,评述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思辨比较,问题具有对比性
没有对比,就不容易思辨。因此,教师可提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鉴赏、甄别。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民间年画》这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民间年画进行比较,加深思辨能力。思考民间年画的种类有哪些;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在人物造型上、用色上、制作方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解读这几个问题,比较不同地区的年画异同,让学生对民间年画艺术特征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真正达到问中品画的目的。
五、举一反三,问题具有发散性
在监测题及欣赏评述题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需要学生触类旁通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的考题。要做好这一类考题,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设计问题时注意具有发散性。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徐悲鸿与奔马》时,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1)结合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从作品的表现形式、造型风格、色彩等几方面说说徐悲鸿的《八骏图》。
(2)朗世宁的《八骏图》与徐悲鸿的《八骏图》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除了这两幅画外,你还学过哪些有关马的美术作品?
(4)五年级上册《中国传世名作》中唐代的《昭陵六骏》,还有东晋雕塑《马踏飞燕》,从作品的表现形式、造型风格上与徐悲鸿《八骏图》有什么不同?
这一系列问题,从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举一反三到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能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美术知识进行很好的梳理、总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精准聚焦课堂重点,高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提高其审美、评述及正确解答考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与问题的深度,不能过易过难,要难度适中。既要适时渗透考试题型进行适当练习,又要讲究方式方法。课堂上灵活应用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解题能力上,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