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
动机,《辞海》中作如下解释:“是与满足个体需要的活动有关的目的或出发点,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有被动和主动之分。所谓“主动阅读动机”,指的是在没有明显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出于读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如崇高理想、求知欲望、审美情趣等产生的阅读动机。这是一种对理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嗜好的读书”。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动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建个性档案,促自由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现在已经成为中外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法指导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尤其重要。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很大,他们的知识图式也居于不同层次。教师可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予以指导。对于把学习辅导用书当作课外阅读对象的“书呆子”,我们应该降低要求,首先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明确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意义,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起始点。对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學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指导学生往“专”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拔尖人才作准备。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点上,教师可采取“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术”,面对面加以个别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发现不足,给予弥补;发现优势,及时鼓励并予以全班推广,以更大程度地树立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挖掘学生的能力。面上,教师要“批发”阅读方法。随机指定五个学生(最好是不同能力层次的),自由选择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经教师确认),经过一到两个星期的阅读后,在课堂上召开“阅读感觉发布会”,让五位学生公开“发表”他们的个人阅读方法和阅读体验。教师不作优劣评判,侧重于肯定和鼓励。当然,对于出现的歪曲事实、曲解历史等原则性错误,教师应及时予以指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过程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推动学生间的交流。这样,经过几次“批发”之后,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体验日渐丰富,而且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依托教,扩展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值最高的是“博学”,说明教师本人丰富的学识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有很积极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另外,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范本,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和作家,教师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露痕迹地作课外的延伸,一来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二来教师侃侃而谈的风度给学生一定的“威压”,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激起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三来教师的引述、介绍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引导,求知欲强的学生会在课后去翻一翻原文,以证实教师所讲是否“属实”。比如:初一的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以联系“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卖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挨打”等,比较文学名著中不同的“打”,从而挖掘不同的人物性格。
三、以身、以情促读
阅读是构建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但学生往往受自身知识、阅历、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迈不出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比学生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积极投入情感,见缝插针地抒几段情,论几番感,让自己这块小石头激起学生心湖的波浪。比如:笔者与一位家长交谈时,有感于她浓浓的爱子之情,不禁在课堂上抒发出来。既而联想到朋友之情、家庭亲情、师生之情、男女爱情、陌生人的萍水之情等,并引用了余杰的《压伤的芦苇》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两星期后,有部分学生在随笔中反映了自己看《压伤的芦苇》的感受,并与笔者进行交流。
四、推荐书,阅读经典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下浩如烟海的书籍,加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呈金字塔型增长。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穷其一生也难以阅读到其中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选择书目成为阅读的一种重要技能。别林斯基就曾说过:“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选择的能力。
书目的选择主要满足两个需要,补充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语文课外阅读应侧重于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补充性需要更适合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般实施于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21世纪的中学生不再是只单纯地接受“红旗教育”,而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全面发展,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公民。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经典阅读意识。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及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分年级向学生推荐精品书籍和报刊。
总之,阅读动机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阅读动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大海中自由地遨游而不会“溺水”,直接带动学生课内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
动机,《辞海》中作如下解释:“是与满足个体需要的活动有关的目的或出发点,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有被动和主动之分。所谓“主动阅读动机”,指的是在没有明显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出于读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如崇高理想、求知欲望、审美情趣等产生的阅读动机。这是一种对理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嗜好的读书”。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动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建个性档案,促自由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现在已经成为中外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法指导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尤其重要。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很大,他们的知识图式也居于不同层次。教师可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予以指导。对于把学习辅导用书当作课外阅读对象的“书呆子”,我们应该降低要求,首先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明确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意义,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起始点。对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學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指导学生往“专”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拔尖人才作准备。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点上,教师可采取“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术”,面对面加以个别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发现不足,给予弥补;发现优势,及时鼓励并予以全班推广,以更大程度地树立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挖掘学生的能力。面上,教师要“批发”阅读方法。随机指定五个学生(最好是不同能力层次的),自由选择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经教师确认),经过一到两个星期的阅读后,在课堂上召开“阅读感觉发布会”,让五位学生公开“发表”他们的个人阅读方法和阅读体验。教师不作优劣评判,侧重于肯定和鼓励。当然,对于出现的歪曲事实、曲解历史等原则性错误,教师应及时予以指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过程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推动学生间的交流。这样,经过几次“批发”之后,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体验日渐丰富,而且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依托教,扩展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值最高的是“博学”,说明教师本人丰富的学识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有很积极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另外,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范本,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和作家,教师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露痕迹地作课外的延伸,一来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二来教师侃侃而谈的风度给学生一定的“威压”,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激起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三来教师的引述、介绍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引导,求知欲强的学生会在课后去翻一翻原文,以证实教师所讲是否“属实”。比如:初一的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以联系“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卖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挨打”等,比较文学名著中不同的“打”,从而挖掘不同的人物性格。
三、以身、以情促读
阅读是构建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但学生往往受自身知识、阅历、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迈不出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比学生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积极投入情感,见缝插针地抒几段情,论几番感,让自己这块小石头激起学生心湖的波浪。比如:笔者与一位家长交谈时,有感于她浓浓的爱子之情,不禁在课堂上抒发出来。既而联想到朋友之情、家庭亲情、师生之情、男女爱情、陌生人的萍水之情等,并引用了余杰的《压伤的芦苇》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两星期后,有部分学生在随笔中反映了自己看《压伤的芦苇》的感受,并与笔者进行交流。
四、推荐书,阅读经典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下浩如烟海的书籍,加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呈金字塔型增长。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穷其一生也难以阅读到其中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选择书目成为阅读的一种重要技能。别林斯基就曾说过:“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选择的能力。
书目的选择主要满足两个需要,补充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语文课外阅读应侧重于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补充性需要更适合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般实施于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21世纪的中学生不再是只单纯地接受“红旗教育”,而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全面发展,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公民。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经典阅读意识。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及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分年级向学生推荐精品书籍和报刊。
总之,阅读动机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阅读动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大海中自由地遨游而不会“溺水”,直接带动学生课内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