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北京市等级考(高考)物理试题,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技最新发展成果,突出对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增加了中等难度题目数量的占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并且命制了很多原创性的试题,这有利于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提高试题的信度,下面举例说明。
一、试题联系实际,关注我国科技最新发展成果
试题注重以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引导考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得考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物理能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例1 (第14题)在无风的环境里,某人在高处释放静止的篮球,篮球竖直下落;如果先让篮球以一定的角速度绕过球心的水平轴转动(如图1所示)再释放,则篮球在向下掉落的过程中偏离竖直方向做曲线运动。其原因是,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空气施加的阻力f1和偏转力f2。这两个力与篮球速度。的关系大致为:f1=k1v2,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相反;f2 =k2v,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垂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1、k2是与篮球转动角速度无关的常量
B.篮球可回到原高度且角速度与释放时的角速度相同
C.人站得足够高,落地前篮球有可能向上运动
D.释放条件合适,篮球有可能在空中持续一段水平直线运动
审题: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偏转力f2=k2v作用。
思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去伪存真,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解析:如果篮球转动的角速度为零,则篮球不会受到偏转力f2,因此f2=k2v中的k2和角速度有关,选项A错误。假设篮球可以回到原高度且角速度与释放时的角速度相同,则篮球具有与释放时一样的机械能。这与篮球因受阻力f1,导致其机械能减少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选项B错误。假设篮球可以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则篮球受到沿水平方向的阻力f1,篮球只可能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根据f2=k2v可知,v变小,偏转力f2也变小,这样沿竖直方向的重力和f2就不能保持平衡,因此篮球不可能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由排除法可知,本题选C。
答案:C
正确选项C的推导:在篮球下落的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如果人站得足够高,那么随着篮球速度v不断增大,篮球受到的f1和f2的合力沿竖直方向的分力可能超过重力G,使得篮球竖直向下的分速度减小为零后变成竖直向上,即篮球向上运动。
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题,它以考生熟悉的篮球下落为背景,考查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分解、能量守恒等知识,考查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另外,本套试卷的第3题以5G为背景,第5题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的“天问一号”为背景,第17题通过无人机投放包裹这一真实案例,引导考生密切关注我国的科技前沿,激发考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考生的科学思想与责任。
二、试题加强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同往年试卷相比,本套试卷中的实验题分值占比最高,涉及四个学生实验。
例2 (第13题)在同一竖直平面内,3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1号、2号、3号)悬挂于同一高度,静止时小球恰能接触且悬线平行,如图3所示。在下列实验中,悬线始终保持绷紧状态,碰撞均为对心碰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将1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2号静止、3号摆至高度h。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重复上述实验,3号仍能摆至高度h
B.将1、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1号静止,2、3号一起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守恒
C.将右侧涂胶的1号移至高度h释放,1、2号碰后粘在一起,根据机械能守恒,3号仍能摆至高度h
D.将1号和右侧涂胶的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向右运动,未能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
审题:选项C中的1号右侧涂胶,选项D中的2号右侧涂胶。
思路:两球碰撞后交换速度的条件是质量相等、弹性碰撞,这两条缺一不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动量守恒的条件是合力为零。
解析: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则1号与质量不同的2号相碰后,1號的速度不为零,2号与3号相碰后,3号获得的动能小于1号碰2号前瞬间的动能,因此3号不可能摆至高度h,选项A错误。由三个小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但除碰撞过程外,在释放后的下落过程及碰撞后的摆起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力均不为零,动量均不守恒,选项B错误。右侧涂胶的1号与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存在机械能损失,因此1、2号再与3号相碰后,3号获得的动能不足以使其摆至高度h,选项C错误。右侧涂胶的2号碰3号与3号粘在一起,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存在机械能损失,由三个小球组成的系统在释放后的下落过程,以及碰后摆起的过程中,受到的合力均不为零,动量均不守恒,选项D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由牛顿摆演示实验改编而成,创新点是分析其中一个小球一侧涂胶后再与其他小球碰撞的情况。考查碰撞、动量守恒条件、机械能守恒条件等知识点,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根据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定律,而错误地认为整个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三,试卷突出了对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
例3 (第19题)如图4甲所示,真空中有一长直细金属导线MN,与导线同轴放置一半径为R的金属圆柱面。假设导线沿径向均匀辐射出速率相同的电子,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不考虑出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可以用下面两种实验方案测量出射电子的初速度。
a.在柱面和导线之间,只加恒定电压。
b.在柱面内,只加与导线MN平行的匀强磁场。
当电压为Uo或磁感应强度为B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分别计算出射电子的初速度vo。
(2)撤去柱面,沿柱面原位置放置一个弧长为a、长度为6的金属片,如图4乙所示。在该金属片上检测到出射电子形成的电流为I,电子流对该金属片的压强为p。求单位长度导线单位时间内出射电子的总动能。
审题:(1)问中“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2)问中“在该金属片上检测到出射电子形成的电流为I”。
思路:(1)问,电压为U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说明电子的末速度为零;磁感应强度为B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说明电子的运动轨迹与柱面相切。(2)问,需要把时间t内射到金属片上的电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流的微观意义分析求解。
点评:本题的创新点是(2)问,确定单位长度导线单位时间内出射的电子数。这需要建立全新的圆形模型,它不同于我们平常做过的:地面上某一面积接受太阳辐射功率的球形模型。
例4 (第20题)某试验列车按照设定的直线运动模式,利用计算机控制制动装置,实现安全准确地进站停车。制动装置包括电气制动和机械制动两部分。如图5所示为该列车在进站停车过程中设定的加速度大小a车 随速度v的变化曲线。
(1)求列车速度从20 m/s降至3 m/s经过的时间£及行进的距离z。
(2)有关列车电气制动,可以借助如图6所示的模型来理解。图中水平平行金属导轨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回路中的电阻阻值为R,不计金属棒MN及导轨的电阻。金属棒MN沿导轨向右运动的过程,对应列车的电气制动过程,可假设金属棒MN的运动速度与列车的速度、金属棒MN的加速度与列车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列车开始制动时,其速度和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对应图5中的P点。论证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随列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并在图5中画出图像。
(3)制动过程中,除机械制动和电气制动外,列车还会受到随车速减小而减小的空气阻力。分析说明:在列车速度从100 m/s减到3 m/s的过程中,在哪个速度附近所需机械制动最强?
(注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但是题目中没有给出的物理量,在解题时做必要的说明)
审题:(1)问,列车速度从20 m/s降至3 m/s的过程中,由a-v图像可知,列车做加速度a0=-0.7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2)问,电气制动产生的力相当于图6中金属棒MN受到的安培力;(3)问,制动过程中,列车受到机械制动力、电气制动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点评:本题把列车电气制动的原理简化为金属棒在磁場中的运动模型。本题的创新点在于给出的a-v图像是考生陌生的,且(3)问考查考生定性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另外,本套试卷的第2题考查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第7题考查点电荷形成的电场模型,第10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模型,第17题考查平抛运动模型等。
备考建议 2020年北京市等级考(高考)物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观念,体现了基础性;关注我国科技最新发展成果,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性;加强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创新性;突出了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体现了综合性。很好地落实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同学们在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时关注生活、生产、科技创新等,逐步培养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张巧)
一、试题联系实际,关注我国科技最新发展成果
试题注重以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引导考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得考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物理能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例1 (第14题)在无风的环境里,某人在高处释放静止的篮球,篮球竖直下落;如果先让篮球以一定的角速度绕过球心的水平轴转动(如图1所示)再释放,则篮球在向下掉落的过程中偏离竖直方向做曲线运动。其原因是,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空气施加的阻力f1和偏转力f2。这两个力与篮球速度。的关系大致为:f1=k1v2,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相反;f2 =k2v,方向与篮球运动方向垂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1、k2是与篮球转动角速度无关的常量
B.篮球可回到原高度且角速度与释放时的角速度相同
C.人站得足够高,落地前篮球有可能向上运动
D.释放条件合适,篮球有可能在空中持续一段水平直线运动
审题: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偏转力f2=k2v作用。
思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去伪存真,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解析:如果篮球转动的角速度为零,则篮球不会受到偏转力f2,因此f2=k2v中的k2和角速度有关,选项A错误。假设篮球可以回到原高度且角速度与释放时的角速度相同,则篮球具有与释放时一样的机械能。这与篮球因受阻力f1,导致其机械能减少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选项B错误。假设篮球可以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则篮球受到沿水平方向的阻力f1,篮球只可能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根据f2=k2v可知,v变小,偏转力f2也变小,这样沿竖直方向的重力和f2就不能保持平衡,因此篮球不可能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由排除法可知,本题选C。
答案:C
正确选项C的推导:在篮球下落的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如果人站得足够高,那么随着篮球速度v不断增大,篮球受到的f1和f2的合力沿竖直方向的分力可能超过重力G,使得篮球竖直向下的分速度减小为零后变成竖直向上,即篮球向上运动。
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题,它以考生熟悉的篮球下落为背景,考查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分解、能量守恒等知识,考查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另外,本套试卷的第3题以5G为背景,第5题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的“天问一号”为背景,第17题通过无人机投放包裹这一真实案例,引导考生密切关注我国的科技前沿,激发考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考生的科学思想与责任。
二、试题加强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同往年试卷相比,本套试卷中的实验题分值占比最高,涉及四个学生实验。
例2 (第13题)在同一竖直平面内,3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1号、2号、3号)悬挂于同一高度,静止时小球恰能接触且悬线平行,如图3所示。在下列实验中,悬线始终保持绷紧状态,碰撞均为对心碰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将1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2号静止、3号摆至高度h。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重复上述实验,3号仍能摆至高度h
B.将1、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1号静止,2、3号一起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守恒
C.将右侧涂胶的1号移至高度h释放,1、2号碰后粘在一起,根据机械能守恒,3号仍能摆至高度h
D.将1号和右侧涂胶的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向右运动,未能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
审题:选项C中的1号右侧涂胶,选项D中的2号右侧涂胶。
思路:两球碰撞后交换速度的条件是质量相等、弹性碰撞,这两条缺一不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动量守恒的条件是合力为零。
解析: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则1号与质量不同的2号相碰后,1號的速度不为零,2号与3号相碰后,3号获得的动能小于1号碰2号前瞬间的动能,因此3号不可能摆至高度h,选项A错误。由三个小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但除碰撞过程外,在释放后的下落过程及碰撞后的摆起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力均不为零,动量均不守恒,选项B错误。右侧涂胶的1号与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存在机械能损失,因此1、2号再与3号相碰后,3号获得的动能不足以使其摆至高度h,选项C错误。右侧涂胶的2号碰3号与3号粘在一起,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存在机械能损失,由三个小球组成的系统在释放后的下落过程,以及碰后摆起的过程中,受到的合力均不为零,动量均不守恒,选项D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由牛顿摆演示实验改编而成,创新点是分析其中一个小球一侧涂胶后再与其他小球碰撞的情况。考查碰撞、动量守恒条件、机械能守恒条件等知识点,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根据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定律,而错误地认为整个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三,试卷突出了对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
例3 (第19题)如图4甲所示,真空中有一长直细金属导线MN,与导线同轴放置一半径为R的金属圆柱面。假设导线沿径向均匀辐射出速率相同的电子,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不考虑出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可以用下面两种实验方案测量出射电子的初速度。
a.在柱面和导线之间,只加恒定电压。
b.在柱面内,只加与导线MN平行的匀强磁场。
当电压为Uo或磁感应强度为B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分别计算出射电子的初速度vo。
(2)撤去柱面,沿柱面原位置放置一个弧长为a、长度为6的金属片,如图4乙所示。在该金属片上检测到出射电子形成的电流为I,电子流对该金属片的压强为p。求单位长度导线单位时间内出射电子的总动能。
审题:(1)问中“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2)问中“在该金属片上检测到出射电子形成的电流为I”。
思路:(1)问,电压为U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说明电子的末速度为零;磁感应强度为Bo时刚好没有电子到达柱面,说明电子的运动轨迹与柱面相切。(2)问,需要把时间t内射到金属片上的电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流的微观意义分析求解。
点评:本题的创新点是(2)问,确定单位长度导线单位时间内出射的电子数。这需要建立全新的圆形模型,它不同于我们平常做过的:地面上某一面积接受太阳辐射功率的球形模型。
例4 (第20题)某试验列车按照设定的直线运动模式,利用计算机控制制动装置,实现安全准确地进站停车。制动装置包括电气制动和机械制动两部分。如图5所示为该列车在进站停车过程中设定的加速度大小a车 随速度v的变化曲线。
(1)求列车速度从20 m/s降至3 m/s经过的时间£及行进的距离z。
(2)有关列车电气制动,可以借助如图6所示的模型来理解。图中水平平行金属导轨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回路中的电阻阻值为R,不计金属棒MN及导轨的电阻。金属棒MN沿导轨向右运动的过程,对应列车的电气制动过程,可假设金属棒MN的运动速度与列车的速度、金属棒MN的加速度与列车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列车开始制动时,其速度和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对应图5中的P点。论证电气制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随列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并在图5中画出图像。
(3)制动过程中,除机械制动和电气制动外,列车还会受到随车速减小而减小的空气阻力。分析说明:在列车速度从100 m/s减到3 m/s的过程中,在哪个速度附近所需机械制动最强?
(注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但是题目中没有给出的物理量,在解题时做必要的说明)
审题:(1)问,列车速度从20 m/s降至3 m/s的过程中,由a-v图像可知,列车做加速度a0=-0.7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2)问,电气制动产生的力相当于图6中金属棒MN受到的安培力;(3)问,制动过程中,列车受到机械制动力、电气制动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点评:本题把列车电气制动的原理简化为金属棒在磁場中的运动模型。本题的创新点在于给出的a-v图像是考生陌生的,且(3)问考查考生定性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另外,本套试卷的第2题考查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第7题考查点电荷形成的电场模型,第10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模型,第17题考查平抛运动模型等。
备考建议 2020年北京市等级考(高考)物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观念,体现了基础性;关注我国科技最新发展成果,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性;加强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创新性;突出了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体现了综合性。很好地落实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同学们在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时关注生活、生产、科技创新等,逐步培养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