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尽千篇皆不是,唯有心伤矣”,教师面对学生的作文常有如是之叹;“隔墙春风花千树,故园多半草凄黄”,学生面对作文亦有如是之叹。面对现在的作文,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的感慨:作文,不爱你不行,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学多年,我常思索,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陷入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怪圈呢?深究其原因,现今的学生作文大多出现了“贫血”症状:材料贫乏,技法缺少,认识不透,情感不浓,更失却了一份文化的韵味。八百多字的文章,剔除拼凑,挤干水分,还没有一百个字的东西,更甚至连二三十个字的看头都没有,其内容干瘪如此,怎能不令人伤心担忧呢?事实上,好的作文总是能让人有所见识、有所思考、有所欣赏,总是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不论从写还是读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种享受才对。
怎样才样让人能感受到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呢?这就要求作文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让作文自己展现出其底蕴的丰厚与芬芳。
一、展现诗词文化底蕴。诗词是文化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间,那会很浪漫,是一种传统的装饰,也是在文字世界里最精致而高贵的装饰。诗词展现了经时间冲淘洗刷后留下的真情、真理与真美。当作文中盛开诗词名句芳香艳丽的花朵时,那就是一种美,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美。
例如,以诗词开篇,凸显底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再如充实句段,凸显底蕴:“同是高贵,陶渊明告诉我们‘不要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解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则表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贵虽因不同的人的解释而有所差异,但它都是人们美好心灵的体现。”
二、展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歌谣,是由一串串鲜活的生命凝结成的人类生活的最高范本,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对生命的演绎、对人类的贡献都是许多话题的铁杆例证。如以事例开篇,简洁铺陈的例子:“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历史事件是历史发展的构成要素,它们改变着人类社会,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例如:“我忘不了,忘不了罗马鲜花广场上,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自若的神情;忘不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高举手臂时,董存瑞嘴角的微笑;忘不了江姐在刑场上整齐的鬓发;忘不了德国总理在犹大人墓前长久的跪拜;忘不了……”
因此,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挖掘与积累,会给我们的写作以强大的素材之源。在写作中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接,能更加厚重而深刻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展现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几千年不变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情感的认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比如说中秋节,人们往往借月抒怀,寄托思乡念亲之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典型,还如寒食节的烟草、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饮酒等都是很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经典素材,对这些材料的引用,会引领读者进入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对婚丧嫁娶、生活习俗的描绘,会带领读者进入到现实的生活图景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民俗是我们无法绕过更无需绕过的明明白白的生活图景,仿佛一本好书中的精美插图一般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展现丰厚的文学底蕴。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很多的文学经典著作,我们对它们喜爱过、迷恋过、崇拜过,但我们是否想到过对它们进行改编呢?当一个个曾经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那同样能够引起人们心中那份无法扼制的好奇心。在汲取原作的精神营养的基础上,我们或扩展、或演绎、或新编来表现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对原作以及现实的看法,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就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1999年的《堂·吉诃德新传》、2000年的《红楼选美记》和《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1年的《刘备访友》、2002年江苏的《东坡的选择》等。
五、展现较强的文言底蕴。如果说文章思想是美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盛满了美酒的酒杯;如果说文章情感是美妙的乐曲的话,那么语言就是能演奏的乐器。而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是精美的乐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酒的清洌甘甜,让我们感受到交响曲的庄严美妙,这都将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细腻而深刻。如2001年《扬子晚报》刊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3年香港满分作文《儒兵辨》,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写作中,我们如果能将积累的文化素材很好地引用,成句、成段、成篇地构成意境、再现情景、塑造典型,就会使我们的文章穿越历史的隧道,渡过语言的栈道,走过民间集市,升入到文学的天空,达到诗词优美的意境,让我们的作文闪现出文化的斑斓色彩,吐露出文化的幽幽清香。当我们的作文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欣然吟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吸引人,怎能得不到好的分数呢?
教学多年,我常思索,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陷入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怪圈呢?深究其原因,现今的学生作文大多出现了“贫血”症状:材料贫乏,技法缺少,认识不透,情感不浓,更失却了一份文化的韵味。八百多字的文章,剔除拼凑,挤干水分,还没有一百个字的东西,更甚至连二三十个字的看头都没有,其内容干瘪如此,怎能不令人伤心担忧呢?事实上,好的作文总是能让人有所见识、有所思考、有所欣赏,总是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不论从写还是读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种享受才对。
怎样才样让人能感受到文化底蕴的丰厚与芬芳呢?这就要求作文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让作文自己展现出其底蕴的丰厚与芬芳。
一、展现诗词文化底蕴。诗词是文化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间,那会很浪漫,是一种传统的装饰,也是在文字世界里最精致而高贵的装饰。诗词展现了经时间冲淘洗刷后留下的真情、真理与真美。当作文中盛开诗词名句芳香艳丽的花朵时,那就是一种美,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美。
例如,以诗词开篇,凸显底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再如充实句段,凸显底蕴:“同是高贵,陶渊明告诉我们‘不要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解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则表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贵虽因不同的人的解释而有所差异,但它都是人们美好心灵的体现。”
二、展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歌谣,是由一串串鲜活的生命凝结成的人类生活的最高范本,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对生命的演绎、对人类的贡献都是许多话题的铁杆例证。如以事例开篇,简洁铺陈的例子:“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历史事件是历史发展的构成要素,它们改变着人类社会,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例如:“我忘不了,忘不了罗马鲜花广场上,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自若的神情;忘不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高举手臂时,董存瑞嘴角的微笑;忘不了江姐在刑场上整齐的鬓发;忘不了德国总理在犹大人墓前长久的跪拜;忘不了……”
因此,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挖掘与积累,会给我们的写作以强大的素材之源。在写作中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接,能更加厚重而深刻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展现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几千年不变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情感的认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比如说中秋节,人们往往借月抒怀,寄托思乡念亲之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典型,还如寒食节的烟草、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饮酒等都是很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经典素材,对这些材料的引用,会引领读者进入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对婚丧嫁娶、生活习俗的描绘,会带领读者进入到现实的生活图景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民俗是我们无法绕过更无需绕过的明明白白的生活图景,仿佛一本好书中的精美插图一般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展现丰厚的文学底蕴。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很多的文学经典著作,我们对它们喜爱过、迷恋过、崇拜过,但我们是否想到过对它们进行改编呢?当一个个曾经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那同样能够引起人们心中那份无法扼制的好奇心。在汲取原作的精神营养的基础上,我们或扩展、或演绎、或新编来表现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对原作以及现实的看法,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就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1999年的《堂·吉诃德新传》、2000年的《红楼选美记》和《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1年的《刘备访友》、2002年江苏的《东坡的选择》等。
五、展现较强的文言底蕴。如果说文章思想是美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盛满了美酒的酒杯;如果说文章情感是美妙的乐曲的话,那么语言就是能演奏的乐器。而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是精美的乐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酒的清洌甘甜,让我们感受到交响曲的庄严美妙,这都将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细腻而深刻。如2001年《扬子晚报》刊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3年香港满分作文《儒兵辨》,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写作中,我们如果能将积累的文化素材很好地引用,成句、成段、成篇地构成意境、再现情景、塑造典型,就会使我们的文章穿越历史的隧道,渡过语言的栈道,走过民间集市,升入到文学的天空,达到诗词优美的意境,让我们的作文闪现出文化的斑斓色彩,吐露出文化的幽幽清香。当我们的作文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欣然吟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吸引人,怎能得不到好的分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