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财政扶贫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扶贫和财政部门开始尝试将社区基金的模式运用到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在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村开展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以提高扶贫资金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而这种新型的村级互助资金运行模式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指的“草根银行”。它具体是指以扶贫为目的,以村为基本单位,政府扶贫部门给贫困村一次性无偿投入一笔财政扶贫资金,秉承“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原则,通过村互助资金协会或是互助合作社动员吸收农户闲置资金入股,互助合作,滚动发展。
1 通过有偿借贷,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困难,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通过合理规范“草根银行”的运行机制,初步实现建立互助资金的短期目标,为农户提供发展资金,特别是让贫困户获得借款机会,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温饱;然后再逐步实现中长期目标: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户存量资金的有效衔接方式,提高资金扶贫效率,改革完善新形势下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工作新机制。同时,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主经营互助资金,突出贫困人口发展主体地位,培养农户的诚信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彻底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都有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土壤。由村级互助资金发展形成的“草根银行”这种新型的民间信贷机构正是如此,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產物,有其广泛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之一是广大农户想获取生产性资金信贷的渠道过窄。当前政府和社会可向贫困村农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太少,即使有如农商行,其可供信贷资金的规模也很有限;至于其他的商业银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信贷门槛太高。
其二是当前农户的收入大多是通过第一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所赚取的。
其三是这种由农户自发创建形成的“草根银行”,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所迸发出来的活力。互助资金的开展,使得在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小农经济通过互助合作社这一平台联系到一起,充分调动了蕴含在农户中潜在的民主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积极性,增强了互助合作的精神,提升了农户的主人翁意识。
从理论基础上看,这种由农户自发创建形成的“草根银行”所吸纳进来的资金有着较高的边际回报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越是稀缺的资源边际回报率越高。由农村互助资金组建形成的“草根银行”开创了与农户零距离接触的农村金融信贷新局面,不但大大减少了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且还做到了信贷有的放矢,提升了资金的利用率和回报率。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扶贫互助资金首批试点县太湖县多年的调研中了解到,互助资金在该县许多贫困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深受广大百姓的支持和青睐。据悉,自2006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该县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新思路,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新机制,开展了以放大扶贫资金导向作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过几年来的持续努力,全县试点面已覆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建立各类互助资金组织317个,涉及农户43079户、176916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86%和农业人口的35.28%。其中贫困户入社13898户,占32.26%。农户入股资金1665.19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86.6万元,累计项目本金4080.92万元。已借款农户数11481户,累计借款11639笔,累计放款额5938万元。互助资金扶持的生产发展项目包括种植业等12类,较好地体现了扶持生产发展的特性,为该县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由是观之,互助资金这种新型的农村金融资本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农村闲散资本,提升了其利用效率,给当地百姓带去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2 鉴于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新时期国家试点推行的扶贫到户模式,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
互助资金以参与式理念,将扶贫资金由政府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周转使用,变“输血”为“造血”,减轻贫困户对政府扶持的依赖,着力营造“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浓厚氛围。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化以互助资金为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互助资金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一,加强规范管理,做到“八有”,即有过硬的管理组织、有有效的章程和制度、有严密的资金发放回收程序、有规范化的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有公示栏、有固定活动场所、有组织牌子、有必备的公章和印签。
第二,加强对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人员有关组织和财务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强互助资金组织成员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试点机制,采取“龙头+合作社+扶贫互助社+贫困户”方式,把扶贫到户融入到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之中,实现扶贫工作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通过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资金互助,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壮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规模,给贫困群众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1 通过有偿借贷,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困难,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通过合理规范“草根银行”的运行机制,初步实现建立互助资金的短期目标,为农户提供发展资金,特别是让贫困户获得借款机会,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温饱;然后再逐步实现中长期目标: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户存量资金的有效衔接方式,提高资金扶贫效率,改革完善新形势下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工作新机制。同时,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主经营互助资金,突出贫困人口发展主体地位,培养农户的诚信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彻底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都有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土壤。由村级互助资金发展形成的“草根银行”这种新型的民间信贷机构正是如此,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產物,有其广泛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之一是广大农户想获取生产性资金信贷的渠道过窄。当前政府和社会可向贫困村农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太少,即使有如农商行,其可供信贷资金的规模也很有限;至于其他的商业银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信贷门槛太高。
其二是当前农户的收入大多是通过第一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所赚取的。
其三是这种由农户自发创建形成的“草根银行”,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所迸发出来的活力。互助资金的开展,使得在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小农经济通过互助合作社这一平台联系到一起,充分调动了蕴含在农户中潜在的民主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积极性,增强了互助合作的精神,提升了农户的主人翁意识。
从理论基础上看,这种由农户自发创建形成的“草根银行”所吸纳进来的资金有着较高的边际回报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越是稀缺的资源边际回报率越高。由农村互助资金组建形成的“草根银行”开创了与农户零距离接触的农村金融信贷新局面,不但大大减少了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且还做到了信贷有的放矢,提升了资金的利用率和回报率。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扶贫互助资金首批试点县太湖县多年的调研中了解到,互助资金在该县许多贫困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深受广大百姓的支持和青睐。据悉,自2006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该县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新思路,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新机制,开展了以放大扶贫资金导向作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过几年来的持续努力,全县试点面已覆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建立各类互助资金组织317个,涉及农户43079户、176916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86%和农业人口的35.28%。其中贫困户入社13898户,占32.26%。农户入股资金1665.19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86.6万元,累计项目本金4080.92万元。已借款农户数11481户,累计借款11639笔,累计放款额5938万元。互助资金扶持的生产发展项目包括种植业等12类,较好地体现了扶持生产发展的特性,为该县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由是观之,互助资金这种新型的农村金融资本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农村闲散资本,提升了其利用效率,给当地百姓带去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2 鉴于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新时期国家试点推行的扶贫到户模式,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
互助资金以参与式理念,将扶贫资金由政府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周转使用,变“输血”为“造血”,减轻贫困户对政府扶持的依赖,着力营造“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浓厚氛围。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化以互助资金为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互助资金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一,加强规范管理,做到“八有”,即有过硬的管理组织、有有效的章程和制度、有严密的资金发放回收程序、有规范化的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有公示栏、有固定活动场所、有组织牌子、有必备的公章和印签。
第二,加强对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人员有关组织和财务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强互助资金组织成员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试点机制,采取“龙头+合作社+扶贫互助社+贫困户”方式,把扶贫到户融入到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之中,实现扶贫工作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通过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资金互助,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壮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规模,给贫困群众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