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问题意识”的培养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是 思维的体操。《新課程标准》指出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爱问是儿童的天性,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会围着大人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然而进入初中之后,课堂上问“为什么”的学生反倒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学生渐渐地就不提问了呢?他们真的所有问题都明白了吗?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初中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或许首先与传统课堂的弊端有关。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于是成了教师的“专利”。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于是也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
一、 营造和谐气氛,把“问”的胆量还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两种心理在作怪: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要使学生敢于问问题,关键是消除他们的自卑与紧张心理,而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不但能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才能产生愉悦的体验。
二、 创设问题情境,把“问”的趣味留给学生
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的。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问题。
直观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呈现出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对等腰三角形图形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腰也相等”。由于教师并未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定义,学生会更多地根据其特点进行理解。教师对上述学生的回答和定义,不应该盲目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第三个角和第三条边进行分析,并引出正三角形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进行良好的区分。这样的引导性教学既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孩子自主探究学习后,互相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不明白的向同学提出来。这样,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有交流的素材,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有问可问,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预留时间空间,把“问”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当出示了问题情境时,不要马上让学生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好自己的思路后再表达。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信息:A、B两车分别停靠在相距240千米的甲、乙两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0千米。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还与A车相距80千米?我让孩子观察思考,能从中发现哪些问题。这时,孩子们都有了一些发现,我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探讨。有了时间思考,孩子们交流规律时,都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总路程、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关系?这个数学问题中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教给提问方法,把“问”的能力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而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能结合提问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才是让学生提问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数学中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中发现问题。数学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或学生已有经验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在认知新知时,教师引导其从已有知识开始思考,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第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当学习了新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来提出问题。第三,从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学生尝试学习时,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和不清楚的内容做上记号,并提出来。这对于多数学生是很容易办到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哪儿不懂时,他会思考也会认真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 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表扬,那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简单,教师都首先要肯定其进行了思考,再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处理。如果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解答或请别的孩子帮助解答;如果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解答。总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活动,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数学模型到进一步应用的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
林昌葵,云南省思茅市,云南省镇沅一中。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是 思维的体操。《新課程标准》指出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爱问是儿童的天性,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会围着大人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然而进入初中之后,课堂上问“为什么”的学生反倒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学生渐渐地就不提问了呢?他们真的所有问题都明白了吗?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初中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或许首先与传统课堂的弊端有关。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于是成了教师的“专利”。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于是也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
一、 营造和谐气氛,把“问”的胆量还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两种心理在作怪: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要使学生敢于问问题,关键是消除他们的自卑与紧张心理,而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不但能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才能产生愉悦的体验。
二、 创设问题情境,把“问”的趣味留给学生
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的。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问题。
直观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呈现出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对等腰三角形图形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腰也相等”。由于教师并未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定义,学生会更多地根据其特点进行理解。教师对上述学生的回答和定义,不应该盲目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第三个角和第三条边进行分析,并引出正三角形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进行良好的区分。这样的引导性教学既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孩子自主探究学习后,互相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不明白的向同学提出来。这样,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有交流的素材,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有问可问,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预留时间空间,把“问”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当出示了问题情境时,不要马上让学生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好自己的思路后再表达。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信息:A、B两车分别停靠在相距240千米的甲、乙两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0千米。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还与A车相距80千米?我让孩子观察思考,能从中发现哪些问题。这时,孩子们都有了一些发现,我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探讨。有了时间思考,孩子们交流规律时,都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总路程、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关系?这个数学问题中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教给提问方法,把“问”的能力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而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能结合提问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才是让学生提问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数学中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中发现问题。数学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或学生已有经验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在认知新知时,教师引导其从已有知识开始思考,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第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当学习了新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来提出问题。第三,从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学生尝试学习时,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和不清楚的内容做上记号,并提出来。这对于多数学生是很容易办到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哪儿不懂时,他会思考也会认真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 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表扬,那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简单,教师都首先要肯定其进行了思考,再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处理。如果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解答或请别的孩子帮助解答;如果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解答。总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活动,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数学模型到进一步应用的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
林昌葵,云南省思茅市,云南省镇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