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别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在美的情感下,才能有智慧;只有美的情感,学生才能提高对宇宙的认识,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和谐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审美教育也是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最为鲜明突出的优势。阅读中那一篇篇美文就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媒介。
无论是普通文章还是文学作品,被选入阅读教材的都是文质兼备的文本,有浓厚的感情因素和优美的形象因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语言或有着华丽之美或有着朴质之美,结构或有着开篇明义的坦率之美或有着一波三折的含蓄美,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操,丰富情商、发展心智。不同文体的美的内容不同,不同文体带来的美的体验不同,要深化学生审美理解,教学中教师就要寻找,也要教会学生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议论文、说明文教学应由分析结构人手。文章突出的美是简约之美,一是因为文章语言的简洁精当,无论是叙事、说理、介绍事物,作者都会使用精确客观的词汇,层次分明而且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二是因为文章表现世界的直接,作者要拨开纷繁芜杂的细枝末节,将世界中事和物最本質的特征提炼出来,尽可能再现世界的真实面貌,体现出世界的秩序。无论说明多少成分,涉及多少事例,作者都会借助结构安排将之按顺序、有层次、合逻辑地组织起来,让读者在这些经络中简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在这类文章的教学时,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分析人手。文章中基本的结构有这样几种:一是纵式结构,记叙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按时间先后安排记叙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心理,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明文按照事物形成过程、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由内到外,或有外到内,由局部到整体安排说明顺序。议论文按人们思维发展的逻辑规律安排论证顺序。二是横式结构,记叙文按事件构成或人物活动展开。说明文按事物的组成部分、若干方面分别说明。议论文按总论点的不同层面分若干小论点展开。三是综合式,即纵横交织结构方式。抓住文章的结构,可以清楚材料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了解事物各个部分、各个层面与事理整体之间联系,从而准确清晰把握文章要说明的对象、讲述的道理。分析结构可以体验文章的开合之美——由总而分,由分而总,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归为整体;舒展之美,内容次第展开。层层深入,如山水长卷逐渐伸展。
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应该由“诵读造境”入手。诗歌和散文虽然在文体特征的很多方面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韵律的和谐之美。诗歌和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是通过诵读造境。因为篇幅的限制,诗歌这种文体将可传递感情的媒介都拿来使用,诗歌的音韵、节奏本身就成为一种倾诉的语言,具有了表意的功能。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首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二字,声音轻而长;“觅觅”两个入声字,声音短而重,声音由缓慢到急促,将寻人而不得的焦急表现出来;“凄凄”“惨惨”“戚戚”音调逐次降低,又多是声音不能响亮发出的“q”声,三组字音似寻不到人、仓皇失措的女子发出的呜咽抽泣、低声叹息,让人未读完全诗就已进入诗歌凄苦、寂寥的氛围之中。
诗歌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不是直接宣泄于语汇表象,而是蕴含在语汇的深层结构之中。诗歌中的情感是弥散性的,阅读诗歌不仅要解释作者要传递的语义,而且要通过进入诗人用语言营造的情调氛围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如李白的诗歌,诗人的豪放豁达不只是在庐山瀑布之中、黄河之水中,也不是在猿啼中,而是在这一系列意象所建构的整体意境中,这些情调、意味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必须借助诵读去整体感知。
散文是抒情强烈的美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无论是咏物还是叙事,作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抒发情感,将自己展露给读者,语言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景与情、事与情融合交织在一起,也恰恰因为它是真性情的真切流露,作者行文如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往往有着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和转承自如的流畅感。散文语言更是美不胜收,句式上长短结合,韵律上骈散结合,喜欢用排比、对偶使文章在变化中有整齐之美,语汇或自然质朴,如清水出芙蓉;或绚丽灿烂,如锦缎华彩;或娓娓道来,平和从容;或妙语连珠,气势逼人。正因为散文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含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丰富的文化韵味,一言一句都含有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散文教学伊始,也需要像诗歌教学一样,通过诵读感知整体意境。
小说和戏剧教学,应该从把握人物的冲突人手。人物的冲突既包括人物用了一定的叙述视角,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各种的叙述方式,讲述作品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对人物的塑造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并通过对人物故事的讲述给读者提供关于社会、人生的画卷,增进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戏剧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限于舞台表演的条件,剧本无法像小说一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怎样理解他们,只能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来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小说和戏剧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它们的核心都是人物。小说和戏剧的情节是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事件,这些事的每一个组成事件的展开都是靠主人公及和他有关的人的行动完成的。通过人物完成事件的方式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人物是怎样的人,知道他们的品性和心理等等。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人物的活动都会有一定的环境。以此来看,小说和戏剧的其他各个要素都是为人物服务的,那么小说和戏剧带来的审美体验都要在理解人物的过程中实现,小说和戏剧的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人物,更确切地说,首先要从人物身上的冲突入手。一部成功的小说、戏剧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是立体的:是善与恶的复合体,是坚持理想与向世俗妥协的矛盾体,可能有着基本的良知也不乏在小利面前的狡黠。例如,陈奂生是个老实质朴的农民,然而却有着让人不齿的自私和阴损;周朴园有置工人于死地的残酷,也有怀念鲁侍萍时的温柔,是一个邪恶的老板,也曾是一个打破世俗观念的热情少年。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为复杂,是融入和超越的交织,是顺从和叛逆的选择,想割裂与环境的联系却纠缠不清,想消亡自我却撕心裂肺的疼痛,可以这样说,戏剧和小说所叙述的一切都因冲突而起,因人物内心的挣扎,因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而起。
无论是普通文章还是文学作品,被选入阅读教材的都是文质兼备的文本,有浓厚的感情因素和优美的形象因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语言或有着华丽之美或有着朴质之美,结构或有着开篇明义的坦率之美或有着一波三折的含蓄美,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操,丰富情商、发展心智。不同文体的美的内容不同,不同文体带来的美的体验不同,要深化学生审美理解,教学中教师就要寻找,也要教会学生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议论文、说明文教学应由分析结构人手。文章突出的美是简约之美,一是因为文章语言的简洁精当,无论是叙事、说理、介绍事物,作者都会使用精确客观的词汇,层次分明而且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二是因为文章表现世界的直接,作者要拨开纷繁芜杂的细枝末节,将世界中事和物最本質的特征提炼出来,尽可能再现世界的真实面貌,体现出世界的秩序。无论说明多少成分,涉及多少事例,作者都会借助结构安排将之按顺序、有层次、合逻辑地组织起来,让读者在这些经络中简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在这类文章的教学时,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分析人手。文章中基本的结构有这样几种:一是纵式结构,记叙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按时间先后安排记叙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心理,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明文按照事物形成过程、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由内到外,或有外到内,由局部到整体安排说明顺序。议论文按人们思维发展的逻辑规律安排论证顺序。二是横式结构,记叙文按事件构成或人物活动展开。说明文按事物的组成部分、若干方面分别说明。议论文按总论点的不同层面分若干小论点展开。三是综合式,即纵横交织结构方式。抓住文章的结构,可以清楚材料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了解事物各个部分、各个层面与事理整体之间联系,从而准确清晰把握文章要说明的对象、讲述的道理。分析结构可以体验文章的开合之美——由总而分,由分而总,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归为整体;舒展之美,内容次第展开。层层深入,如山水长卷逐渐伸展。
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应该由“诵读造境”入手。诗歌和散文虽然在文体特征的很多方面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韵律的和谐之美。诗歌和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是通过诵读造境。因为篇幅的限制,诗歌这种文体将可传递感情的媒介都拿来使用,诗歌的音韵、节奏本身就成为一种倾诉的语言,具有了表意的功能。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首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二字,声音轻而长;“觅觅”两个入声字,声音短而重,声音由缓慢到急促,将寻人而不得的焦急表现出来;“凄凄”“惨惨”“戚戚”音调逐次降低,又多是声音不能响亮发出的“q”声,三组字音似寻不到人、仓皇失措的女子发出的呜咽抽泣、低声叹息,让人未读完全诗就已进入诗歌凄苦、寂寥的氛围之中。
诗歌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不是直接宣泄于语汇表象,而是蕴含在语汇的深层结构之中。诗歌中的情感是弥散性的,阅读诗歌不仅要解释作者要传递的语义,而且要通过进入诗人用语言营造的情调氛围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如李白的诗歌,诗人的豪放豁达不只是在庐山瀑布之中、黄河之水中,也不是在猿啼中,而是在这一系列意象所建构的整体意境中,这些情调、意味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必须借助诵读去整体感知。
散文是抒情强烈的美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无论是咏物还是叙事,作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抒发情感,将自己展露给读者,语言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景与情、事与情融合交织在一起,也恰恰因为它是真性情的真切流露,作者行文如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往往有着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和转承自如的流畅感。散文语言更是美不胜收,句式上长短结合,韵律上骈散结合,喜欢用排比、对偶使文章在变化中有整齐之美,语汇或自然质朴,如清水出芙蓉;或绚丽灿烂,如锦缎华彩;或娓娓道来,平和从容;或妙语连珠,气势逼人。正因为散文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含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丰富的文化韵味,一言一句都含有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散文教学伊始,也需要像诗歌教学一样,通过诵读感知整体意境。
小说和戏剧教学,应该从把握人物的冲突人手。人物的冲突既包括人物用了一定的叙述视角,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各种的叙述方式,讲述作品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对人物的塑造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并通过对人物故事的讲述给读者提供关于社会、人生的画卷,增进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戏剧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限于舞台表演的条件,剧本无法像小说一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怎样理解他们,只能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来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小说和戏剧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它们的核心都是人物。小说和戏剧的情节是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事件,这些事的每一个组成事件的展开都是靠主人公及和他有关的人的行动完成的。通过人物完成事件的方式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人物是怎样的人,知道他们的品性和心理等等。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人物的活动都会有一定的环境。以此来看,小说和戏剧的其他各个要素都是为人物服务的,那么小说和戏剧带来的审美体验都要在理解人物的过程中实现,小说和戏剧的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人物,更确切地说,首先要从人物身上的冲突入手。一部成功的小说、戏剧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是立体的:是善与恶的复合体,是坚持理想与向世俗妥协的矛盾体,可能有着基本的良知也不乏在小利面前的狡黠。例如,陈奂生是个老实质朴的农民,然而却有着让人不齿的自私和阴损;周朴园有置工人于死地的残酷,也有怀念鲁侍萍时的温柔,是一个邪恶的老板,也曾是一个打破世俗观念的热情少年。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为复杂,是融入和超越的交织,是顺从和叛逆的选择,想割裂与环境的联系却纠缠不清,想消亡自我却撕心裂肺的疼痛,可以这样说,戏剧和小说所叙述的一切都因冲突而起,因人物内心的挣扎,因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