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为了上“我换牙了一统计”这节课,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备课时选用“我换牙了”这个主题进行导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换牙的信息量比较多(0颗—8颗),学生对换牙的主题也不是很感兴趣,因统计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用学生喜欢、简单的素材入手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用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人手,这样的素材一下将很陌生的统计与极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消除了距离感,同时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课堂实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那种小动物?
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瞧,它们来了(出示课件)
2、师:它们是小兔子、小狗、老虎、小猴子,这4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生:……
3、谁有办法让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小兔子、小狗、老虎、小猴子的各有多少人?
生:……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有兴趣的事,就会特别投入,我认为教学统计时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很关键,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产生了统计的需求。
二、探究统计方法
(一)第一次统计
1、师: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1:数一数1
2、他的办法怎么样?那我们就用他想出来的办法数一数。谁愿意到前面当小老师?
小老师:……
3、师:谁还记得喜欢小猴子的有几人?
4、师:瞧,有的同学都记不清了,那我们刚才不就白数了嘛,看来咱还得想个办法,怎样数过后并且记住它呢?开动脑筋。有办法了吗?
生:我有办法,数完了之后把它记在纸上。
师:这种办法真妙!
[设计意图]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给学生思考、出错、产生困惑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第二次统计
1、下面咱就把數的结果都记在这张白纸上,好吗?这次谁来当小老师?
2、展示学生记录情况。
师:同学们看,我拿了几份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第一份,你看懂了吗?这是谁记的?你来给大家讲讲。
生:我是写下来的,喜欢小兔子的有7人,喜欢小狗的有5人……
教师在此基础上,画上格,问:加上格好,还是不加格好?
(三)认识统计袁
1、(出示表格)是不是更漂亮了?我们一起填一填吧?
(指着表格)它叫什么呢?揭示统计表
2、(1)这些数据除了能在这张表格里表示之外,还可以在象形图里表示出来。
(先出示横的,再出示竖的)以竖的为例:怎样表示喜欢小兔子的人数呢?
生1:在表格上画竖线
生2:在表格上写出名字
生3:涂颜色
(师引导: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表示?为什么?让学生经历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涂颜色是最好的方法,写名字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太大的价值)
这种表示方法你会了吗?拿出象形图,涂一涂。
3、涂格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师强调要先数对格、涂的方法指导)
学生展示(先展示横的,再展示竖的)。
问:这个图有什么好处?(漂亮、清楚)
4、揭示课题
师:刚刚我们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整理出了喜欢小动物的人数,象这样整理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5、提问题。
问: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喜欢小猴子的有几人?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个问题吗?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设计意图]孩子们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对于统计的方法、过程并不了解,让他们经历整个统计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经历了如下过程:
学生说出统计数据的方法(杨笑航说站起来统计)小杨老师站在讲台上现场进行统计数,记不住数据记下来记得不规范画上表格说出表示的方法(画小棒、写名字、涂色等方法)选择横式、竖式统计表进行统计。
三、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
师:你们换牙了吗?换了几颗牙?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2、师:咱们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下发三种表格(统计表、横式统计图、竖式统计图),选择其中的一种完成。
师生完成统计表后,出示课件: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师: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4、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们学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了。
(1)统计喜欢的水果独立做到练习纸上。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统计的作用大不大?课后你还想统计些什么?
课后有感:
这节统计课,显现除了新的亮色,反思课堂中的成功,我认为统计课堂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过统计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点: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感悟数学思想,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很多的知识点不用讲解便迎刃而解了。
比如,第一次统计统计小猴子的人数时,学生只是听,大部分学生记不清喜欢小猴子的到底是几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的想到需要记录下来。
再如,教学“表示喜欢小兔子的人数”时,出现第一种表示方法时,我说:“你看程志航都想到了用画小棒的方法表示出人数,真是聪明,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老师,在格里写出同学们的名字”
“在格里点上点”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得出了多种方法,这是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向更高层次上概括,师适时引导:“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表示?为什么?”在思考、操作中,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方法的(涂色、画格)的简洁性。
统计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统计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多评价、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我认为,让他们喜欢统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鼓励,“你看,杨老师多勇敢,能站在讲台上说出她的想法”,这样一句鼓励的话,其他同学都相继争着表现自己。
通过鼓励,孩子们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让学生猜谜语时,同学们都说是“牙齿”,杨笑航说“冰激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这就要一年级的学生,天真、爱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利用评价的手段用好这一特点,“喜欢”统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总之,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动手、思考、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出统计的必要性,还要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喜欢”上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
为了上“我换牙了一统计”这节课,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备课时选用“我换牙了”这个主题进行导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换牙的信息量比较多(0颗—8颗),学生对换牙的主题也不是很感兴趣,因统计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用学生喜欢、简单的素材入手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用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人手,这样的素材一下将很陌生的统计与极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消除了距离感,同时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课堂实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那种小动物?
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瞧,它们来了(出示课件)
2、师:它们是小兔子、小狗、老虎、小猴子,这4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生:……
3、谁有办法让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小兔子、小狗、老虎、小猴子的各有多少人?
生:……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有兴趣的事,就会特别投入,我认为教学统计时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很关键,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产生了统计的需求。
二、探究统计方法
(一)第一次统计
1、师: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1:数一数1
2、他的办法怎么样?那我们就用他想出来的办法数一数。谁愿意到前面当小老师?
小老师:……
3、师:谁还记得喜欢小猴子的有几人?
4、师:瞧,有的同学都记不清了,那我们刚才不就白数了嘛,看来咱还得想个办法,怎样数过后并且记住它呢?开动脑筋。有办法了吗?
生:我有办法,数完了之后把它记在纸上。
师:这种办法真妙!
[设计意图]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给学生思考、出错、产生困惑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第二次统计
1、下面咱就把數的结果都记在这张白纸上,好吗?这次谁来当小老师?
2、展示学生记录情况。
师:同学们看,我拿了几份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第一份,你看懂了吗?这是谁记的?你来给大家讲讲。
生:我是写下来的,喜欢小兔子的有7人,喜欢小狗的有5人……
教师在此基础上,画上格,问:加上格好,还是不加格好?
(三)认识统计袁
1、(出示表格)是不是更漂亮了?我们一起填一填吧?
(指着表格)它叫什么呢?揭示统计表
2、(1)这些数据除了能在这张表格里表示之外,还可以在象形图里表示出来。
(先出示横的,再出示竖的)以竖的为例:怎样表示喜欢小兔子的人数呢?
生1:在表格上画竖线
生2:在表格上写出名字
生3:涂颜色
(师引导: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表示?为什么?让学生经历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涂颜色是最好的方法,写名字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太大的价值)
这种表示方法你会了吗?拿出象形图,涂一涂。
3、涂格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师强调要先数对格、涂的方法指导)
学生展示(先展示横的,再展示竖的)。
问:这个图有什么好处?(漂亮、清楚)
4、揭示课题
师:刚刚我们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整理出了喜欢小动物的人数,象这样整理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5、提问题。
问: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喜欢小猴子的有几人?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个问题吗?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设计意图]孩子们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对于统计的方法、过程并不了解,让他们经历整个统计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经历了如下过程:
学生说出统计数据的方法(杨笑航说站起来统计)小杨老师站在讲台上现场进行统计数,记不住数据记下来记得不规范画上表格说出表示的方法(画小棒、写名字、涂色等方法)选择横式、竖式统计表进行统计。
三、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
师:你们换牙了吗?换了几颗牙?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2、师:咱们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下发三种表格(统计表、横式统计图、竖式统计图),选择其中的一种完成。
师生完成统计表后,出示课件: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师: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4、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们学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了。
(1)统计喜欢的水果独立做到练习纸上。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统计的作用大不大?课后你还想统计些什么?
课后有感:
这节统计课,显现除了新的亮色,反思课堂中的成功,我认为统计课堂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过统计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点: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感悟数学思想,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很多的知识点不用讲解便迎刃而解了。
比如,第一次统计统计小猴子的人数时,学生只是听,大部分学生记不清喜欢小猴子的到底是几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的想到需要记录下来。
再如,教学“表示喜欢小兔子的人数”时,出现第一种表示方法时,我说:“你看程志航都想到了用画小棒的方法表示出人数,真是聪明,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老师,在格里写出同学们的名字”
“在格里点上点”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得出了多种方法,这是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向更高层次上概括,师适时引导:“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表示?为什么?”在思考、操作中,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方法的(涂色、画格)的简洁性。
统计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统计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多评价、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我认为,让他们喜欢统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鼓励,“你看,杨老师多勇敢,能站在讲台上说出她的想法”,这样一句鼓励的话,其他同学都相继争着表现自己。
通过鼓励,孩子们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让学生猜谜语时,同学们都说是“牙齿”,杨笑航说“冰激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这就要一年级的学生,天真、爱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利用评价的手段用好这一特点,“喜欢”统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总之,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动手、思考、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出统计的必要性,还要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喜欢”上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