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文化底蕴 充溢文化芬芳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尽千篇皆不是,唯有心伤矣”,教师面对学生的作文常有如是之叹;“隔墙春风花千树,故园多半草凄黄”,学生面对作文亦有如是之叹。面对现在的作文,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的感慨:作文,不爱你不行,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学多年,我常思索,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陷入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怪圈呢?深究其原因,现今的学生作文大多出现了“贫血”症状:材料贫乏,技法缺少,认识不透,情感不浓,更失却了一份文化的韵味。八百多字的文章,剔除拼凑,挤干水分,还没有一百个字的东西,更甚至连二三十个字的看头都没有,其内容干瘪如此,怎能不令人伤心担忧呢?事实上,好的作文总是能让人有所见识、有所思考、有所欣赏,总是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不论从写还是读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种享受才对。
  怎样才样让人能感受到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呢?这就要求作文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让作文自己展现出其底蕴的丰厚与芬芳。
  一、展现诗词文化底蕴。诗词是文化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间,那会很浪漫,是一种传统的装饰,也是在文字世界里最精致而高贵的装饰。诗词展现了经时间冲淘洗刷后留下的真情、真理与真美。当作文中盛开诗词名句芳香艳丽的花朵时,那就是一种美,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美。
  例如,以诗词开篇,凸显底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再如充实句段,凸显底蕴:“同是高贵,陶渊明告诉我们‘不要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解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则表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贵虽因不同的人的解释而有所差异,但它都是人们美好心灵的体现。”
  二、展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歌谣,是由一串串鲜活的生命凝结成的人类生活的最高范本,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对生命的演绎、对人类的贡献都是许多话题的铁杆例证。如以事例开篇,简洁铺陈的例子:“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历史事件是历史发展的构成要素,它们改变着人类社会,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例如:“我忘不了,忘不了罗马鲜花广场上,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自若的神情;忘不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高举手臂时,董存瑞嘴角的微笑;忘不了江姐在刑场上整齐的鬓发;忘不了德国总理在犹大人墓前长久的跪拜;忘不了……”
  因此,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挖掘与积累,会给我们的写作以强大的素材之源。在写作中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接,能更加厚重而深刻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展现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几千年不变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情感的认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比如说中秋节,人们往往借月抒怀,寄托思乡念亲之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典型,还如寒食节的烟草、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饮酒等都是很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经典素材,对这些材料的引用,会引领读者进入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对婚丧嫁娶、生活习俗的描绘,会带领读者进入到现实的生活图景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民俗是我们无法绕过更无需绕过的明明白白的生活图景,仿佛一本好书中的精美插图一般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展现丰厚的文学底蕴。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很多的文学经典著作,我们对它们喜爱过、迷恋过、崇拜过,但我们是否想到过对它们进行改编呢?当一个个曾经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那同样能够引起人们心中那份无法扼制的好奇心。在汲取原作的精神营养的基础上,我们或扩展、或演绎、或新编来表现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对原作以及现实的看法,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就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1999年的《堂·吉诃德新传》、2000年的《红楼选美记》和《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1年的《刘备访友》、2002年江苏的《东坡的选择》等。
  五、展现较强的文言底蕴。如果说文章思想是美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盛满了美酒的酒杯;如果说文章情感是美妙的乐曲的话,那么语言就是能演奏的乐器。而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是精美的乐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酒的清洌甘甜,让我们感受到交响曲的庄严美妙,这都将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细腻而深刻。如2001年《扬子晚报》刊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3年香港满分作文《儒兵辨》,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写作中,我们如果能将积累的文化素材很好地引用,成句、成段、成篇地构成意境、再现情景、塑造典型,就会使我们的文章穿越历史的隧道,渡过语言的栈道,走过民间集市,升入到文学的天空,达到诗词优美的意境,让我们的作文闪现出文化的斑斓色彩,吐露出文化的幽幽清香。当我们的作文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欣然吟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吸引人,怎能得不到好的分数呢?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现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
期刊
一、积累和梳理是语文阅读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
期刊
一、隐秘性的语言  在我们任教的每一个班级中,学生都会有个性差异。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书写工整,这些学生成绩当然地也很优秀。但也总会有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特别好动,40分钟的一堂课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这类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随意做小动作,作业马虎对待……他们的成绩相对来说也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如老师停下讲课予以批评指出,
期刊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
期刊
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去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但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着“哑巴英语”的现象,怎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让他们“张开嘴巴,远离哑巴”呢?   一、英语授课,以“听”促“说”  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是“说”的前提,没a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因此,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内容
期刊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定有的思维规律是影响和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产生的直接原因。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的教学标准就是使学生统一化。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被扼杀和消极思维定势的产生。  一、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的表现  学生一开始对所认识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敢于大胆想象,没有任何思维定势。日子久了,学生就养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消极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对问题的解
期刊
“做” 数学就是从做数学中学数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内容,更要关注数学的过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实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 数学,从“做”数学中求发展。  一、参与是“做”数学的前提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属性,但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要想成为具有相应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个性的个
期刊
在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应主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教师素质工程活动,努力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  一、找准路径,稳抓稳打,凸现办学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应针对实际实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特长,让学生学得主动。  一是以扬长教育促进德育、
期刊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的辅助,多媒体则能为之提供激发思维动机和兴趣的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正方形树林每边长1000米,里面有杨树和榆树,小明从树林的西南角走入树林,碰见杨树就往北走,碰见榆树就往东走,最后走到东北角。小明一共走了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中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对象去探究乃至自主探究,那学生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又将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适应自己的控制性受到改变的挑战去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同的伙伴呢?  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谨以一孔之见,借助刊方,以求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