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基于共享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灌输模型,指出共享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效能及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依据关系模型,指出基于共享知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即通过说服性传播实现直接沟通;利用移情机制进行意识形态与道德观念的传递和渗透;运用社会网络形成自培机制的知识地图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知识 灌输 移情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1
1 引言
如果一个阶级能够使本阶级的思想、观念等转化为一种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相对稳固的。[1]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规范等灌输给每一个社会个体,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1]列宁曾经反复强调过,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而只能实行灌输"。[4]列宁这一思想对我们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自然是适用的。[5]然而,当前对于灌输理论却存在着各种质疑之声音。[6-8]当然,进行灌输的教育最终要通过被受教者的内化、外现才能达到目的,内在的处理灌输教育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的过程。[9]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灌输的方式,找到打开达到教育效能的"宝藏之门"。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过程实际上是知识(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的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1];而灌输的过程,就是将真理(科学理论)给予对象,使其接受、认同、内化并在思想情绪上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信息输出-输入的双向活动。"灌输"应是正确的目的、科学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灌输"艺术的统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形式,它强调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教学双边活动,灌输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灌输者的愿望和灌输量的投入,而是取决于灌输对象,对灌输内容的接受认可,取决于灌输的艺术。[11]在灌输活动中,知识转移与受教者接受是并行和紧密相关的。
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特别是知识转移理论在组织内外与个体学习效率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能力,[12, 13]所呈现的渗透力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4]因此,探索知识转移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及其效率的内在关系,有利于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角度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断创新。[15]
2 共享知识、对象特征与灌输方式的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一种社会隐喻的表达活动,[16]这种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力量。社会隐喻把灌输教育"硬"强制性表征为潜在的、渗透式的"软"强制教育活动。而学习理论则把灌输教育的路径设定为: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吸收与创造依赖于所识别的知识活动路径。[17]。因此,调节"共享知识"可以有助于提升灌输教育的效率。
共享知识是指教育者与接受者所共有的背景与知识基(knowledge base),共享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挥两个基础性作用[18],即调节知识转移效率与改进学习能力。从灌输的过程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知识转移与接受能力受共享知识结构的影响,发生在双方的多个层面上,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首先,共享知识能够促进教育者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吸收受教者的回馈信息,调整灌输方式,共享知识在灌输活动中扮演"社会心理过滤器"的作用;其次,信任是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传递与学习的助力器,其促进观念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组织有可能通过共享知识来调整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进一步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知识培育了双方的价值认同感;最后,由于共享知识确立了主客体之间的知识距离,因此具有共享基的差异化演进能够不断推动灌输的实践方式、运行机制、内容体系和主客体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共享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社会活动的伴随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协同演化的过程。在灌输过程中,教育者在本质上一直努力地试图对教育理论、灌输方式进行螺旋式改进,即不断进行机会获取、动机产生、能力形成与目的达成之间的循环,灌输及其灌输内容总是在知识源语境、共享知识以及接受者情景之间流动。这就说明注重共享环境下的灌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
图1基于知识共享的灌输机会、能力、动机与效果影响路径
3 共享知识与灌输教育实施效能的关系
就灌输的过程来看,一开始就需要识别所实施内容的特征,目标与对象,并通过社会隐喻的方式转移至接受者;而接受者则不断鉴别所接受的观念与知识,将此与经验、价值、惯习加以比照,并决定接受与否,从而决定了灌输的实施效率。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的双向性,决定了需要共享知识来提高效能。由此可知,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共享知识的知识距离直接影响着灌输的效率,而且,对于接受者来说,在评价和消化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共有相似的情感经验与价值观至关重要,缺乏这种共同经验往往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之合拍并引起共振。因此,共享知识对观念转移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待转移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观念需要相应的背景经验与情境来理解,因此,观念的共享程度是促进有效价值观念转移的关键因素[17]。借助于共享知识,教育者对对象以及实施内容不断重新认识与理解,使之易于表达和接受,进而被理解与吸收。同时,共享知识还促进了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观念的收敛性转移。于是,组织中适度的共享知识可以使观念转移效率⑶达到最大化。
4 共享知识下的灌输教育策略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社会精神要素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以达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从一种理论的视角来看,灌输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内化教育者期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从一种方法的视角来看,灌输行为关注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无意识层域。知识转移有助于灌输活动渗透至待发掘的无意识层域,令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更高。灌输教育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因此,在输入-输出双向互动中的灌输活动,具有以下策略
4.1 说服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沟通策略
说服性传播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特定的观念、意见和主张来影响受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19]在以人为核心的传播活动中,通过直接沟通,信息交流,促使受传者学会"做人"、学习"做事"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说服性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适当手段和途径,使新信息、理论、观念为受者关注、理解和赞许,并使其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服性传播信息的新颖性、思想的先进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构成传播内容的特色,以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震撼力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情感,强化传播效果,以生动丰富的传播形式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需求,因而说服性传播是传播本质的集中体现。说服性传播将信息、思想、理论、观点引入传播过程,构成了思想的传播者--传播途径--思想的接受者的互动关系。[20]
思想教育活动是说服传播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和完善人类说服传播活动的经验和原则,真正创造和谐的思想教育工作氛围是一条好的路径。思想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说服性传播,使受教育者在群体内就能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了一种渠道,提高教育效率。
4.2 移情--共享知识下的渗透策略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实行"对应角色心理换位",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来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情,以此来达到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目的。[21]运用"移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工作,就是要求教育者应站在受教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设身处地为受教者着想,积极参与受教者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从而实现与受教者的情感交流,改善关系,增进互信,优化灌输效果。[22]首要的就是发现并利用、扩大共享知识,利用相同的体验、人生历程、背景灵活地调节自己的参照系去观察和理解接受方,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达及有关观点、意见。让受教者和教育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从而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将移情性的理解、评价和沟通贯穿于思想政治教灌输的始终。
4.3 网络化--自培机制的知识地图策略
在网络时代,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自我培养与提高应该是灌输教育的重要途径,[14, 23]故而自培机制的建立特别是针对受教者应该成为社会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着力点。[14] 自培机制就是努力营造人们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个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尝试、实践、修正的漫长过程。社会性知识地图是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知识黄页混合在一起的新方法。[24]它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绘制的观念流动图来表示社会体系内流动结构,再利用知识黄页表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等信息。组织借助这种社会性知识地图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灌输策略,增加对观念、价值体系转移的引导能力,降低灌输教育的盲目性。
5 结语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充分利用教育者现有知识提高教育效能,实现组织一定的意识形态意图;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必须不断发现与接受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并不断挖掘新的知识与技能,其本质就是通过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戴悦,李忆红. 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04): 26.
[2] 苏虹. "心理体认"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12).
[3] 刘志英. "灌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 山西教育. 2001(23): 54-57.
⑶ 观念转移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单位价值观念知识中有效转移到接受方的知识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知识 灌输 移情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1
1 引言
如果一个阶级能够使本阶级的思想、观念等转化为一种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相对稳固的。[1]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规范等灌输给每一个社会个体,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1]列宁曾经反复强调过,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而只能实行灌输"。[4]列宁这一思想对我们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自然是适用的。[5]然而,当前对于灌输理论却存在着各种质疑之声音。[6-8]当然,进行灌输的教育最终要通过被受教者的内化、外现才能达到目的,内在的处理灌输教育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的过程。[9]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灌输的方式,找到打开达到教育效能的"宝藏之门"。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过程实际上是知识(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的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1];而灌输的过程,就是将真理(科学理论)给予对象,使其接受、认同、内化并在思想情绪上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信息输出-输入的双向活动。"灌输"应是正确的目的、科学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灌输"艺术的统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形式,它强调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教学双边活动,灌输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灌输者的愿望和灌输量的投入,而是取决于灌输对象,对灌输内容的接受认可,取决于灌输的艺术。[11]在灌输活动中,知识转移与受教者接受是并行和紧密相关的。
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特别是知识转移理论在组织内外与个体学习效率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能力,[12, 13]所呈现的渗透力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4]因此,探索知识转移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及其效率的内在关系,有利于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角度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断创新。[15]
2 共享知识、对象特征与灌输方式的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一种社会隐喻的表达活动,[16]这种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力量。社会隐喻把灌输教育"硬"强制性表征为潜在的、渗透式的"软"强制教育活动。而学习理论则把灌输教育的路径设定为: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吸收与创造依赖于所识别的知识活动路径。[17]。因此,调节"共享知识"可以有助于提升灌输教育的效率。
共享知识是指教育者与接受者所共有的背景与知识基(knowledge base),共享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挥两个基础性作用[18],即调节知识转移效率与改进学习能力。从灌输的过程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知识转移与接受能力受共享知识结构的影响,发生在双方的多个层面上,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首先,共享知识能够促进教育者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吸收受教者的回馈信息,调整灌输方式,共享知识在灌输活动中扮演"社会心理过滤器"的作用;其次,信任是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传递与学习的助力器,其促进观念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组织有可能通过共享知识来调整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进一步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知识培育了双方的价值认同感;最后,由于共享知识确立了主客体之间的知识距离,因此具有共享基的差异化演进能够不断推动灌输的实践方式、运行机制、内容体系和主客体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共享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是社会活动的伴随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协同演化的过程。在灌输过程中,教育者在本质上一直努力地试图对教育理论、灌输方式进行螺旋式改进,即不断进行机会获取、动机产生、能力形成与目的达成之间的循环,灌输及其灌输内容总是在知识源语境、共享知识以及接受者情景之间流动。这就说明注重共享环境下的灌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
图1基于知识共享的灌输机会、能力、动机与效果影响路径
3 共享知识与灌输教育实施效能的关系
就灌输的过程来看,一开始就需要识别所实施内容的特征,目标与对象,并通过社会隐喻的方式转移至接受者;而接受者则不断鉴别所接受的观念与知识,将此与经验、价值、惯习加以比照,并决定接受与否,从而决定了灌输的实施效率。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的双向性,决定了需要共享知识来提高效能。由此可知,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共享知识的知识距离直接影响着灌输的效率,而且,对于接受者来说,在评价和消化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共有相似的情感经验与价值观至关重要,缺乏这种共同经验往往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之合拍并引起共振。因此,共享知识对观念转移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待转移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观念需要相应的背景经验与情境来理解,因此,观念的共享程度是促进有效价值观念转移的关键因素[17]。借助于共享知识,教育者对对象以及实施内容不断重新认识与理解,使之易于表达和接受,进而被理解与吸收。同时,共享知识还促进了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观念的收敛性转移。于是,组织中适度的共享知识可以使观念转移效率⑶达到最大化。
4 共享知识下的灌输教育策略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社会精神要素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以达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从一种理论的视角来看,灌输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内化教育者期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从一种方法的视角来看,灌输行为关注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无意识层域。知识转移有助于灌输活动渗透至待发掘的无意识层域,令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更高。灌输教育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因此,在输入-输出双向互动中的灌输活动,具有以下策略
4.1 说服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沟通策略
说服性传播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特定的观念、意见和主张来影响受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19]在以人为核心的传播活动中,通过直接沟通,信息交流,促使受传者学会"做人"、学习"做事"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说服性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适当手段和途径,使新信息、理论、观念为受者关注、理解和赞许,并使其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服性传播信息的新颖性、思想的先进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构成传播内容的特色,以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震撼力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情感,强化传播效果,以生动丰富的传播形式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需求,因而说服性传播是传播本质的集中体现。说服性传播将信息、思想、理论、观点引入传播过程,构成了思想的传播者--传播途径--思想的接受者的互动关系。[20]
思想教育活动是说服传播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和完善人类说服传播活动的经验和原则,真正创造和谐的思想教育工作氛围是一条好的路径。思想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说服性传播,使受教育者在群体内就能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了一种渠道,提高教育效率。
4.2 移情--共享知识下的渗透策略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实行"对应角色心理换位",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来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情,以此来达到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目的。[21]运用"移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工作,就是要求教育者应站在受教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设身处地为受教者着想,积极参与受教者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从而实现与受教者的情感交流,改善关系,增进互信,优化灌输效果。[22]首要的就是发现并利用、扩大共享知识,利用相同的体验、人生历程、背景灵活地调节自己的参照系去观察和理解接受方,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达及有关观点、意见。让受教者和教育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从而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将移情性的理解、评价和沟通贯穿于思想政治教灌输的始终。
4.3 网络化--自培机制的知识地图策略
在网络时代,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自我培养与提高应该是灌输教育的重要途径,[14, 23]故而自培机制的建立特别是针对受教者应该成为社会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着力点。[14] 自培机制就是努力营造人们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个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尝试、实践、修正的漫长过程。社会性知识地图是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知识黄页混合在一起的新方法。[24]它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绘制的观念流动图来表示社会体系内流动结构,再利用知识黄页表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等信息。组织借助这种社会性知识地图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灌输策略,增加对观念、价值体系转移的引导能力,降低灌输教育的盲目性。
5 结语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充分利用教育者现有知识提高教育效能,实现组织一定的意识形态意图;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必须不断发现与接受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并不断挖掘新的知识与技能,其本质就是通过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戴悦,李忆红. 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04): 26.
[2] 苏虹. "心理体认"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12).
[3] 刘志英. "灌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 山西教育. 2001(23): 54-57.
⑶ 观念转移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单位价值观念知识中有效转移到接受方的知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