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行为目标的达成应建立在情感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通过体验、训练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所以说,情感是贯穿小学品德课堂的灵魂。
关键词:情感 小学品德课堂
笔者认为,情感是贯穿品德课堂的灵魂,而教材中的每一板块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找准生活与情感的结合点,有效设置情感体验。下面,笔者以《我是教室美容师》教学为例,进行了分析:
一、揭题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表演者只有进入艺术境界,才能打动欣赏者,所以说表演时的开场艺术非常重要。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片段一:
教师说:“教室是我们的家,我和你们都是家中的一分子。每天放学时,我总要到教室里转一转,看看桌椅是否摆正了,地面是否干净了,门窗是否关好了。全部检查完毕之后,我才能安安心心地离开教室。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可爱的‘家’的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在上述导语中,笔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情激情,很自然地带动了学生的情感。人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相互感染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首先要投入情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只有进入了角色,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课中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入情
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说导课时拨动了学生的情丝,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拉开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序幕,那么课中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情感体验空间。
片段二:
教师问:“请同学思考一下,拖地、擦桌子、扫地、关窗户这些活儿,按什么顺序做比较好?”
学生1回答:“关窗、擦桌子、扫地、拖地。”
学生2回答:“擦桌子、扫地、拖地、关窗。”
教师问:“谁说的正确?”
学生3回答:“第二个同学说的正确,因为扫地的时候会扬起很多灰尘。如果不开窗的话,人会吸入灰尘,对身体不好。”
学生4回答:“第一个学生说的正确,因为地上有许多纸片,如果扫地的时候开窗户,会把纸吹走。”
教师说:“每位学生都很会动脑筋,也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扫地的顺序。那么,怎样做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呢?”
学生5回答:“早上要来得早,打扫好卫生,这样就有一个干净的环境迎接同学们;课间,要检查地上有没有纸片,有的话就立刻捡起来;放学后,要仔细打扫和拖地。”
教师问:“做值日时,怎样分工?遇到自己不愿干的活儿,怎么办?如果自己完成任务了,但其他同学还没做完,怎么办?有同学叫自己出去玩,怎么办?”
学生6回答:“不能这样偷懒,要什么都干,也不能出去玩,不然教室就打扫不干净了。”
学生7回答:“如果我是值日小组长,我会负责任,以身作则,也会管理好我的组员,不让他们偷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个小插曲:谈到分工合作做值日时,很多学生都指出有的同学会偷懒,没有做好工作就走了。这是一年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于是,笔者趁机设计了“真情对对碰”的体验活动,先问学生:“我们都是一家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如果你们组里有不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的同学,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想这反正不是我的任务,我才不管呢?你有没有帮同学做完他没有完成的任务呢?”这一问,让很多学生低下了头。
接着,笔者又问:“没有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是不对的,那么你会对同学说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有同学没有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了,我可以先把他的工作完成,第二天再跟他说。”在讨论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把刚才的情景排练成生活小品,通过小品的表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工作的美好情感。
片段三:
教师说:“每个同学都动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教室打扮得更漂亮,然后把想好的办法写在‘金点子’卡片上,投到‘金点子’信箱里。”
……
教师说:“现在进行‘金点子’发布会。”
(笔者逐一念出学生的“金点子”)
教师问:“比一比谁的‘金点子’好?”
……
教师说:“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如绘画、手工艺品、书法作品、照片、手抄报……”
(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东西,互相交流。)
教师说:“下面,我们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动手打扮教室。”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欣赏者。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去改变和美化自己成长的空间,笔者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布置得不理想的地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让他们为改善教室环境出主意,并引导他们说说谁的主意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只要整个课堂环境宽松、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提高主体能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延伸——课终延情情未了
品德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把课后延伸与日常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品德教学内容。
在上完课后,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一月一评的“勤劳小蜜蜂”“清清小卫士”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此外,笔者还制订了《班级保洁公约》,不仅要求学生保持教室整洁,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整洁,起到迁移的作用。
走进学生生活,拨动学生心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让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才是品德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瑞霞.新课改下品德教学设计新理念[J].学周刊,2013,(6) .
[2]娄智华,钟琦.数字故事创作理念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
关键词:情感 小学品德课堂
笔者认为,情感是贯穿品德课堂的灵魂,而教材中的每一板块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找准生活与情感的结合点,有效设置情感体验。下面,笔者以《我是教室美容师》教学为例,进行了分析:
一、揭题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表演者只有进入艺术境界,才能打动欣赏者,所以说表演时的开场艺术非常重要。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片段一:
教师说:“教室是我们的家,我和你们都是家中的一分子。每天放学时,我总要到教室里转一转,看看桌椅是否摆正了,地面是否干净了,门窗是否关好了。全部检查完毕之后,我才能安安心心地离开教室。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可爱的‘家’的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在上述导语中,笔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情激情,很自然地带动了学生的情感。人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相互感染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首先要投入情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只有进入了角色,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课中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入情
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说导课时拨动了学生的情丝,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拉开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序幕,那么课中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情感体验空间。
片段二:
教师问:“请同学思考一下,拖地、擦桌子、扫地、关窗户这些活儿,按什么顺序做比较好?”
学生1回答:“关窗、擦桌子、扫地、拖地。”
学生2回答:“擦桌子、扫地、拖地、关窗。”
教师问:“谁说的正确?”
学生3回答:“第二个同学说的正确,因为扫地的时候会扬起很多灰尘。如果不开窗的话,人会吸入灰尘,对身体不好。”
学生4回答:“第一个学生说的正确,因为地上有许多纸片,如果扫地的时候开窗户,会把纸吹走。”
教师说:“每位学生都很会动脑筋,也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扫地的顺序。那么,怎样做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呢?”
学生5回答:“早上要来得早,打扫好卫生,这样就有一个干净的环境迎接同学们;课间,要检查地上有没有纸片,有的话就立刻捡起来;放学后,要仔细打扫和拖地。”
教师问:“做值日时,怎样分工?遇到自己不愿干的活儿,怎么办?如果自己完成任务了,但其他同学还没做完,怎么办?有同学叫自己出去玩,怎么办?”
学生6回答:“不能这样偷懒,要什么都干,也不能出去玩,不然教室就打扫不干净了。”
学生7回答:“如果我是值日小组长,我会负责任,以身作则,也会管理好我的组员,不让他们偷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个小插曲:谈到分工合作做值日时,很多学生都指出有的同学会偷懒,没有做好工作就走了。这是一年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于是,笔者趁机设计了“真情对对碰”的体验活动,先问学生:“我们都是一家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如果你们组里有不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的同学,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想这反正不是我的任务,我才不管呢?你有没有帮同学做完他没有完成的任务呢?”这一问,让很多学生低下了头。
接着,笔者又问:“没有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是不对的,那么你会对同学说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有同学没有完成值日工作就回家了,我可以先把他的工作完成,第二天再跟他说。”在讨论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把刚才的情景排练成生活小品,通过小品的表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工作的美好情感。
片段三:
教师说:“每个同学都动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教室打扮得更漂亮,然后把想好的办法写在‘金点子’卡片上,投到‘金点子’信箱里。”
……
教师说:“现在进行‘金点子’发布会。”
(笔者逐一念出学生的“金点子”)
教师问:“比一比谁的‘金点子’好?”
……
教师说:“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如绘画、手工艺品、书法作品、照片、手抄报……”
(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东西,互相交流。)
教师说:“下面,我们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动手打扮教室。”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欣赏者。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去改变和美化自己成长的空间,笔者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布置得不理想的地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让他们为改善教室环境出主意,并引导他们说说谁的主意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只要整个课堂环境宽松、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提高主体能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延伸——课终延情情未了
品德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把课后延伸与日常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品德教学内容。
在上完课后,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一月一评的“勤劳小蜜蜂”“清清小卫士”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此外,笔者还制订了《班级保洁公约》,不仅要求学生保持教室整洁,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整洁,起到迁移的作用。
走进学生生活,拨动学生心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让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才是品德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瑞霞.新课改下品德教学设计新理念[J].学周刊,2013,(6) .
[2]娄智华,钟琦.数字故事创作理念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