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企入校,工学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缺乏有力的政策、环境、资源等的扶持,同时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缺乏长久目标,使得这项工作的实际运行仅仅停留在某种形式或某一时段的合作成功上,并未形成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常常是喊的多、做的少,重形式、轻内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难有新突破。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五位一体、工学结合、开门办学”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引入”前的预备工作
1 企业的选择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鉴于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学校在引企入校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引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及生产过程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设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果引进的企业,未能建成以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为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的“引企人校”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引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一切要以实用为原则。例如我校曾将2008年电子工程系与南京爱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将2条SMT生产线、一条波峰焊插件生产线引入校内实训基地。这3条生产线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都是当前电子产品制造业中最先进的,可提供45~55个工作岗位,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生产规模都与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班级人数相符,这就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2 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引企入校”必须以制度做保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这样才都有积极性。例如我校的电子工程系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分析制订了五年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开了由企业主讲的《SMT技术》课程,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与企业共同开发《电子产品装配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等课程,力求将最先进、最实用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嵌入现有课程。学校还和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生产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五年制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分阶段生产实习计划》、《学生生产实习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优秀实习生推荐就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学校引“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企业人“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双方的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各项制度中的责、权、利应是双向的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的体现与规定。
二、合作的主要内容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其本质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基本内容包括8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线;二是学校在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学校的实验室、名师工作室成为校企共建产品的研发部:四是学校的实训室成为校企共建的岗前培训中心:五是学校的创业中心成为企业的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六是校企共同开展“订单班”培养;七是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八是学生推荐就业。其优点是资金、设备、人力资源投入有保障,规范管理高水平,责权利明晰,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获得企业生产的部分转移,取得经济效益。
我校与南京爱苏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电子贴片与插件生产线,承接的加工任务来自江苏派特、江苏尚德、南京云豹、南京辉明、南京华亚等十几家公司,加工的产品以各种控制器、单板机为主,品种多、技术含量高、加工工艺复杂、升级更快。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公司派出驻校技术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培训与生产管理,学校实验室、名师工作室中先进的设备与教师开发的教具与实验装置也吸引了企业高管的眼球。目前,江苏派特、江苏尚德、南京上发等多家公司先后在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共享先进的实验设备资源,企业提供经费,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展电动车控制器、逆变电源、稳压电源、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的更新与开发。
三、经营与管理
如何有效地实现校企双赢。关键在经营与管理。
1 相互渗透,各尽其职
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与主题班会课,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介绍企业生产规章制度、产品生产流程和车间管理等内容:参与专业课教学,给学生讲授该企业产品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产品故障检测与维修;参与实验、实训教学,仿真生产模式等。学校应合理安排,为企业创造条件,与企业共同做好方案,组织好教学,让企业有用武之地。企业参与教学。参与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企业技术人员在“调频收音机装配”的实训教学中,完全是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学,即将学生分成四个组,第一个组负责分拣电子元器件,第二个组负责插件,第三个组负责质量检查,第四个组负责记录与质量分析,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时。各小组调换工序。在焊接训练中。企业则尤为强调焊接的质量与速度,每个学生要完成上万个焊点的练习,在工艺和速度达标后才能进行收音机板的焊接。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与训练,装配的收音机全部合格,同时也基本具备了电子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操作与管理能力。在实训过程中企业严格按照工厂的作息制度安排教学,企业对学生的操作工艺、穿着服饰、防静电等基础设备亦有严格的要求。过去,很多学校提出教师与师傅合一、实训室与生产车间合一等“5个合一”。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一”。举一个极为普通的例子,企业管理人员只要发现学生没有佩戴防静电手环就决不会允许学生上岗,而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则常常是提示学生下次要记得戴。由此可见,只有让企业真正参与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才能得到提升。
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专业老师应扮演三重角色,即教师、企业管理者、师傅。教师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企业活动的各个过程,教师按企业的要求管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同时。还应像师傅一样认真指导学生,当然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因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及企业严格的管理与高强度的工作量,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教师在学生心灵沟通与心理疏导方面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往往由生产任务决定工作时间,特别是电子加工业,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长时间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例如3月份南京爱苏公司接到安徽省供电局智能电表控制板加工订单,时间紧、订购量大,必须天天加班,部分实习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通过教师的耐心教育与引导,最终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师生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对企业的认识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都得到了升华。
2 效益共享、各得其所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引入了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从企业引入设备和生产线到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学校设备跟企业设备资源共享。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师成为企业技术能手或产品研发人员,学校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顶岗员工,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同时兼顾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此外,还可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四、思考
五年制高职突出的优势是五年一贯制,初中后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五年制教育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发展期。引企入校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就感悟到社会的需求,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定位,自己立足于社会需应具备哪些能力、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自己成才。我校经过近2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成了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平台,工学结合的实施在校企磨合中不断完善,也引发更多的思考:
1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的合作模式
企业进入学校,以营利为目的的产品生产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完成生产任务与承担实训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采用弹性学制等。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如果学校的组织实施不力,教学改革力度不强,校企间没有达成很好的实施方案,没有把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挫伤企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好事引出坏的结果。
此外,构建引企入校的长效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学校将对校企合作中教学的研究、课程的设计、新专业的开发、与合作企业的经济往来、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等环节与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使其符合培养人才需求的方向,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企业岗位技术的需求。
2 深化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校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学校引企人校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实训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企业效益不佳,或产品进入衰退期,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内容都会受到影响。“引企入校”必将陷入困境。这就要求学校引进企业前要慎重,要引进一些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与学校专业能够对口的企业。企业入校后,要继续发挥校企双方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强化人、财、物资源在校企间的转移或流动,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五位一体、工学结合、开门办学”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引入”前的预备工作
1 企业的选择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鉴于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学校在引企入校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引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及生产过程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设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果引进的企业,未能建成以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为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的“引企人校”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引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一切要以实用为原则。例如我校曾将2008年电子工程系与南京爱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将2条SMT生产线、一条波峰焊插件生产线引入校内实训基地。这3条生产线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都是当前电子产品制造业中最先进的,可提供45~55个工作岗位,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生产规模都与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班级人数相符,这就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2 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引企入校”必须以制度做保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这样才都有积极性。例如我校的电子工程系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分析制订了五年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开了由企业主讲的《SMT技术》课程,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与企业共同开发《电子产品装配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等课程,力求将最先进、最实用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嵌入现有课程。学校还和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生产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五年制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分阶段生产实习计划》、《学生生产实习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优秀实习生推荐就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学校引“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企业人“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双方的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各项制度中的责、权、利应是双向的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的体现与规定。
二、合作的主要内容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其本质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基本内容包括8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线;二是学校在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学校的实验室、名师工作室成为校企共建产品的研发部:四是学校的实训室成为校企共建的岗前培训中心:五是学校的创业中心成为企业的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六是校企共同开展“订单班”培养;七是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八是学生推荐就业。其优点是资金、设备、人力资源投入有保障,规范管理高水平,责权利明晰,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获得企业生产的部分转移,取得经济效益。
我校与南京爱苏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电子贴片与插件生产线,承接的加工任务来自江苏派特、江苏尚德、南京云豹、南京辉明、南京华亚等十几家公司,加工的产品以各种控制器、单板机为主,品种多、技术含量高、加工工艺复杂、升级更快。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公司派出驻校技术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培训与生产管理,学校实验室、名师工作室中先进的设备与教师开发的教具与实验装置也吸引了企业高管的眼球。目前,江苏派特、江苏尚德、南京上发等多家公司先后在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共享先进的实验设备资源,企业提供经费,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展电动车控制器、逆变电源、稳压电源、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的更新与开发。
三、经营与管理
如何有效地实现校企双赢。关键在经营与管理。
1 相互渗透,各尽其职
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与主题班会课,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介绍企业生产规章制度、产品生产流程和车间管理等内容:参与专业课教学,给学生讲授该企业产品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产品故障检测与维修;参与实验、实训教学,仿真生产模式等。学校应合理安排,为企业创造条件,与企业共同做好方案,组织好教学,让企业有用武之地。企业参与教学。参与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企业技术人员在“调频收音机装配”的实训教学中,完全是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学,即将学生分成四个组,第一个组负责分拣电子元器件,第二个组负责插件,第三个组负责质量检查,第四个组负责记录与质量分析,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时。各小组调换工序。在焊接训练中。企业则尤为强调焊接的质量与速度,每个学生要完成上万个焊点的练习,在工艺和速度达标后才能进行收音机板的焊接。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与训练,装配的收音机全部合格,同时也基本具备了电子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操作与管理能力。在实训过程中企业严格按照工厂的作息制度安排教学,企业对学生的操作工艺、穿着服饰、防静电等基础设备亦有严格的要求。过去,很多学校提出教师与师傅合一、实训室与生产车间合一等“5个合一”。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一”。举一个极为普通的例子,企业管理人员只要发现学生没有佩戴防静电手环就决不会允许学生上岗,而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则常常是提示学生下次要记得戴。由此可见,只有让企业真正参与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才能得到提升。
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专业老师应扮演三重角色,即教师、企业管理者、师傅。教师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企业活动的各个过程,教师按企业的要求管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同时。还应像师傅一样认真指导学生,当然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因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及企业严格的管理与高强度的工作量,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教师在学生心灵沟通与心理疏导方面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往往由生产任务决定工作时间,特别是电子加工业,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长时间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例如3月份南京爱苏公司接到安徽省供电局智能电表控制板加工订单,时间紧、订购量大,必须天天加班,部分实习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通过教师的耐心教育与引导,最终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师生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对企业的认识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都得到了升华。
2 效益共享、各得其所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引入了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从企业引入设备和生产线到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学校设备跟企业设备资源共享。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师成为企业技术能手或产品研发人员,学校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顶岗员工,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同时兼顾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此外,还可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四、思考
五年制高职突出的优势是五年一贯制,初中后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五年制教育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发展期。引企入校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就感悟到社会的需求,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定位,自己立足于社会需应具备哪些能力、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自己成才。我校经过近2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成了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平台,工学结合的实施在校企磨合中不断完善,也引发更多的思考:
1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的合作模式
企业进入学校,以营利为目的的产品生产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完成生产任务与承担实训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采用弹性学制等。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如果学校的组织实施不力,教学改革力度不强,校企间没有达成很好的实施方案,没有把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挫伤企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好事引出坏的结果。
此外,构建引企入校的长效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学校将对校企合作中教学的研究、课程的设计、新专业的开发、与合作企业的经济往来、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等环节与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使其符合培养人才需求的方向,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企业岗位技术的需求。
2 深化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校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学校引企人校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实训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企业效益不佳,或产品进入衰退期,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内容都会受到影响。“引企入校”必将陷入困境。这就要求学校引进企业前要慎重,要引进一些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与学校专业能够对口的企业。企业入校后,要继续发挥校企双方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强化人、财、物资源在校企间的转移或流动,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